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網》張偉
7月10日,顯示模組生產商偉時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偉時電子」)在證監會官網預先披露更新招股書,擬公開發行不超過5321萬股,募資10.08億元,用於背光源擴建及裝飾板新建項目、生產線自動化技改項目和研發中心建設項目。
之前,偉時電子於2019年12月13日首次遞交招股書,時隔7個月後獲得證監會反饋。招股書顯示,公司實控人和主要客戶均來自日本,且公司產品幾乎全部銷往海外。如此特殊的企業,是否應該在A股市場獲準發行?
公司東瀛背景深厚海外銷售貢獻率高達98%
據招股書披露,偉時電子註冊地為江蘇崑山,主要從事背光顯示模組、液晶顯示模組等產品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其中,背光顯示模組應用於車載顯示領域,液晶顯示模組則應用於手機、電腦、數位相機等消費電子領域。
《投資者網》注意到,目前A股已有同興達(002845.SZ)、亞世光電(002952.SZ)、寶明科技(002992.SZ)、聚飛光電(300303.SZ)、隆利科技(300752.SZ)等多家顯示模組類上市公司。不過,與這些競爭對手相比較,偉時電子明顯有特殊之處。
其一,偉時電子的東瀛背景深厚。
股權穿透顯示,截至招股書籤署日,偉時電子前兩大股東渡邊庸一、山口勝分別持有公司78.04%、14.33%的股份,二人均為日本國籍,合計持股高達92.37%。
除了公司老闆為日本人,偉時電子的客戶也大多來自日本。
以背光顯示模組為例,報告期間,來自夏普的銷售貢獻率超過50%,來自日顯的銷售貢獻率超過20%。此外,液晶顯示器、觸控螢幕、五金件等其他產品也主要賣給了松下、富士、京瓷、三菱、浜井、兄弟等日本企業。
其二,偉時電子的外銷佔比超過98%。
由於客戶主要為日本企業,其產品自然也以外銷為主。財務數據顯示,2017年至2019年,公司營業收入分別為14.75億元、15.58億元和12.30億元,其中海外銷售收入分別為14.50億元、15.20億元和11.78億元,外銷收入在營業收入中的佔比分別為98.83%、98.33%和96.37%。
《投資者網》就「公司日本背景深厚且外銷佔比過高如何影響今後業績的穩定性」等問題致函偉時電子,但一直未收到任何回復。
在招股書中,該公司只是表示,「若未來產品最終出口主要目的地國家或地區貿易政策、政治經濟環境發生不利的變化,將會對公司的產品出口和經營業績構成不利影響」。
多家客戶又是供應商募投項目受新技術衝擊
招股書顯示,夏普不僅是偉時電子的第一大客戶,也是其第一大供應商。
報告期內,偉時電子從夏普的採購金額分別為2.01億元、1.89億元和1.27億元,在同期總採購額中的佔比分別為22.40%、19.98%和18.12%。除夏普外,Vitec集團、天馬集團、黑田集團、依摩泰集團、林天連布集團等公司同樣具有客戶、供應商雙重身份。
對此,偉時電子在招股書中表示,「公司對既是供應商又是客戶的銷售和採購均獨立籤訂合同,雙方交易具有真實的交易背景和商業合理性,定價策略與其他客戶不存在差異」。
但證監會對偉時電子的解釋並未簡單接受。在反饋意見中,證監會要求該公司進一步說明夏普集團既是客戶又是供應商具體原因、公司是否從事代工服務,並說明與夏普、天馬集團、黑田集團等公司的交易價格是否公允。
對此,分析人士稱,目前,背光顯示模組所需的LED、LCD、FPC及膜材類等原材料的核心技術主要掌握在夏普、三菱、3M等公司手中,這也是偉時電子部分原材料不得不向夏普採購的原因,而加工後的背光顯示模組又銷售給夏普等公司,故證監會才會問詢其是否從事代工服務。
雖然被監管部門質疑,但偉時電子對其背光顯示模組業務頗為看重。募資用途顯示,本次IPO擬募集的10.08億元中,有8.35億元將被用於背光源擴建及裝飾板新建項目,在募資總額中的佔比高達83%。
不過,偉時電子主導的LED顯示模組產品也面臨著新技術衝擊。目前,OLED技術已經成熟,由三星、京東方(000725.SZ)、維信諾(002387.SZ)等企業主導的OLED產品也進入車載顯示領域和消費電子,與其爭奪客戶和市場。
此外,背光顯示模組的銷售狀況還受汽車行業景氣度影響,汽車行業的銷售狀況將直接影響到偉時電子的業績。
偉時電子表示,未來若宏觀經濟下行,或頒布實施不利於汽車行業發展的政策,將導致汽車產銷量增速下降,公司可能面臨業績增長趨緩甚至下降的風險。
而此次募投項目的新增產能如何消化,也是偉時電子未來需要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