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穆朗瑪峰這麼一座又高又胖的山,竟然有看得見的變化,最近又有了新高度數據,達到了8848.66米(冰雪高度)。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測繪登山隊員分別於1966年到1968年、1975年、2005年對珠峰進行過三次大規模的測繪工作。1975年,中國登山隊第二次攀登珠峰,測得了8848.13米(冰雪高度)的海拔數據,這個數字成為此後30年的珠峰海拔權威數據,與1975年相比,45年間長高了73釐米,平均每年1.62釐米。
大約從3800萬年前開始,由於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的碰撞,喜馬拉雅山從一片汪洋大海中逐漸升起。喜馬拉雅山達到現在的高度,還是最近四百萬年以來快速上升的結果,珠穆朗瑪峰就是在這一上升過程中上升得最快的山峰。由於歐亞板塊與印度洋板塊還在持續擠壓,到現在為止,珠穆朗瑪峰整體趨勢還在上升,從1975年至今45年期間,平均每年升高1.62釐米。
但珠峰也不是每年都在上升,遇到大的地震,有時也會突然下降,例如1934年尼泊爾發生的一次8.0級大地震,讓珠峰高度一下子降低了60多釐米。
這次地震的震中位於尼泊爾東部,珠穆朗瑪峰以南約9.5千米,位置在N 26.86,E 86.59,烈度為XI,震源深度為15公裡,這樣的一個淺源地震對地表造成了嚴重破壞,僅人員傷亡就達到近十萬人。地震波及到印度很多城市,大量的建築物遭受不同程度的損壞。
這次地震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在地震區域的周圍出現了地面塌陷,出現了長達300公裡的土壤液化地帶(稱為坍落帶),其中許多建築物像冰一樣在水上漂浮。
在穆扎夫法爾普爾,土壤流失在城裡的幾個地方爆發。井被沙子堵塞,而池塘的水位由於沙粒沉積在水底而變淺。建築物由於地面下沉和開裂而遭受損失。更為奇怪的是尼泊爾守護神——帕舒帕蒂納特廟,卻逃脫了任何傷害,毫髮未損,讓這裡的人們對神有了更深的崇拜。
什麼是土壤液化?
土壤液化是在外力的作用下,原本是固態的土壤變成液態,或變成黏稠的流質。(上圖)有些類似於洪水過後,河流淤積的淺灘處,顆粒非常細的粉沙粒堆集在一起,並與河水摻和在一起形成流沙,類似建築工地上澆灌的水泥,呈現稠狀流體。
上圖中,左一是正常的土壤,土壤之中存在著孔隙,土壤顆粒吸附水分。左二是地震發生時由於強烈振動,孔隙水壓力增加,水分滲出。右一砂粒下沉,水上浮,瞬間失去支撐力,土壤結構變得鬆散開始垮塌。可以看出,土壤液化是由於地表受到強烈震動,對土壤結構進行重塑的過程。
如果從能量傳遞角度來看, 是地層深處能量釋放,傳遞到地表呈現出來的自然現象。
尼泊爾這場大地震,距離珠峰很近,在地震中我們看到的雖然是地表土壤的液化狀態,但是地層深處卻有與之相對應的(300公裡)斷裂帶,導致珠穆朗瑪峰失去了穩固的地基,也像高樓一樣下沉,最終導致它下降了60多釐米,讓世界第一高峰「矮下了身軀」。
印度板塊向亞歐板塊俯衝,珠峰長高只是地殼運動的一種外在表現形式,是地殼運動的結果,而地震是地殼運動釋放能量的過程,它的表現不只是讓珠峰升高,產生的破碎帶還會讓珠峰下沉。在自然界中很多地貌類型也有諸如此類的表現,如陝西關中盆地,山西太原盆地,就是由地殼斷裂下陷形成的。泰嶺則是由於擠壓隆起形成的山脈,是一個上升過程。
珠峰的升高也不會是持續的,也有下沉、上升這樣一個反覆的過程,但總趨勢以上升為主,讓珠峰長到了8848.86米,45年長高了73釐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