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七種珍寶引,又稱七珍。七寶指的是硨磲、瑪瑙、水晶、珊瑚、琥珀、珍珠、麝香這七種。七寶還有另一個含義,表七菩提分。不同的經書所譯的七寶各不盡同,鳩摩羅什譯的《阿彌陀經》所說七寶為金、銀、琉璃、玻璃、硨磲、赤珠、碼瑙;玄奘譯《稱讚淨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溼摩揭拉婆;般若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珊瑚、琥珀、硨渠、瑪瑙;法華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硨渠、瑪瑙、珍珠、玫瑰;阿彌陀經所說的七寶是金、銀、琉璃、玻璃、硨渠、赤珠、瑪瑙。
第一「寶」就是金銀,金代表一種健康,許多請回家的菩薩要鑄金身,表示「金身護體,百病不侵」,代表健康長壽之意,銀同樣也代表健康長壽同時銀還是避邪之物,銀代表著「佛祖」的光芒,剛出生的小孩帶銀飾就是乞求平安,健康之意,此外金有旺財的意思,如果是許了願給菩薩,靈驗後要給菩薩鍍金身,這裡有「真金不怕火煉」一說。
第二,琥珀:琥珀是4000萬年的松脂化石,與珍珠、珊瑚並稱三大有機寶石。只有4000萬年以上的松脂化石才夠硬度鑲嵌成珠寶。在佛教中有「戒、定、慧」三學,人在戒除在塵世間的煩惱才會增加定力,有了一定的定力後就會有心如止水般的明靜,當人安定到一定程度後,就會對世間的萬事萬物有判斷是非能力和處理問題的方法。
第三硨磲 在佛教界中,所謂硨磲者,指深青或紫色的礦石或玉石,代表石類中的某種珍寶之意,並非殺生取殼作為念珠或供養佛菩薩之物品。硨磲深受許多師父及信徒們的喜愛。顏色漂亮的硨磲手珠,除了可做裝飾外,配戴在身上也可避邪保平安。師父們常以27顆以上至108顆的念珠作為配戴及念之用。
第四即赤真珠,所見實物一般為紅珊瑚珠。《大智度論》卷十云:『真珠出魚腹中、竹中、蛇腦中。』《佛地經論》卷一云:『赤蟲所出,名赤真珠,或珠體赤,名赤真珠。』真珠普通呈薄鼠色、灰色,赤珠則指珠之稍帶赤色者。純赤色之真珠極其難得。通常用紅珊瑚珠代替赤珠。
第五,瑪瑙在東方,被稱為佛教七寶之一。有記載說由於瑪瑙的原石外形和馬腦相似,因此稱它為「瑪瑙」。不論在舊約聖經或佛教的經典,都有瑪瑙的事跡記載,瑪瑙以其色彩豐富、美麗多姿而被當做寶石或作工藝製品。
第六 琉璃,《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功德經》:「願我來世得菩提時,身如琉璃,內外明徹,淨無瑕穢。」在某種意義上說,琉璃是一種人格、一種精神、一種境界的象徵。明澈的琉璃寄託了人們的美好心願。
第七 珍珠,據《法華經》、《阿彌陀經》等記載,珍珠是「佛家七寶」之一。在佛教中,西天極樂世界就是用黃金、白銀、青玉、珊瑚、琥珀、珍珠、瑪瑙等鋪成的。
印度人是較早認知珍珠的民族之一,佛教是因迦毗羅衛國太子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睡覺做夢而起源。印度貴族佩帶的飾物梵語為「積由羅」,由各種珠寶編織 而成。國內佛學界將其譯為「瓔珞」,就變成了佛像的專用飾品,所謂「法相莊嚴,瓔珞璀璨」,珍珠自是必有之物。當然,除了裝飾作用之外,珠寶還是「功能」 的化身。所以「佛前供寶」之中少不了珍珠。印度更是佛教的誕生地。佛教有各種流派,有一派認為珍珠是惟一從肉體中生長出來的珠寶,將珍珠作為貼身的飾品, 可以與過去佛、未來佛相通。人死後口含珍珠,以通天國。
補充:
同一本經書,不同歷史時期所譯的不同版本中,所說七寶也不同,以《無量壽經》為例,漢代版本的七寶為金、銀、琉璃、水晶、硨磲(也叫車渠)、珊瑚、琥珀。
曹魏時期版本所載七寶為紫金、白銀、琉璃、水晶、硨磲、珊瑚、琥珀。
唐代版本的七寶為黃金、白銀、琉璃、頗梨、美玉、赤珠、琥珀。
宋代版本的七寶為黃金、白銀、璃、頗梨、硨磲、珍珠、琥珀。
玄奘譯《稱讚淨土經》所說七寶為金、銀、吠琉璃、頗胝迦、牟娑落揭拉婆、赤真珠、阿溼摩揭拉婆(紅竹石)
而藏傳佛教中的七寶則為玉髓、蜜蠟、硨渠、珍珠、珊瑚、金、銀,稱為「西方七寶」。所以可以作為七寶之聖物的東西有十多種。
佛界有三寶:佛、法、僧。佛教有七寶:金、銀、琥珀、珊瑚、硨磲、琉璃、瑪瑙玉髓。得三寶而國泰,得七寶而民安
(本文部分使用的圖文素材來源為網際網路,交流鑑定可加採編個人微信:75764188)
↓高科技,誰點誰不吃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