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所說的「景福宮」,並非隔壁國的古老王宮,而是北京紫禁城裡的一座宮殿(院)。
景福宮的具體初建時間,現暫不可考。目前知道,明嘉靖年間紫禁城外西路的仁壽宮發生火災後,嘉靖帝將仁壽宮、大善殿合併,建慈寧宮、南花園一區,用於奉養生母蔣太后。差不多是同一時期,外朝外東路的清寧宮也經歷了一次改擴建,成為奉養太皇太后的慈慶宮一區。仁壽宮雖然「升級」為慈寧宮,但「仁壽」之名並沒有在明朝的紫禁城裡消失。不詳何年,紫禁城內廷外東路興建起一片宮殿群,主殿座即沿用了「仁壽」之名,留下了「仁壽殿」或「仁壽宮」兩種記載。根據《明宮史》《酌中志》等文獻可知,明朝後期的紫禁城內廷外東路,已明確存在仁壽宮(殿)一區,內有仁壽宮(殿)、噦鸞宮、喈鳳宮等殿座。該區域範圍甚闊,內部除了宮殿房屋之外,還配置了花園,除正南向的正門之外,西側還有蹈和門、履順門可通往長街。根據《明宮殿額名考》可知,仁壽宮(殿)區域內,除喈鳳宮、噦鸞宮之外,還存在一座「景福宮」。另據明朝崇禎時期的內閣檔案可知,明末崇禎十三年春季時,景福宮曾有維修工程。後來明朝滅亡、清室入關,順治帝入住紫禁城之後,仁壽宮(殿)一區作為當時為數不多的可以用來居住的宮殿,迎來了清太祖弩爾哈齊的遺孀博爾濟錦氏等人,以及清太宗皇太極的遺孀哲哲、娜木鐘、布木布泰等人。景福宮作為仁壽宮(殿)一區的宮院之一,倘若當時尚可使用,則當是用於上述後宮主位中某一位或幾位的居所。康熙帝即位之後,隨著康熙四年十二月皇曾祖壽康太妃去世,包括景福宮在內的仁壽宮(殿)一區暫時閒置。從康熙十八年左右繪製的宮殿圖樣(《皇城宮殿衙署圖》)來看,包括景福宮在內的仁壽宮(殿)一區並沒有繪製宮殿建築,只畫了圍牆、花園、部分門座,可知這裡當時可能已經年久失修,或因其他原因一直沒有實際使用,甚至有可能已經沒有可供使用的建築物存在。康熙前期宮殿圖樣中空曠的內廷外東路區域(推測明朝末期仁壽宮一區各殿座位置)康熙初年,康熙帝的皇祖母昭聖太皇太后布木布泰繼續居住在慈寧宮,嫡母仁憲皇太后則先後換過兩三次住所。至康熙二十七年時,仁憲皇太后居住在內廷外西路的鹹安宮,即康熙帝所說的「寧壽舊宮」。康熙二十八年,康熙帝為嫡母在內廷外西路修建新宮,並沿用「寧壽」之名,仁憲皇太后於康熙二十八年冬季正式入住。康熙帝為嫡母修建的寧壽新宮,目前認為基本是在明朝遺留下來的仁壽宮(殿)一區的基礎上進行的,寧壽新宮一區從南往北大致分為三層:頭層規模宏大,有寧壽門,寧壽宮正殿、後殿,兩側有廡房等,東西外圍各有小院落四五處。第二層分為東西兩部分:東為景福宮,內有正殿、後殿,後殿有東西配殿;景福宮西為花園,內有假山、亭子等。第三層為東所、中所、西所三座規格一致的宮院。這一格局,總體上延續到了乾隆三十六年之前,在乾隆十五年完成繪製的《乾隆京城全圖》中,有較為直觀的體現。在官方記載中,仁憲皇太后是住在寧壽宮,但實際上,太后的日常起居之所是這一區域內的景福宮。景福宮的格局為:又由《國朝宮史》記載可知,景福宮的正殿曾有康熙帝御筆匾額「芳徽純嘏」,正殿東暖閣又有匾額「彤闈鶴算」,正殿西暖閣有匾聯「寶婺騰暉,錦雲呈五色;璿庭絢彩,珠樹發三花。」
從雍正朝到乾隆三十五年以前,寧壽宮區域一直用來安置康熙帝遺留下來的妃嬪、宮人們,明前明確知道的是,康熙帝的惇怡皇貴妃(和妃)瓜爾佳氏曾以先帝貴妃、皇貴妃的身份,居住在景福宮。根據宮廷常例,高位分主位所住的宮中可能有低位分主位隨居,所以和妃瓜爾佳氏居住在景福宮時,可能還有些許常在、答應等隨之居住。(位分在和妃之上的貴妃佟佳氏,在雍正、乾隆時,以先帝皇貴妃的身份,也有可能居住在景福宮。)
乾隆三十三年三月,惇怡皇貴妃去世。自此,寧壽宮區域已無主位居住。自康熙三十六年起,乾隆帝著手改建寧壽宮一區,將其預備為自己退休之後的高級幹休所。在本次綿延多年的改建工程中,寧壽宮一區的整體格局變動甚大,原在寧壽宮東北鄰的景福宮,被拆除、挪建到了寧壽宮一區的東北角,且在形制上發生了改變。○屋頂為「三卷勾連搭式」頂,覆蓋綠琉璃瓦,以黃琉璃瓦剪邊○宮前為半開敞式小院,系東西兩側遊廊圍合而成,西側遊廊當中開設垂花門一座,即景福門景福宮室內明間懸「五福五代堂」匾額。宮外簷下懸「景福宮」匾額。垂花門懸「景福門」匾額。
寧壽宮改建前後格局對比(乾隆京城全圖VS民國時期故宮平面圖);
右圖中標註數字
149位置即是現在的景福宮乾隆帝退休之後,並沒有住進寧壽宮,這座挪蓋之後造型靈巧別致的景福宮,自然也談不上什麼具體的使用了。清末宣統年間,景福宮曾用來供奉大行慈禧太皇太后(清文宗孝欽顯皇后)的神牌,還存放有慈禧太皇太后生前的數量相當龐大的照片……
慈慶宮的營建與沿革
仁智殿 丨 曾居仁智殿的張太后
延禧宮「補完」
慎贊徽音丨清代紫禁城中的延禧宮
慈壽凝禧丨壽康宮
鳳棲紫禁丨鹹安宮與仁憲皇太后
檔案拾遺 丨 壽安宮建築的變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