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T最新研究!腦電波的「拉鋸戰」決定了信息如何在大腦中流動

2020-12-26 騰訊網

為了產生思想和行動,大腦在表層的一系列區域中處理信息,從對傳入的感覺進行基本分析的「較低」區域,到使用新知識制定計劃的「較高」執行區域。

在一項新的研究中,麻省理工學院的神經科學家試圖解釋這個組織出現的兩大趨勢:在三個不同的大腦區域中,信息編碼或抑制都與特定腦電波頻帶之間的拉鋸戰有關,並且層次結構中地位越高的區域,在每個頻帶中其波的峰值頻率越高。

通過對動物三個皮層區域中數千個神經元和周圍電場的測量和分析,近期,該小組在《認知神經科學雜誌》上的新研究 提供了關於腦波如何振蕩的統一觀點,腦波是腦細胞活動的振蕩方式,可以控制大腦皮層的信息流

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神經科學教授,Earl Miller。圖源:MIT官網

Picower學習與記憶研究所的神經科學教授,高級作者Earl Miller說:「之前的研究,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實驗中被發現的。我們想獲得一個全貌,這就是我們所做的。我們解決了整個皮質看起來像什麼的問題。」

斯德哥爾摩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的共同第一作者Mikael Lundqvist補充說:「許多研究已經研究了特定頻率的相位在皮層區域之間的同步程度。它已經成為一個領域,因為同步會影響區域之間的通信。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如果區域之間以不同的頻率進行通信,我們發現跨區域的首選頻率發生了系統性的變化,這可能是由早期的研究拼湊而成的,但之前並沒有直接的證明。這是一個簡單但可能非常基礎的觀察結果。」

論文的另一第一作者,學習與記憶研究所博士後Andre Bastos。圖源:MIT官網

為了進行觀察,研究小組給了動物一項任務,即正確區分它們剛剛看到的圖像——這是一個簡單的視覺工作記憶技巧。當動物們玩這個遊戲時,科學家們測量了每隻動物大腦皮層層次的底部、中部和頂部三個區域(視覺皮層、頂葉皮層和前額葉皮層)的數百個神經元的尖峰活動。他們同時追蹤了這種活動產生的波。

他們發現,當對圖像進行編碼(首次顯示時)或重新調用圖像(測試工作記憶時)時,每個區域中,θ和γ波的功率會突然增加,α和β波的功率會減少。當必須牢記這些信息時,例如在第一次見到測試之間的這段時間裡,θ和γ波的功率下降,α和β波的功率突然爆發。

米勒說,不同腦電波之間的這種功能性「推/拉」序列已經在幾個獨立的區域顯示出來,包括運動皮層,但在同一任務過程中,並不經常在多個區域同時出現。

研究人員還觀察到,θ和γ波的爆發與編碼圖像信息的神經尖峰密切相關。同時,α和β波爆發與相同的尖峰活動呈反相關。

儘管這一規則在這三個區域都適用,但關鍵的區別是每個區域在每個頻帶內都有一個明顯的峰值。例如,視覺皮層β峰值為11 Hz,頂葉β峰值為15 Hz,前額β峰值為19 Hz。與此同時,視覺皮層的γ出現在65 Hz,頂葉的γ出現在72 Hz,前額葉的γ出現在80 Hz。

米勒說:「當你從大腦的後部移動到大腦的前部時,所有頻率都會變得更高。」

儘管研究中的兩個主要趨勢——頻帶之間的反比關係和每個頻帶內的系統峰值頻率上升——都得到了一致的觀察,並在統計上具有顯著意義,但它們只顯示出與功能有關,而不是因果關係

研究人員表示,他們的研究結果與一種模型一致即α和β交替抑制或釋放γ來控制信息編碼——一種自上而下控制感官活動的形式。

同時,他們假設峰值頻率在系統層次上的增加可以起到多種作用。例如,如果每個頻帶中的波都攜帶信息,則較高的區域將以更快的頻率進行採樣,從而對來自較低區域的原始輸入進行更細粒度的採樣。而且,更快的頻率更有效地將相同的頻率帶入其他區域,從而為較高的區域提供了控制較低區域活動的有效方法。

振蕩節奏頻率的增加可能有助於塑造大腦皮層中的信息流。」作者強調。

原文地址:https://www.technologynetworks.com/neuroscience/news/brain-wave-tug-of-war-determines-how-information-flows-through-the-brain-340373

相關焦點

  • 人類造出的大腦,會自己發出腦電波了?
    神經元(橙色)與納米線陣列接觸的彩色掃描電鏡圖像   圖片來源:Thiago Arzua, Massive Science  過去的研究曾成功發現了與這些疾病有關的基因和蛋白質改變,然而,研究患病大腦的功能改變,即患者的神經元如何工作,又如何與其他細胞相互作用,這仍然是一個挑戰。
  • 大腦記憶或許來自於海馬體的腦電波振蕩,科學家發現一種奇特波動
    宇宙是人類科學研究中最複雜的一類,那麼有沒有比研究宇宙更複雜的科學項目呢?答案是肯定的,大腦的科學研究就遠遠比宇宙研究更加複雜,因為科學家至今都無法解讀很多大腦的秘密,而相對於宇宙科學來說,科學家起碼能夠揭示很多宇宙基礎物理現象。
  • 你是怎麼影響別人的腦電波的?
    試試違路的時候跟你旁邊的人保持不一樣的步伐,聽著簡單實際上很難做到,科學研究也顯示兩個人一起走路時往往步調一致,並且有研究發現當人們一起做某件事情時,比如大合唱人們的心跳和呼吸頻率也會趨於一致,但不僅僅是人們的呼吸,心跳,步伐會統一,大腦電活動也會變得一致,在各種社會互動活動中人們的大腦活動保持同步,例如一起演奏音樂或是解決問題,通過研究人類的大腦是如何相關聯,研究者發現了更多關於,什麼是真正的人與人的連接的事實
  • |安德烈亞·斯託科|大腦|腦電波|遙控器...
    用「腦-機接口」系統實現思維控制據媒體報導,早前,韓國科學技術院(KAIST)的研究人員們已經開發出了一套系統,讓人類能夠通過腦波控制一隻活體海龜的走向。雙方的信息交流方式是將信號從大腦傳遞到電腦,再由電腦將信號傳回大腦。據了解,這套系統的「控制端」是一種「腦-機接口」(BCI)、而執行具體任務的是海龜殼上的一個機器人系統。
  • 腦電波翻譯成文字,正確率達97%,會「讀心術」的機器人多可怕
    筆者-小文人類的大腦是這個世界上最複雜的器官,大腦賦予了我們智慧、記憶以及感情,它指揮我們的行動,確保人體的各個器官能夠正常運行,大腦是如此的重要,因此,在醫學上腦死亡也等同於肉體的死亡。人類是好奇心很重的動物,我們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感到好奇,包括我們自身在內,科學家希望通過研究解開人腦的秘密,不過,受限於目前的醫療技術還不能實現,於是,很多人都將對大腦的好奇和挖掘體現在了科幻電影中。
  • 什麼是腦電波?意念控制,離我們還有多遠?
    圖片來自網絡那如何監測腦電波呢?腦電波是腦科學的基礎理論研究,腦電波監測廣泛運用於其臨床實踐應用中,如:常規腦電圖、動態腦電圖監測、視頻腦電圖監測。通過監測發現腦電波是一些自發的有節律的神經電活動,其頻率變動範圍在每秒1-30次之間的,可劃分為四個波段,即δ(1-3Hz)、θ(4-7Hz)、α(8-13Hz)、β(14-30Hz)。
  • 睡覺時,大腦正在抹除你的記憶?
    大腦也會斷舍離?大腦收集到的信息遠超過它所能保留的。我們整天都在接收新的信息,但僅有一部分能被保留到隔夜或者更久。睡眠似乎對這一學習和遺忘之間的平衡至關重要,它通過大腦電信號的不同模式來加固一部分的記憶,同時消除另一部分的記憶,但在此過程中起作用的機制我們一直不清楚。
  • 學霸和學渣的大腦,有什麼不同?
    這種認識也讓科學家開始尋找新的方式,來理解神經信號如何在大腦中傳輸、處理和存儲,進而讓大腦完成學習過程。在過去十年中,神經科學家已經意識到,人類大腦表層的灰質並不是唯一參與永久記憶形成的區域。研究發現,大腦皮層下方的區域在學習中也發揮著關鍵作用。最近幾年中,我的研究團隊和其他研究人員通過一系列的研究闡明了相關的過程。
  • 用腦電波控制無人機!你的智商還夠用嗎?
    腦電波的研究已經超過百年,不過除了在醫療上有一些應用,比如幫助癱瘓者移動四肢,一直處於研究階段。這次的比賽也是學校的研究團隊想要將實驗成果得到應用,並且推廣其中的核心技術BCI,也就是腦機機口技術。腦波的四個波段「像美國的這個比賽,其實信息還不是很多。不過我估計他們無人機的飛行速度應該是與專注力掛鈎的。
  • 日本科學家的AI讀心術,解碼腦電波,還原人眼所見
    這一研究成果曾發表在著名刊物Neurons上。  大數據文摘公眾號後臺對話框內回復「腦電波」即可下載以上兩篇論文。 還原效果還不錯  不過這次,京都的這些科學家們開發了一種新技術,利用人工智慧中的深度神經網絡(deep neural networks) 來「解碼」思想。
  • 大腦如何存儲信息?
    事實上,電影中這位一個名字聽了多遍仍記不住的「打岔」大爺,就是工作記憶不好的一個典型。  到底什麼是工作記憶?用科學家們的表述,即大腦在秒級尺度內存儲和操縱信息的一種基本認知功能。比如,在腦中進行數學運算、閱讀、思考、語言的學習等。這些我們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到的能力就是工作記憶。
  • 如果人身體死了大腦還活在營養液中,大腦能不能活在虛擬世界呢?
    關於這個設定,很像是電影黑客帝國的內容,區別只在於黑客帝國中的人,身體並沒有死亡,而是整個身體進入了一種類似休眠的狀態而活在虛擬世界中。人體遍布著數之不盡的神經,而這些神經又組成網絡與大腦相連,他們會把人體收集到的各種信息通過傳遞給大腦而同時又將大腦發出的各種指令傳導到身體做出動作。然而就目前來說,人類對於腦的了解還太少了,遠遠做不到復原人體神經信號的能力。
  • 「腦電波反饋訓練」能治注意力缺陷?鄒小兵有話直說……
    如果你在百度上搜索「注意力訓練」、「提升注意力」、「兒童注意力」這樣的關鍵詞,瞬間就會得到上百條相關信息。   可是,如果稍微仔細留心觀察一下,就會發現在這些機構天花亂墜的晦澀名詞、酷炫大腦圖片之外,他們並沒有給出任何一篇參考文獻,對於腦波反饋技術本身的描述更是支吾其詞、模糊不清。
  • 大腦結構圖,大腦功能分布說明書
    雙側半球共同管理人的生理活動及正常生活,一側大腦損傷狀況時對側大腦可以一定層度上代嘗損傷側大腦的功能,這種代嘗功能在年輕患者中尤為明顯。左腦主管:語言、概念、數字、分析、邏輯、推理等功能。右腦主管:音樂、繪畫、空間、幾何、想像、綜合等功能。左右腦功能分布圖
  • 香港大學成功研發超高速顯微鏡,捕捉腦電波信號,助力研究腦退化
    香港大學9日宣布,該校研究團隊成功研發一款超高速顯微鏡,能有效捕捉腦電波信號,為腦退化等腦疾病的研究提供線索。 據新華社報導,港大攜手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團隊開發的「雙光子螢光顯微鏡」,能捕捉神經元之間的電子訊號和化學物質傳遞。
  • Cell:調節大腦睡眠的波動能夠有助於學習?
    2019年10月5日 訊 /生物谷BIOON/ --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研究人員的一項新研究顯示,睡眠大腦中不同的電活動模式可能會影響我們是否記得前一天學到的東西。在這項研究中,科學家通過調節大鼠睡覺時的腦電波,可以影響其學習新技能的能力,這一結果在增強人類記憶力或忘記創傷經歷方面具有潛在的應用價值。
  • 腦電圖,腦電波,腦磁圖,科學還是忽悠?
    研究生物電/磁現象能夠無創的了解生物體,為疾病的診斷和治療提供有效的途徑。因此,腦電和腦磁都不是偽科學,但容易像量子力學一樣被人拿來唬人,進而坑蒙拐騙。 腦電(Electroencephalogram, EEG)是由電極記錄下來的大腦細胞群的生物電活動,是由大量神經元同步活動的突觸後電位經總和後形成的,是腦神經細胞的電生理活動在大腦皮層或頭皮表面的總體反映。
  • 中國科學家揭示腦電波調控機制 有望解開精神疾病機理
    【財新網】(記者 於達維)電影《芳華》中的何小萍因一直被巨大的孤獨感包圍,感覺自己是被拋棄、被放棄的人,而當她突然成為英雄受到表彰膜拜時,她腦子中的那根弦就崩了。對於精神分裂這一疾病產生的原因,至今人類尚不了解,只是通過腦電波的觀察能夠發現他們大腦中存在一些異常放電現象。
  • 最新研究:人的意識是由大腦神經元的電磁場所產生的
    發表在著名的《意識神經科學》雜誌上的一篇最新研究成果論文,題為:「大腦電磁場中的整合信息:意識的電磁信息場理論」,該研究發現指出,人類意識是由大腦的稱為電磁信息場(cemi)的「能量場」產生的,該能量場來自於人的大腦器官神經元的電信號。
  • 運動改善記憶力,並促進大腦與記憶,兩個關鍵區域血液流動
    但是,在鍛鍊過程中會發生什麼來激發這些好處呢?UT西南大學的一項新研究揭示了一個潛在的關鍵過程:運動促進了大腦中與記憶相關的兩個關鍵區域的血液流動。這項研究揭示了一年有氧運動後大腦的變化。值得注意的是,這項研究表明,這種血液流動可以幫助有記憶問題的老年人改善認知能力,科學家們認為這一發現可以指導未來的阿爾茨海默病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