李白曾經說過: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李白不僅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武功愛好者,在現代社會中,也有很多影視劇是以武俠為題材的。其中詠春也是眾多觀眾所熟知的一類題材,而事實上詠春其實分為兩套拳。
葉問僅僅只是掌握了詠春兩套拳法當中的一類而已,另一套其實也很厲害。只不過由於被拍攝的概率小,所以很多人不知道而已。關於詠春的來源其實有很多種說法,有人說是來自於南宋時期,有人說是來自於明清時代。但不論怎麼說,詠春拳是流行於福建,在廣東佛山被發揚光大並在此走出了國門。
學習詠春比較有名氣的人其實有很多,比如說梁贊先生,大約是在公元1870年及其之後的20年時間裡。一邊開藥館行醫救人,一邊收了幾個嫡傳弟子。梁贊先生主張在學習詠春拳的時候,一定要講究力度和身形以及手法,要將三者因素相得益彰,才能夠發揮詠春拳最大的優勢。
陳華順先生曾經也聽聞過梁贊先生的大名,所以從小就以梁贊先生為偶像,經常在課餘時間外偷偷學習詠春拳。公元1901年到1907年時,收了16名弟子。由於陳華順先生教習詠春拳的收費標準超出了人們的想像,所以很多人都稱陳華順先生的詠春拳為少爺拳。
葉問其實就是陳華順先生的弟子之一,由於當時陳華順先生需要在葉問家的一個店鋪裡面開武館,所以憑藉這一資源,葉問就拜在了陳華順先生門下。
1949年,葉問離開了內陸來到了香港,並且之後都一直生活在這裡。1971年時,葉問的弟子們幫助師傅成立了一個武館,名字叫做詠春體育會,將詠春拳傳播到了世界的高度。所以現在有很多人通過這一宣傳問題,紛紛認為詠春拳的最高代表者就是葉問。
但除了葉問之外,還有一種詠春拳,名字叫做偏身詠春拳。代表人物也很多,比如說馮根珠,馮強,王華三等等。偏身詠春拳的手法很像四兩撥千斤,從側面攻擊,找到對方弱點之後借力打力。
最後等到對手還沒反應過來,就已經成功的被變身詠春拳的陽剛拳法嚴重給帶偏了,最後能夠做到連消帶打的境界。現在偏身詠春拳已經走出了國門,在國際上都有開班授課,也將中國武術文化推到了一個新高度。
中華武術是我國上千年來的歷史傳承,從北魏時期,少林寺開始在武林有一席之地,不少宗師也隨之誕生,尤其是我國近代,高手如雲,比如葉問,黃飛鴻,郭雲深等人,故而今天筆者推薦的這本《逝去的武林》,就詳細的介紹了我國中華武術的奧秘,原價96,現價僅56元,喜歡的朋友點擊下方連結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