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對和歷史相關的相機有著很大的興趣,並一直致力於搜獵此類相機。今天介紹的這款Mamiyaflex雙反照相機,就同歷史相關,因為該機是Made in Occupied Japn,被佔領日本製造。
Mamiya公司由Seiichi Mamiya(間宮精一)和Sugawara Tsunejirō(菅原恆二郎)於1940年5月在日本東京創建,前者負責設計相機,而後者則是提供資金支持。當時公司的名稱是Mamiya光機製作所,從創立者的名字,我們不難看出Mamiya公司的由來。Mamiya公司成立之後,所生產的第一款相機是Mamiya Six,該相機拍攝6X6釐米畫幅的底片。Mamiya Six的前後一共生產了長達8年的時間,當然在此期間有多個改進型號。
在日本投降、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僅僅一個多月後,Mamiya便作為日本第一個接到了駐日盟軍最高司令部(簡稱為SCAP)下屬的中央採購辦公司(簡稱為CPO)命令的公司,重新全面恢復生產。中央採購辦公室,英文為Central Purchasing Office,簡稱CPO,是一個駐日佔領軍的臨時機構。CPO或者相對應的日文標誌,僅僅存在於1948-1949年,之後別被標誌所代替了。
從1948年開始,Mamiay的相機產品開始多樣化,開始生產6x6釐米畫幅的雙反照相機,35毫米的旁軸相機和16毫米的微型相機也在1949年投產。當時瑪米亞生產的雙反相機,主要還是以模仿德國的Rollei雙反相機為主,包括了Mamiyaflex Automat A和Mamiyaflex Junior。
到了上個世紀50年代初(一說是1951年),Mamiya公司推出了一款以美國柯達公司的Kodak Reflex為藍本的雙反相機Mamiyaflex I,也就是我今天介紹的這款相機。這款Mamiyaflex I與之前瑪米亞公司生產的雙反相機相比,最大的區別在於採用了齒輪調焦的對焦方式,而這正是Kodak Reflex所採用的調焦方式。我看到的資料稱,瑪米亞公司之所以仿製Kdoak Reflex雙反相機,是因為隨著「二戰」後大量的美國軍事人員作為佔領軍而駐紮在日本。很顯然,瑪米亞公司希望通過仿製美國的相機來吸引這些駐日美軍成為該公司的用戶。
我手中這臺Mamiyaflex I相機的過片旋鈕上,可有Made in Occupied Japan(被佔領日本製造)的英文。
關於被佔領的日本,大家不妨看看下面的資料,重溫一下二戰後的亞洲政治史:1945年9月2日,日本與同盟國雙方代表在美國軍艦密蘇裡號籤署降書,象徵日本正式進入同盟國的軍事佔領之下。
在《降伏文書》籤署前,以美軍為首的同盟國軍隊於1945年8月28日在橫濱登陸,盟軍太平洋戰區最高司令官道格拉斯·麥克阿瑟也在8月30日乘軍機抵達東京,麥克阿瑟之後被任命為首任駐日盟軍總司令。日本政府在日本本土仍保有統治權,但小笠原群島與琉球群島在日本投降前即被美軍攻佔,因而繼續由美軍管治。
1946年2月21日,一支含有英國、澳大利亞、印度、紐西蘭等國的大英國協佔領軍被部署在日本。在當時,這些軍隊主要負責日本除軍事以外的各種事務,包括處置日本的戰時工業。至此,進駐日本的盟軍以美軍為主,加上少部分以英國為首的大英國協佔領軍組成,至於中國、蘇聯、荷蘭等相關同盟國並沒有軍隊進駐,僅派遣駐在武官。
1951年9月8日,日本與同盟國籤署《舊金山和約》,1952年4月28日生效。《舊金山和約》生效後,同盟國正式結束對日本的軍事佔領,日本恢復原有的國家權力與主權獨立地位。
這款Mamiyaflex I雙反,同我上周介紹過的Ricohflex VI一樣,採用了齒輪調焦( geared-lens)的方式。轉動取景鏡頭進行調焦時,通過齒輪與取景鏡頭相聯動的攝影鏡頭也會一同轉動,這就是齒輪調焦的工作原理。不過齒輪調焦的最大問題在於,稍微有一點磕碰,齒輪就有可能不能平滑地轉動,造成調焦困難甚至完全無法調焦。但Mamiya公司無疑在仿製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那就是在攝影鏡頭上增加了一個專門用於調焦的扳手(下圖中紅圈內)。撥動這個調焦扳手,即可轉動攝影鏡頭,並通過齒輪聯動的方式轉動取景鏡頭,從而實現對焦。我手中這臺Mamiayflex的腿腳目前非常順滑,甚至可以毫不誇張地說「絲般順滑」!
鏡頭分為取景鏡頭和攝影鏡頭,是雙反照相機最大的特徵。所謂「雙反」相機,全稱為雙鏡頭反光鏡取景式相機。這種系統包含兩套聯動調焦的焦距相同的鏡頭。上方鏡頭通常無法調節光圈,只做取景之用;下方鏡頭則帶有光圈快門調節裝置,用於實際的拍照。
這款Mamiyaflex I型雙反配裝取景鏡頭為Sekor 75/3.5,攝影鏡頭為Setagaya Koki Sekor 75/3.5,光圈為3.5、4、5.6、8、11、16、22共7檔。
該機配裝了Merit快門系統,速度為1、1/2、5、10、25、50、100、200、300秒,外加B門。不過很奇怪的是,該機的1/200和1/300居然其他的快門速度分別在B買的的兩側!這種快門布局我好像還真是第一次看到,當然這和我經眼過的相機數量不夠多有直接的關係。哪位同好如果知道有其他雙反相機也是這種快門布局的話,還請告知,謝謝!
除了新增了一個調焦扳手外,這款Mamiayaflex I還有一處非常人性化的設計,那就是快門鎖(下圖中藍圈內)。當把這個快門鎖向機頂方向撥動後,相機的快門按鈕(綠圈內)就會被鎖住無法釋放,以避免誤碰快門浪費膠片;需要拍照的時候,只需將這個鎖定裝置向機底方向撥動到頭即可。
雙反相機上配裝快門鎖並非Mamiya所獨有,但在上個世紀50年代就配裝了快門鎖的應該不多。要知道國產的海鷗相機,直到上個世紀末生產的海鷗4A-107才配裝了專門的快門鎖定裝置。
這款Mamiayflex I的做工,對於1950年代的相機而言,在我看來是非常精良的。就拿機背上用於讀取120膠捲襯紙上數字的紅窗來說,該機並沒有採用一般雙反相機常用的撥動設計,而是採用了轉動旋鈕(下圖中黃圈內)的方式。需要觀測數字的時候,只需輕微轉動那個帶滾花的旋鈕即可,而且該機在紅窗關閉的時候,竟然出現的是格子圖案!我個人非常喜歡帶各自的的東西,例如格子襯衫。這種圖案好像也只有Mmiayaflex才有。
之所以採用紅圈計數的方式,是因為早期的120相機(包括雙反和摺疊皮腔機)都沒有計數器,所以需要在120膠捲的襯紙上印上數字,以便在過片時通過觀察這些數字來進行計數。當然拍攝時膠捲已經放在相機中了,所以只能通過在相機機背上增加一個窗口來進行觀測。通常這個窗口會用紅色的玻璃或者類似的材質進行遮擋,以避免漏光。不過這款Mamiyaflex I型已經配裝了可以自動計數的過片計數器,所以後背的紅窗似乎有些多餘了。
其他的,無需多做介紹了,老規矩請各位看圖吧。我個人是很喜歡這種老相機金屬部件上的滾花設計!
作者:張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