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旦
西方元旦:
西元前46年,古羅馬凱撒把1月1日定為西曆新年的開始,為了祝福Janus,這位羅馬神話中的門神,Janus後來也演化為英文一月January這個詞。原本以為教皇把耶穌誕生年作為西元元年,西元一月一日也和耶穌有關聯,現在看來並非如此。可能依照西方普遍信仰基督教,還應該是12月25日耶誕日為過年,所以西方的新年沒有耶誕隆重。
埃及元旦的由來:
大約在公元前五萬年左右,古埃及人已由遊牧改為農耕,定居在尼羅河兩岸,他們的農業收成與尼羅河是否發生洪水有很大關係。古埃及人從長期的觀察中發現,尼羅河泛濫的時間是有規律的,他們就把這個時間每次都記錄在竹竿上,從中得知兩次泛濫時間之間大約相隔365天;同時還發現,當尼羅河初漲的潮頭來到今天開羅城附近的時候,也正好是太陽與天狼星同時從地平線上升起的時候。於是,古埃及人便把這一天定為一年的開始。這是"元旦"最早的由來。
元旦是慶賀新年的開始,歡度元旦可說是世界各國各地區的普遍習俗。
現在,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把每年1月1日作為元旦,由於世界各國所處的經度位置不同,各國的時間也不同,因此,「元旦」的日期也有不同。如大洋洲的島國湯加位於日界線的西側,它是世界上最先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也是最先慶祝元旦的國家。而位於日界線東側的西薩摩亞則是世界上最遲開始新的一天的地方。
按公曆計,我國是世界上第12個開始新年的國家。各個國家由於其歷史、文化、宗教信仰、民族習慣不同,也都有自己不同的慶祝。不過,這也使得這個世界多姿多彩,更顯地域、民族特色了。
中國元旦:
孫中山等人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的帝制。在萬象更新的時代裡,重新修訂曆法被提上了議事日程。新興的民國各省代表於是在南京開會,他們認為「為了行夏正,所以順農時。從西曆。所以便統計。」決定使用西方通用的格列高利歷(即:公元。由羅馬教宗格列高利十三世頒布,以耶穌降生日期作為紀年)與傳統農曆並行的方式。將傳統的農曆正月初一叫做春節,而將公曆一月一日叫做元旦。
民國重修曆法的決議很快得到了通過,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的成立,他在就職誓詞中,就以「中華民國元年元旦」為結尾。
1949年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新成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使用國際通行的「公元紀年法」。把公曆一月一日定為元旦,將農曆正月初一定為春節。並列入法定假日,成為我國人民歡度的節日。這是當前中國人既過公曆的元旦,也過傳統春節的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