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文化在史前絲綢之路的演進

2021-02-19 社科院考古所中國考古網

  中國西北地區東起隴山西至伊犁河谷的區域,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公元前4300年左右,彩陶文化就從渭水上遊持續西漸,直抵新疆西部。在此後的四千多年間,史前絲綢之路上至少出現了十九支彩陶文化,這些彩陶文化的發展可劃分為四大階段:仰韶時代、馬家窯時代、夏時期和商至漢初。在這四個階段,每支彩陶文化表現的發展模式不同,呈現的演進態勢各異。



新疆焉不拉克墓地出土的長頸彩陶壺 作者供圖


  仰韶時代:漸進甘青河湟

  公元前六千紀初,老官臺文化出現在隴山兩側的渭水流域和漢水上遊,該文化的部分典型陶器口沿外側常見一條紅彩寬帶。正是這種裝飾藝術的出現,拉開了中國北方地區彩陶文化的發展序幕。

  公元前五千紀初,甘、陝境內的老官臺文化結束,半坡文化興起,雖然兩者的親緣關係尚存爭議,但是在彩陶裝飾藝術方面,後者對前者的傳承不可否認。當半坡文化在隴山以東先後經歷「北首嶺期」和「半坡期」之時,隴山西側半坡文化經歷了六百多年的空白期,直至公元前4300年,「史家期」半坡文化才出現,並最終止步於甘肅隴西附近。

  公元前四千紀初,半坡文化尚未完結,廟底溝文化即已萌生。西北地區的廟底溝文化在形成之初,豫西晉南的東莊類型便將重唇小口尖底瓶向西輸入關中地區,並且長驅直入,進入隴山以西的渭水上遊。伴隨重唇口小尖底瓶,以弧線三角和圓點為基本組合的各類彩陶花紋風靡廟底溝文化。與半坡文化不同,廟底溝文化的西進並未止於甘肅境內,而是一直深入到青海東部的黃河沿岸。隨著西進的深入,廟底溝文化在其分布地帶的西陲——青海東部的黃河沿岸開啟了本土化進程。

  公元前四千紀中葉,廟底溝文化全面瓦解,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的第一次浪潮開始逐步消退。隴山以西、甘肅東部的廟底溝文化率先結束,石嶺下類型在渭水上遊形成,它不僅繼承了廟底溝文化的小口尖底瓶,而且一改其他地區彩陶藝術衰敗的頹勢,創造出的彩陶花紋獨樹一幟。石嶺下類型的出現,掀起了中國史前彩陶藝術的第二次浪潮,以絢麗彩陶為標識的馬家窯時代呼之欲出。

  馬家窯時代:終入河西走廊

  公元前四千紀下半葉,隴山東側先後經歷了泉護文化的興衰和廟底溝二期文化的崛起;西側,石嶺下類型分化成兩支——大地灣四期文化和馬家窯文化。

  大地灣四期文化與泉護文化東西相鄰,它雖繼承了石嶺下類型的小口尖底瓶,但將石嶺下類型的彩陶藝術崛起之勢終結於渭水上遊;馬家窯文化與泉護文化東西相隔,它雖完全棄用了小口尖底瓶,但將彩陶藝術推陳出新,整個文化也展示出強勢的擴張姿態:正東方向,在渭水源頭一帶與大地灣四期文化你來我往;東北方向,進入六盤山,形成曹窪類型;西向,逆黃河而上,直抵青海境內黃河上遊的共和盆地,變身宗日類型;西北向,進入河西走廊,到達酒泉一帶;南向,挺進川西山地,創建營盤山類型。

  公元前三千紀上半葉,馬家窯文化和大地灣四期文化同時結束,半山文化形成。此時,西北地區彩陶文化的中心已經完全轉移到蘭州、河湟谷地,而且顯示出一種「內斂」和「收縮」之態:西北方向,早期、中期完全退出河西走廊,直到晚期才出現在河西走廊東端;南向,洮河上遊、甘南地區以及川西山地已經完全不見半山文化的蹤跡。不過,與其發展態勢相反,半山文化的彩陶藝術水平卻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黑紅復彩的運用、鋸齒花邊的流行、規整的圖案以及繁縟的花紋,使得中國彩陶藝術達到第二次浪潮的高峰。

  公元前三千紀中葉偏晚,半山文化尚未完全結束,馬廠文化即已出現。從一開始,馬廠文化便表現出一種「被動」的西遷之勢。同時,馬廠文化的彩陶藝術在晚期衰落明顯:筆畫晦澀、線條生硬、圖案潦草、布局隨意。種種跡象表明,史前中國彩陶的第二次藝術浪潮此時已經退卻。


青海省宗日遺址出土的馬家窯文化舞蹈彩陶盆  作者供圖

  夏時期:甘青新始呈一體

  公元前三千紀末至二千紀初,中原腹地已進入夏王朝的紀年。從晉南豫西到甘青河湟谷地,夏文化、客省莊文化、齊家文化和馬廠文化自東向西依次排開,互動頻繁。在這種大背景下,西北地區夏時期的第一支彩陶文化——西城驛文化誕生。

  西城驛文化是一支特殊的彩陶文化。首先,它因「過渡」性質顯著而被識別;其次,該文化陶器常與齊家文化陶器共存;再次,新疆東部、甘肅河西走廊以及青海東部因西城驛文化連接在一起,首次成為一個完整的文化單元。

  西城驛文化結束之後,四壩文化興起。四壩文化彩陶承襲西城驛文化,並另有創新。該文化彩陶施彩濃厚,易脫落。四壩文化墓地多成群、成片出現,與西城驛文化零星散布的墓葬形成巨大的反差。與此同時,新疆哈密盆地出現天山北路文化。由於文化面貌較為複雜,這類遺存的準確屬性暫時無法完全認定。但是,天山北路文化彩陶花紋相對簡單,特徵不明顯。

  夏時期的彩陶文化傳承了馬家窯時代的基本特徵,彩陶整體呈現出東方傳統,但以小麥、銅器和歐羅巴人種為代表的新元素表現格外醒目。馴化小麥和青銅冶煉技術從其發源地自西向東,或是直接進入新疆東部和甘肅河西走廊,成為當地彩陶文化的一部分;或是在進入這一地區後,開啟本土化進程。但是,同一彩陶文化、不同地區的先民對小麥的食用偏好不一致,選擇、掌握和使用的冶煉技術也不相同。此時,歐羅巴人群首次東遷至新疆哈密盆地,與東亞蒙古人群在此融合。種種跡象表明,夏時期,西北地區的彩陶文化已經正式開啟了東西文化的交流進程。

  商至漢初:東西文化合璧

  公元前二千紀中葉以降,中原腹地逐步向大一統的帝國邁進,而西北地區的彩陶文化則呈現出「百花齊放」之勢。

  公元前1600年左右,四壩文化逐步解體。部分四壩文化向西進入哈密盆地之後,焉不拉克文化形成。焉不拉克文化逐漸壯大,排擠本地的天山北路文化,導致後者進入巴裡坤草原,與西進至此的四壩文化餘脈融合,形成南灣類型。另外,還有部分四壩文化在河西走廊東部與董家臺類型結合,逐步形成沙井文化。

  在四壩文化解體之時,甘青河湟谷地以圜底陶器為標誌的山家頭文化出現,該文化圜底器的出現具有強烈的「時代性」,而彩陶的出現卻帶有鮮明的「隔代性」。山家頭文化的形成預示著第三次彩陶藝術浪潮的到來。

  公元前1400年左右,山家頭文化結束,辛店文化在甘肅西部和青海東部興起。辛店文化彩陶圖像生動,線條簡練,畫風清新。公元前1200年左右,唐汪類型通過借用、承襲以及改造辛店文化的彩陶紋樣,最終成型。唐汪類型表現活躍,與辛店文化和卡約文化的關係異常複雜。但尚無充足的證據表明,它與新疆的蘇貝希文化有過接觸。

  在唐汪類型形成之際,蘇貝希文化出現在新疆吐魯番盆地和博格達山南北兩側。雖然蘇貝希文化遇到了來自歐亞草原的多種文化,但其西進之勢未減,在焉耆盆地甚至伊犁河流域都可見其影響。與此同時,以帶有石堆和石圍墓葬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元素和以彩陶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元素在新疆焉耆盆地交匯、融合,產生出以帶流器為特色的土著文化——察吾乎溝口文化,並以漩渦之勢,將帶有濃厚土著色彩的元素——帶流器像飛沫一樣撒濺於周鄰各處。

  公元前兩千紀下半葉,來自西方的索墩布拉克文化向東進入新疆伊犁河流域,取代了當地的安德羅諾沃文化。這支彩陶文化屬於西方系統,它在新疆伊犁河谷地向東發展,與西漸至焉耆盆地、屬於東方系統的彩陶文化進行了直面接觸。不過,公元前二千紀末至公元前一千紀初,河湟谷地和河西走廊的彩陶文化逐步消逝;公元前一千紀下半葉偏晚階段,新疆地區的彩陶文化也日漸沒落。

  歷時四千多年,西北地區的彩陶文化在仰韶時代和馬家窯時代從渭水上遊持續西漸,在夏時期正式開啟了東西文化交流的進程,而商至漢初,東西方人群的交往和文化的互動達到高潮。在仰韶時代和馬家窯時代,彩陶文化的先民從事以農業為主的「兼業」生產活動,而從夏時期到商至漢初,遊牧業和畜牧業逐步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在新疆地區,遊牧民族最終成為了彩陶文化的創造者和經營者。

  體質人類學的研究表明,在仰韶時代至夏時期,中國西北地區的彩陶文化主要由蒙古人種經營,在商周至漢初則由蒙古人種和歐羅巴人種共同承襲。可以確認,面對彩陶所承載的相同、相近和相似的歷史文化信息,不同的人種都能欣然接受,蒙古人種如此,歐羅巴人種亦然。

  彩陶的消失可能與快輪制陶技術的傳入有關,但彩陶文化的消逝,還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原因。諸多不利於彩陶文化生長的因素的出現,都有可能讓適宜彩陶文化生存的文化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於是,西北地區存續四千多年的彩陶文化逐步退出歷史舞臺,最終絕跡。

  (作者單位:蘭州大學考古學及博物館學研究所 文章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相關焦點

  • 李新偉:庫庫特尼—特裡波利文化彩陶與中國史前彩陶的相似性
    摘要:庫庫特尼—特裡波利文化是分布在黑海西部和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時代與中國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和馬家窯文化馬家窯期大體相當,而且在彩陶紋飾和器型上都與其有很高度的相似性
  • 馬家窯文化——黃河上遊史前文化的代表
    所得結果,頗出意料所及」,對所獲得的甘肅彩陶讚美有加,稱之為「精美絕倫,可為歐亞新石器時代末葉陶器之冠」。  由於上述發現,甘肅成為當時考古學文化發現最多的省區,同時以確鑿的事實從考古學上證實了甘肅具有悠久的歷史,並且指明,彩陶是甘肅史前文化的鮮明特徵。馬家窯文化和甘肅彩陶自此步入了學術界的論壇,引起世界各國學者的廣泛關注。
  • 彩陶中華 | 強勢崛起的彩陶黑馬
    不過此時,以馬家窯文化彩陶為代表的甘青彩陶卻發展迅速,呈現出極強的生命力和獨特的地域特色,成為史前彩陶發展史上的又一高峰,有著「新石器時代彩陶之冠」的美譽。 馬家窯文化是以甘肅臨洮馬家窯遺址而命名的一支考古學文化,主要分布在甘肅黃河、洮河流域及河西走廊地區、青海湟水流域、寧夏南部地區。年代大約距今4000年至5000年左右。
  • 彩陶|一條變來變去的魚
    中國史前彩陶為什麼如此燦爛?其中又有什麼規律與意義? 現在可以說,我覺得,出自陝西半坡、河南廟底溝等地的彩陶圖案,其中心就是要表現魚紋。而這魚紋,為中國文化的認同打下了基礎,並幻化進了我們的文化中,消融無象。
  • 仰韶文化與黃河史前文明探索
    仰韶文化大體可分為初、早、中、晚四個時期,其中仰韶中期即廟底溝期,是仰韶文化的鼎盛期。仰韶文化分布區文化面貌空前一致,向外則具有極大輻射力。仰韶文化彩陶十分發達,尤其是仰韶中期廟底溝期出土彩陶頗多,其富有特色、線條柔美流暢的彩陶圖案在周邊諸多文化內大範圍傳播,達到史前藝術巔峰,王仁湘全面研究後盛讚其掀起了中國史前一次波瀾壯闊的藝術浪潮。
  • 仰韶文化:生命力最強的中國史前文化!
    他想起了西方的安諾文化中的彩陶,產生了兩相比較的興趣。1921年10月27日到12月1日,他和中國的地質學家袁復禮、奧地利的古生物學家師丹斯基等一道再次來到仰韶遺址進行發掘,發現了大量精美的彩陶,而且還在一塊陶片上發現了水稻粒的印痕。
  • 彩陶|奧運福娃與半坡彩陶竟有這般緣分
    如果不是上世紀50年代的一次考古發掘,位於西安東郊的半坡村也不可能享有如今的鼎鼎大名——在這裡被發現的距今六七千年的史前文明,是渭河流域繼老官臺文化之後,孕育發展出的一支重要的本土文化;遺址出土器物上大量出現魚紋、人面紋、鳥紋、鹿紋、蛙紋等像生圖案,讓中國彩陶藝術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因它命名的半坡文化進入了中學課本;在考古遺址之上建立的中國第一座遺址博物館
  • 中國這些史前雕塑,原來都是高顏值「擔當」!
    第二次藝術浪潮彩陶距今約7000到5000年,中國首個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就是以彩陶為代表的史前文化。彩陶激起的浪潮,將仰韶文化典型代表廟底溝文化彩陶傳統與精神文化傳播到更廣大地方,這表明一種文化認同,是中華文明形成過程中一種大範圍的文化認同。
  • 穿越8000年而來,彩陶文化你讀懂了多少?
    而陶器中的彩陶,無論是它所代表的時代意義,還是它所傳承的文化價值,都應該是陶器中的佼佼者。彩陶藝術究竟有何魅力呢?讓我們借著這股東風一起來了解一番吧~溯源創造有這麼一句話,「讀懂中國,必須先讀懂中國的傳統文化;讀懂中國文化,必須先觸摸中國的彩陶。」
  • 飛龍在天——仰韶文化廟底溝類型「鳥龍」紋彩陶盆的天文考古學解讀
    圖三 蒼龍七宿的靜態表達:河南濮陽西水坡M45的北鬥龍虎圖(前4500)2、中華龍的兩種表現方式在史前文化中,對於蒼龍七宿有靜態、動態兩種表達方式:一、濮陽西水坡的蚌塑龍,對應蒼龍七宿的連線,是蒼龍七宿的靜態表達。二、龍山文化及其以後的銜尾龍,對應蒼龍七宿的旋轉,是蒼龍七宿的動態表達。
  • 權杖頭:古絲綢之路早期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無論如何,人類文化正是通過交互作用、感染的方式逐漸成長起來。20世紀80年代以來,大量的考古發現對於重構中國史前史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新的發現不僅讓多數考古學家淡化了「中原中心」說,也使他們日益理解了華夏遠古文明正是通過各個不同區域間的文化互動才得以成長壯大的史實。
  • 絢爛文明陶魂彩韻 甘肅彩陶展亮相柯橋
    陶器是人類的偉大發明之一,一部甘肅彩陶發展史,整個中華文明史前史。8月8日上午,「陶魂彩韻——甘肅彩陶展」在柯橋區博物館開展。據悉,本次展覽由柯橋區博物館與甘肅省文物商店聯合舉辦,展覽將持續至10月8日。
  • 盆子or蓋子——人面魚紋彩陶盆
    點擊音頻,和我們一起聆聽歷史叭~西安半坡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座史前遺址博物館,遺址位於陝西省西安市滻河東岸,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聚落遺址,有6000多年的歷史。(西安半坡遺址博物館)仰韶文化也被稱為「彩陶文化」
  • 【武博學術】從石嶺下類型彩陶探究中華龍鳳文化之源
    近年來學界關於龍鳳文化的起源著述頗豐,多偏重以動物為原型的起源探究,亦有其他觀點認為龍鳳形象源自一些氣象變化。筆者通過近年來石嶺下類型彩陶的考古發現,結合石嶺下類型彩陶紋飾的基本特徵,發現石嶺下類型彩陶紋飾是中華龍鳳文化的重要淵源。
  • 仰韶文化才是中華文化的母體,中華文化西來說不攻自破!
    第二天,他們在清理一個灰坑時,突然發現了一片紅底黑花、打磨光滑的彩陶殘片,後來他們又在同一灰坑裡發現了石斧,這些發現讓安特生產生了深深的疑問,難道這裡就是古代人類活動的場所?難道中國真的有史前遺址?學術界普遍相信,在新石器晚期,有一支以彩陶為代表的先進農業集團由西向東從中亞進入中國的黃河流域,並匯入原有的古老文化中,形成了中國自己的史前文化。
  • 振興民族工業 弘揚中華文化|仰韶彩陶坊怒放「萬商領袖大會」
    侯建光表示,作為豫酒振興的引領者,近年來,仰韶酒業秉承「為中國酒業引領世界消費而持續精進,使仰韶文化成為影響人類的偉大智慧」的企業願景,以「振興民族工業,弘揚中華文化」為己任,專注主業謀發展、深耕市場創品牌,從黃河文化、仰韶文化的維度上,演繹出了一個文化賦能、創新發展的好故事,塑造出了一個多層次、高視野的豫酒振興新樣本,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
  • 早期中國文明具有獨特演進路徑
    它們先是在各區域範圍內通過由小區域向較大區域,由「多元」向「一體」的演進,然後在形成區域性「文化高地」後,通過其不斷的輻射、影響,形成新的更大的、統一的文明圈、系。所以,從文明起源的理論與實際看,這種從小區域向大區域,在「多元」與「一體」的互動中逐漸形成的中華文明,正是史前中國大地上文明發生的規律體現。
  • 彩陶|人面魚紋盆,子非魚,卻知魚之樂
    而藝術的起源,正是在文化開始的地方。人面魚紋盆人面魚紋盆是新石器時代半坡器型中的代表作,中國史前陶器的基本物質材料即是泥土。無數經典的器物見證了那個時代的文明。安特生把地質礦層的理論用在了中國文化考古的文化年代分層上,越上面的封土層文化年代越晚、越下面的土層文化年代越早。在第一次考古挖掘工作中,安特生挖出了中國的第一批彩陶,由此揭開了中華文明神秘的史前文明的面紗。這個千百年來默默無聞的小村莊,從此以後獲得了一個在考古學上名震中外的專有名詞:「 仰韶文化」(公元前7000年-前6000年左右)。
  • 聽小姐姐講彩陶第4期丨繁花似錦——廟底溝文化彩陶
    它不似老官臺文化鴻蒙的質樸,又跳脫半坡文化的神秘,它是渭河流域彩陶發展的頂峰階段,藝術風格既簡約,又瑰麗繁複。在「彩陶·中華」展上廟底溝文化的彩陶堪稱主角鳥紋彩陶缽出土於華州區南沙遺址的鳥紋彩陶缽,外表呈現紅色,胎質細膩。
  • 彩陶發展鼎盛期 馬家窯文化
    當陝西、山西和河南地區進入仰韶文化晚期時。彩陶開始衰落,而在陝甘交界和六盤山西側的仰韶文化自身的特點愈益鮮明。馬家窯制陶業非常發達,它在仰韶文化的陶藝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升華。並逐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一些馬家窯遺址中還發現了窯場尋。陶窯、顏料瓶、顏料缽、調色碟矛。顏料。馬家窯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純黑彩繪製花紋,中期使用純黑或黑紅相間的彩繪製花紋,晚期以黑紅兩彩並用繪製花紋,馬家窯文化制陶工具開始使用慢輪修坯並研究用慢輪繪製同心圓紋、平行紋、弦紋等紋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