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我們總能聽到一個「美麗的教導」,那便是「沒有哪個父母是不愛自己孩子的」。但現實情況是,就是有些父母不喜歡孩子,他們不願為自己的骨肉付出時間和精力,等老了卻要求孩子為自己養老送終。
遺憾的是,這樣「乖巧」的孩子不在少數,他們從小就秉承著「必須要照顧好父母」的思想,習慣性地討好父母,成為別人心中的「孝子」。這時,你是否會有一個奇怪的想法,為何在孩子無條件愛父母的年紀裡,家長卻不知道珍惜呢?
被小學生作文《我想有個家》所打動,當孩子無條件愛你時,請珍惜
曾經在網上看到過一個三年級小學生寫的作文,題目是《我想有個家》,裡面的大概內容是,父母在孩子三年級的時候離異,娃一直跟著姥姥生活,但她很想媽媽。直到5歲時,母親再婚,並且有了一個可愛的小弟弟。
等孩子到了上學的時候,媽媽決定將她接回身邊,女孩很是開心,但由於上學需要接受,所以母親做起了全職媽媽,為此經常和丈夫爭吵。
母親一氣之下帶著她和弟弟回到了姥姥家,但她依舊沒有迎來快樂的童年,因為舅媽和哥哥不喜歡她,還經常罵她,於是可憐的孩子很希望自己有個家,一個屬於他們自己的家。
在作文的最後,這名小學生說出了自己的夢想,她要好好學習,將來買個大房子,接家人過來一起生活,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這篇作文發出來之後,可以說是感動眾人,很多網友紛紛表示,父母要善待孩子,童年不一定要有富足的物質生活,也不一定非要住大房子,只要有父母的愛、朋友的陪伴,他的童年就是快樂的。
有多少人在歲月的奔波中已經忘記了,自己曾經也是個孩子,也曾在心中默默地祈禱父母的愛和陪伴,很多父母都欠孩子一句「謝謝」,也欠孩子一份理解,就像當年自己渴望愛和理解一樣。
親子之愛也有「時效性」:當孩子無條件愛父母時,還請珍惜
孩子愛父母是「時效性」的嗎?其實從生活中的種種案例來看,你便知道這是個真命題。那為什麼小孩子愛父母是無條件的,但長大之後卻對父母開始「挑剔」呢?
其實童年時期的孩子,是依附於父母的個體,他們的思想和格局還沒有發展成熟,因此他們的決定往往受到家人的影響。雖然他們彼此獨立,但想要完全分開,是很難實現的。
慢慢地,孩子逐漸長大,開始接觸到新的思維、新的環境,也發現了自己和父母是不同的兩個人,他們有權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
當這種思想和父母的「控制欲望」發生衝突時,孩子便迎來了青春期,但由於經濟無法獨立,所以與父母之間不會有太多的分歧。
但當孩子成年之後,他們便有了更多自己的想法,經濟也開始變得越來越獨立,此時兩代人的隔閡也越發凸顯。如果這些孩子在童年中,還受到過創傷,那長大後,很可能會和父母疏遠,甚至遠離原生家庭。
因此,當孩子還是個「娃娃」時,他們對父母的愛是無條件的,那時的他們可以為了家人「付出一切」,只為得到父母的認可和愛。因此在孩子們的這個年紀裡,還請父母珍惜這份「無私」的愛。
但很多父母總認為孩子還小,啥都不懂,其實他們很聰明,心裡很清楚家長是真心對他們好,還是敷衍了事,但他們依舊愛父母,甚至養成了「討好型人格」。
曾經有個美麗的傳說,孩子在出生之前,他們會趴在雲端,認真挑選自己的父母。如果你有幸被選中,還請善待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