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功,易筋經,八段錦,運動,養生,健身,導引術,在通督脈的前後數十天內渾身常似有電流竄動,皮膚發麻發癢似蟲蟻爬行。眉心鼻骨緊張,環唇麻緊,身體有時溫熱,有時涼爽。皮膚隨呼吸而動,吸時向裡收合向上浮起,呼時向外擴散向下沉降,有時輕浮縹緲,有時重如泰山,有時無限高大,有時極度縮小,有時身軀自發運動等,這都是經絡通暢、內呼吸旺盛、真氣活動的表現。但是,這些表現也是因人而異。
氣功能治百病者,其道理在使大腦休息,易筋經,導引術,五禽戲,六字訣,八段錦,遇到這些觸動情況,不要追求,也不要驚恐,安心坐下去自然平復。坐到極靜的時候,以上各種現象都消失了,鼻息微微,若存若無,而內行的真氣更加集中旺盛,靈動活潑,明朗愉悅。在丹田則如水涵珠,在百會則如月華湧現。這種境界為真氣充足、生物電集中的表現。
集中真氣,貫通經絡,實現真氣運行改善體質,所以它們又是互相聯繫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前一步是後一步的基礎,後一步又是前一步發展的必然趨勢。概括來看,真氣運行的整個過程中,身體將發生三種不同的變化。第一、二兩步主要是通過一定的形式,調整呼吸推動真氣,使體內真氣集中於丹田。
這個階段古時稱為「煉精化氣」,這是第一階段,也是初級階段。第三、四兩步是以丹田積足的真氣,衝通督脈逆運而上,直達腦海,恢復和增強大腦的功能,提高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力量。這一階段叫做「鍊氣化神」,是中級階段,身體的變化比較明顯。
第五步以後,功夫更加純熟,由於經絡暢通無阻,功中產生的各種觸動現象也都逐漸平靜,真氣運行的規律性逐漸提高。機體功能增強,活力旺盛,大腦皮層的保護性抑制力量發揮得更好。因此靜境更加明顯,表現為清清靜靜、心如止水的樣子。這一階段叫做「煉神還虛」,屬於真氣運行的高級階段。
氣功,易筋經,八段錦,運動,養生,是一種結合存想以通任督二脈的周天功法,其法是:存想頂門有一碧月,玉潔冰清,光耀如鏡。久之碧月如輪,可引之順中脈而下,照耀中庭,漸而降會陰,轉尾閻夾脊,再升天門。任督兩脈,光耀明淨,涼透舒恬。久之任督相接,成一光環,即謂之玉光小周天。此法修煉長久,能使練功者感到玉色光環存在,任督之氣暢通無阻,有益於健康。
《性命圭旨》據各家之說,始創法輪自轉法,同時提出「始而有意,終於無意」的原則。其法是:盤坐入靜後,自覺下丹田處有一輪樞之象,上紅下黑,左青右白,中為黃色,乃五行之氣所結;次用意念引之旋轉,由中而達外,由小到大,口中同時默念十二宇訣:「白虎隱於東方,青龍潛於西位」。
氣功,易筋經,運動養生,八段錦,導引術,每念訣一次、正好旋轉一圈,數之36圈而止。稍停,改用於前相反的方向旋轉,:從外而旋內,從大至小,同時念訣,「青龍潛於西位,白虎隱於東方」。每念決一次,正好旋轉一圈。數至36圈,復歸下丹田而止。久而久之形成慣性,則不必再用意,自動旋轉不停,欲歇不能,即可收功。日後夭天練此功,可祛病延年,「撥動法輪旋日月,須臾海峭起雲雷。風濤洶湧波澄後,散作甘泉潤九垓。
我國勞動人民在改造大自然的實踐中,為戰勝疾病、保健強身,積累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形成了獨特的醫療、養生體系。古代中醫經典《黃帝內經》在論述攝生、陰陽、髒象、經脈等篇中提出的防病治病養生理論,是符合在大自然中人體生命活動辯證規律的。它一方面肯定了人體對物質世界的依賴關係,「吸天陽以養氣,飲地陰以養血」。同時,又強調主觀因素的決定性作用。
氣功中的鍊氣技法,吐納即呼吸,呼吸包括外呼吸和內呼吸。外呼吸是指在肺內進行的外界空氣與血液的氣體交換,也 稱肺呼吸。所謂內呼吸,是血液與組織細胞的氣體交換,也稱組織呼吸。氣功的呼吸,主要調整肺呼吸,使之達到古人形容的「吐惟細細,納惟綿綿」的均勻、細緩、深長的程度。進而對內 呼吸產生良好的影響。據說吐納練習均為入門者修煉,當吐納練息達到高層次時,則無息可調。那時呼吸微微,忽然遽斷,進入胎息境界。
氣功,運動養生,易筋經,六字訣,八段錦,導引術,練功人沒掌握好練功要領,也可造成偏差。這類人往往片面地或錯誤地理解練功要領,不能全面正確地處理好練功時心與身、松與緊、意與氣、動與靜、上與下、虛與實、養與練等關係,把握不好分寸火候,從而出現練功偏差。如果開始練功時就先掌握好練功要領,按照練功要領進行鍛鍊,就可以處理好各種關係,避免出現練功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