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為什麼會痛苦?曾為囚犯講哲學的哲學家告訴你

2020-12-15 澎湃新聞

人為什麼會痛苦?曾為囚犯講哲學的哲學家告訴你

2020-07-09 18: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那時他上五年級,一頭金色捲髮,頑皮搗蛋,生命充滿各種可能性。一天,他正在小鎮邊緣玩自行車後輪支撐,突然,一個高中生開著車從山上呼嘯而下。馬特被撞飛,落在了旁邊的操場上,他的身體腫脹到原來的兩倍大。」

明天和苦難不知哪個先來?當年幼時的斯科特·塞繆爾森從母親口中聽說小夥伴馬特·考夫曼意外死亡的消息時,剎那間,一個問題密密麻麻地爬滿了他的全身——「為什麼」?

思考痛苦,可能是我們與哲學的第一次照面。成年後的斯科特·塞繆爾森因此成為了一名哲學家,他依舊在追問童年時的那個「為什麼」。

成為一名哲學家,似乎意味著他有了看清了生活的真相的可能性。但是,這位哲學家的生活似乎一團糟糕,他遭遇婚姻破裂,備受失眠折磨,經常陷入極度痛苦的自我懷疑和自我

厭惡,直到某一天凌晨的某一分鐘的大徹大悟開始出現,在2:59到3:00的60秒中,存在的混亂不堪被揭開。

他決定爬起來,寫下他的領悟,而不是立即轉換到自我厭惡。等到孩子下樓吃雞蛋和吐司的時候,他寫好了一本書的大部分引言和「插曲 :罪惡問題」的一部分——這本書就是《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

[美] 斯科特·塞繆爾森 著
張佩 譯
2020年6月 未讀|北京燕山出版社

為什麼我們會有痛苦?在《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一書中,塞繆爾森跟隨約翰·穆勒、尼採、漢娜·阿倫特、《約伯記》、斯多葛派、孔子和藍調藝術的腳步和思想,追問痛苦的意義。當尼採看到一位受挫的車夫鞭打著一匹不願動的馬時,尼採內心的某種東西斷裂了。當漢娜·阿倫特看到猶太集中營的資料時,她痛苦地質問,為什麼這些事會發生?而面對最愛的弟子的早逝,孔子只能向天哀嘆不公。拉奧孔的雕像在靜默中痛苦的哀號,仿佛在替我們所有人無聲的質問。

塞繆爾森童年小夥伴馬特·考夫曼的不幸遭遇,一針見血地指明了世界的本來面目,無意義的痛苦不可避免。即使逃到成年人的世界也沒有多大幫助。世界上每分鐘都有人在遭遇性侵犯,每分鐘都有人還沒來得及發揮潛能就死了。每一秒、每一瞬間,我們都在承受莫名而來的痛苦。大體來說,人類面對痛苦有三種重要的反應,「逃避它」的態度、「解決它」的態度和「直面它」的態度。「忘了它」這種態度可能沒有多少哲學意義,卻很可能是最普遍的態度。正如帕斯卡爾以其一貫冷嘲熱諷的語氣所說 :「人們無法終結死亡、痛苦和無知,於是為了幸福,他們決定不去想這些事情。」

當我們選擇「解決它」的態度時,痛苦似乎成了一種有待化解的不平之事 :我們最好將其最小化乃至消除。感謝這種「解決它」的精神,使我們用自己的創造力之火鍛造出了各種發明,用於改善我們的生活。人類的大部分文明,包括大量科學與政治以及幾乎所有的技術,都源自這種「解決它」的態度。

不過,還有「直面它」的態度,許多宗教、藝術等人文學科,以及相當一部分的科學和政治,都體現出了這一點。這種態度認為,我們必須忍受自然造成的苦難,如此才能成為我們應該成為的人。直面疼痛、苦難和死亡,是通往更深層次的存在所必須邁出的第一步。

塞繆爾森認為「解決它」和「直面它」是面對人類境況的基本態度。一方面,我們將永遠與死亡、不公和痛苦作鬥爭 ;另一方面,我們最終也必須接受它們,因為它們是我們存在的前提。而生而為人,包含一種巨大的矛盾:拒絕痛苦的同時,不得不接受痛苦 ;解決痛苦的同時,不得不面對痛苦。僅僅面對痛苦,卻放棄任何解決痛苦的努力,是種麻木不仁 :是無視我們改善自身境況的能力 ;無論是從個體出發還是從政治出發,面對不公,我們將變得逆來順受,自鳴得意。然而,只是簡單粗暴地解決痛苦,不願面對痛苦的陰影,是種膚淺 :我們失去了通過苦難、悲劇以及人性的弱點豐富自身的能力,而這些是所有富有意義的事物的核心,是生命本身的核心 ;此外,拒絕接受自身的自主性以及世界的不確定性,我們還可能縱容暴政。那麼,如何在解決痛苦和面對痛苦之間取得平衡?答案是沒有完美的比例。但在《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一書中,塞繆爾森試圖探討,我們最深刻的思想家們對人類生活的這一重大悖論的探究與闡釋。

《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是一本思考苦難與文明的哲學史,也是一本在獄中寫成的哲學通識課。作為一個以蘇格拉底為榜樣的哲學家,塞繆爾森試圖將偉大的思想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以此發現其中依然鮮活的精華和已經過時的糟粕。雖然監獄是非常可怕的地方,但卻一直是哲學思想的絕佳實驗室。所以當奧克代爾監獄負責教育項目的邁克·塞萬提斯邀請塞繆爾森為監獄講授哲學時,塞繆爾森欣然答應。

起初,他把在監獄教學當做是和「有趣」的人一起探索哲學,他與獄中蒙冤的犯人西蒙通信,試驗《關於痛苦的七堂哲學課》一書所探討的關鍵人物及思想,和獄中的囚犯探討尼採、孔子等思想家的哲學。結果,很快他就獲得了一種關鍵的啟發:我們對待犯罪的方式,就是對我們如何看待痛苦的有力表達,監獄的極端環境也是人類痛苦的試煉場。監獄顯然也是「對痛苦缺乏嚴肅思考」的種種可怕問題顯露出來的地方,在監獄中,塞繆爾森意識到,個人思想的病態與公共事務的病態緊密相連,反之亦然,監獄讓他的思考更有現實力量。而哲學不僅僅是一種愉快的消遣,還是讓我們清醒過來、更賣力生活的一種方式。

人類用幾千年的時間,用一個又一個鮮活的生命質問著、體驗著、擁抱著、逃避著痛苦,於是我們自痛苦中誕生了藝術、音樂與哲學。而最終,痛苦的意義由你自己賦予。

而你又會怎樣面對痛苦?

關鍵詞 >> 痛苦,哲學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8位哲學家告訴你,為什麼人一定要工作?
    有句諺語說,「哲學烤不出麵包」(Philosophybakes no bread.),意思是哲學沒有實用價值。確實,哲學聽起來象是脫離現實生活的學問。哲學不能烤麵包,不會幫你把工作做完,也不能教你如何升職加薪。要追求實際過生活的技能,也許學計算機、學烹飪還更有用一些。接下來,就讓我們和哲學家們一同思考,工作的意義。1、蘇格拉底——你為了什麼而工作?
  • 死是必然,活又不易,人為什麼要活著?生命是用痛苦來結束痛苦
    作者 | 汨羅江上一葉舟探究一個哲學的問題:人始終會死的,那為什麼還要活著?要釐清這個生命終極的問題,需要排除一個前提條件。經常會聽到有人說類似這樣的話:你為什麼要生我?你當初就不應該生我,你生我時和我商量了嗎?
  • 哲學家黑格爾:哲學不能給青少年帶來快樂,有本哲學書卻適合孩子
    人可以長生不老嗎?為什麼這個世界上沒有兩片相同的樹葉?……面對小勳一長串的為什麼,從科學的角度上來說,我已經摸清楚門道要怎麼解答了。不過,我最近卻找到了另一種解答方式。那就是,從哲學的角度出發,尋找問題的答案。
  • 《哲學女王》:為歷史上的女哲學家正名
    芮貝卡·巴克斯頓(Rebecca Buxton)和麗莎·懷汀(Lisa Whiting)在尋找有關史上最偉大女性思想家的書時萌生了寫作《哲學女王》(The Philosopher Queens)的想法。「結果一本也沒有,」巴克斯頓說。「我們曾找到一本《大哲學家》,其中每一章都只和男性有關,作者也都是男性。
  • 為什麼有人認為中國沒有哲學和哲學家?
    這個問題之所以有爭議,是由於不同的人對「哲學」這個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所導致。如果我們想要結束爭議,必須對「哲學」這個概念有一個清晰的定義。並且,這個關於哲學的「清晰的定義」必須能夠得到爭議雙方的認可。 那麼,什麼是哲學?或者,哲學的定義是什麼?
  • 《蘇菲的世界》:古希臘哲學家們的「永恆」之光
    如果有,恭喜你,你和蘇格拉底一樣,都認為哲學是在尋找智慧。蘇格拉底講:承認自己的無知乃是最大的智慧。認識到自己的無知便可以清晰地認識審視自己,而認清自己,是成為「人」最重要的開端。哲學就是思考和批判。這是很多哲學家都認可的觀點,包括柏拉圖,亞里斯多德等等。關於哲學的定義本就是一門學問,每一個哲學家對此都有不同的解釋,因為哲學的定義千差萬別,有哲學家認為:日常生活就是哲學。
  • 哲學家薩特:自欺就是逃避自由,人透過自己的抉擇才能創造出意義
    人類可以選擇要做什麼、要成為什麼。我們全是自由的。沒有人能決定你怎麼造就自己的人生,只有你能決定。如果你讓別人決定你怎麼活,那也是一個選擇,選擇成為別人期待你成為的那種人。顯而易見的是,當你選擇要做一件事,不一定會做得很成功。你不成功的理由可能完全在你的控制範圍之外。但想做那件事、企圖做那件事以及如何回應自己的失敗,都是你的責任。
  • 你應該學點哲學的20個理由:不為擁有深奧的思想,只為更好地生活
    對於做個更好的人,過更好的生活,有誰會不感興趣呢?這不就是我們這個被賦予的隨意而古怪的存在,日復一日為之奮鬥的東西嘛。 如果你告訴同一個人你發現的東西其實有個名字,那就是「哲學」,一開始令他們提起精神的所有那些興奮感和可能性,馬上就像洩氣的氣球一樣從他們身上消失殆盡。他們幾乎肯定會回到你打斷他們之前正在幹的事情上。誰會因為這種厭惡去責怪他們呢?幾乎任何其他事情都比討論哲學要好。
  • 你願意做痛苦的哲學家還是快樂的瘋子
    文/張小晶(配圖來源於網絡)「痛苦的哲學家」代表一種理性、清醒,「快樂的傻子」代表一種感性、簡單,兩者本質沒有好和壞的絕對分歧,關鍵在於每個人是否能夠平衡,那該如何平衡呢?在日常工作、生活、學習中,每個人會面臨無數抉擇和面臨抉擇後失去機會成本的痛苦,同時,面臨外界或自我提升帶來的壓力和困擾。一個人,TA和外界的環境變化和周邊的人事息息相關,我們必須分清輕重緩急。眼前重要緊急的事需要著重、理性解決,而不是太緊急重要的偏向於感性原則。②換位體會。
  •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李尖尖人生哲學有哪些經典語錄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小小年紀總會發出讓人深省的言論,有著許多充滿哲學的語錄被大家記錄下來,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有哪些經典語錄?下面帶來全面介紹。  李尖尖為什麼叫人生哲學家?  《以家人之名》李尖尖不只是人間真實,還是人生哲學家  1、人生就是你越思考,越無法理解的東西。
  • 你了解哲學嗎?這本書中有個輕鬆的故事,帶你了解西方哲學簡史
    讀了一會,認為主角是蘇菲,誰知原來她和她的世界是文中一位父親為女兒寫的書中角色。奇妙的想像力,書中人書中事,即使在書中也活得精彩。當我們試著體會某種力量控制人生時,在哲學上講這是「存在的焦慮」,不過這未免不是好事,它表明我們還能意識到自己的存在。
  • 馮友蘭《中國哲學簡史》不僅"照著講"還能"接著講"
    懷著抗戰勝利的喜悅,帶著中國哲學的自信,馮友蘭在講中國哲學史時,提煉經過歷史檢驗的真理,著重挖掘中國文化中儒家入世精神和道家出世精神相結合的傳統,並把它們內化。在馮友蘭那裡,這種真理已經化為信仰,這種傳統已經化為意志。這種精神已經化為靈魂。沒有這種信仰和意志,就說不上寫哲學史,更說不上寫自己祖國、自己民族的哲學史。  但凡能寫出哲學史著作的人,多少都是哲學史家,但未必都是哲學家。
  • 哲學趣聞|維根斯坦:哲學家就是瓶子裡的蒼蠅
    天才的哲學家、數理邏輯學家,語言哲學的奠基人,二十世紀最有影響的哲學家之一。維根斯坦出生於一個稱得上豪門的家庭,他的父親是歐洲鋼鐵工業巨頭。像許多豪門一樣,他年幼時在家學習,但取得的效果並不好。1903年,維根斯坦通過入學考試後前往林茨一所以技術著稱的中學學習。在這裡,他遇到了另一個後來同樣改變了整個世界的人——阿道夫·希特勒。
  • 女哲學家為什麼幾乎沒有?哪些因素在影響著女性成為哲學家?
    而同時,男性這方面的壓力則會小一點(只要接著讀,總能出頭,經濟壓力也可以解決),以後的生活裡,影響他們搞學術的外界壓力就不多了。所以,參加跑步的女生比男生多,但放棄的人也多。相比之下,男生更容易跑到最後。
  • 為什麼每個人都應該學點哲學,羅素認為,哲學至少有兩種重要作用
    你可以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我們今天分享的這本書是大哲學家羅素的一本小書:《羅素思想小品》。很多人都知道,在西方哲學中,羅素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那本經典的《西方哲學簡史》,可以說是我們了解西方哲學的一本必經典。
  • 他曾一連搶劫三家銀行,之後在獄中自學哲學成為哲學家
    正如人皆有良知,人人都可以是哲學家,只是有些人能夠走上哲學的道路。有一些哲學家,往往是經歷了重大變故或痛苦後,在特殊的環境中才有所領悟。在獄中的五年間,斯蒂格勒每天自學哲學十多個小時,主要是研讀現象學著作,還發現「技術」問題的重要性。出獄後,他得到法國著名哲學家德希達的指導,並在1992年獲得法國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博士學位。
  • 為什麼很多哲學家非常愚蠢?
    為什麼哲學家都很愚蠢?哲學不是代表了智慧嗎?你憑什麼說哲學很愚蠢?還是說,哲學有智慧,哲學家很愚蠢?我在這裡,就一五一十說了吧:哲學很愚蠢,哲學家也很愚蠢!我之前曾經說過,哲學對人的作用是什麼。哲學就是一個殘疾人的拐杖。
  • 為什么叔本華說:要麼痛苦,要麼無聊
    你可點擊右上方「關注」小播讀書,閱讀超過300篇精品文章。今天要帶大家了解的是著名的非理性主義哲學家、唯意志力論哲學創始人:叔本華。叔本華有很多名言,比如那句著名的:生命是一團欲望。欲望不能滿足就會痛苦,滿足了就會無聊。人生,就像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 哲學無用,無用之大用
    哲學沒有用,大家都在談房子車子孩子,你卻談斯多葛第歐根尼和盧梭?那你就要被笑掉大牙了,敬你是一位「知識分子」,知識分子不打人,敬而遠之。 《莊子》有一篇故事,講莊子和弟子去山裡看到一棵巨大的大樹,問伐木者:「這麼好的木材,怎麼一直沒有人來砍,能長這麼大啊?」
  • 西方哲學家簡介及哲學發展系譜圖
    [後改名為Benedictus] Spinoza,1632-1677,荷蘭唯物主義哲學家,泛神論者) 洛克(John Locke,1632-1704,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提出著名的白板說,經驗論者) 馬勒伯朗士(Nicolas Malebranche,1638-1715,法國唯心主義哲學家) 萊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Leibniz,1646-1716,德國自然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