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富人家,不嫌貧不愛富,石翠芝是叔惠愛不起的好姑娘

2020-12-23 塵飛揚說電影

李碧華曾這樣形容多餘,「夏天的棉襖,冬天的蒲扇,還有等我已經心冷後你的殷勤」。

《半生緣》中淨是多餘的CP。

曼楨曼璐和祝鴻才,沈世鈞與石翠芝皆是代表。

世鈞翠芝的組合更尋常見,兩人最大的共同點就是門當戶對。

但他們倆的結合就是一段孽緣。

世鈞曾這樣評價翠芝,像翠芝這樣的大小姐,將來就會找個門當戶對的人結婚。

世鈞猜中了開頭,卻沒猜中結局,那個與石翠芝門當戶對的人是自己。

翠芝對沈世鈞也沒感覺。

小說中有大量細節。

比如說,叔惠陪世鈞回南京,餐桌上提到翠芝喜歡狗,翠芝說世鈞不喜歡狗。後來,叔惠後來去世鈞家,看到世鈞家養只狗,就說這是翠芝送的。

叔惠留意翠芝的喜好,翠芝也是如此。

婚後,翠芝能記得住叔惠愛喝洋酒,卻始終記不住世鈞愛吃火腿。翠芝當然不是沒腦子,而是她根本不在乎世鈞。

她明明知道世鈞討厭狗,卻依舊會在婚後養狗。這就是翠芝和世鈞的婚姻,看上去歲月靜好,實際上味同嚼蠟。

在愛情方面,翠芝是勇敢主動的好姑娘。

許鞍華拍《半生緣》,有個細節特別好。生性健談的叔惠,對世鈞家闊氣的家宴感覺不適,竟然會主動站起來給老媽子搭把手。

這一個動作就能看出叔惠的苦出身。

對沈家來說,叔惠是客人。讓客人吃好是沈家的待客之道。叔惠主動起身幫老媽子端湯,是非常冒昧的舉動。

翠芝掩飾不住驚訝的眼神,卻依舊愛上了這樣一個窮小子。

叔惠翠芝沈世鈞三人出行,翠芝的高跟鞋斷了根。這是處心積慮還是意外,我們不得而知。

世鈞出於禮貌要攙扶翠芝,翠芝直接拒絕,不給叔惠誤會她與世鈞關係的機會。

為了創造兩人世界,翠芝直接以拿鞋子的名義,支開世鈞。世鈞心生不滿留下重新刷電影,叔惠翠芝遊覽玄武湖,這就會戀人情態。

翠芝的悲哀就是她愛的人,不敢成為她的愛人。

叔惠是個看似傲嬌實則自卑的鳳凰男,根本不敢追求翠芝。

翠芝母親的勢利眼刺傷了叔惠的自尊心。他明白這個有錢的中國大媽看不起他,所以他驕傲地拒絕了翠芝的追求。

且看翠芝為兩人愛情付出的努力。

為了叔惠,她迅速推掉與丁一鵬的婚約。後來她給叔惠寫信,聲稱自己要去上海讀書,爭取做時代新女性。

能否做到不好說,但這個思路非常正確。唯有讀書才能讓自己有機會脫離原生家庭的掌控。

可惜的是,叔惠太自卑了。他沒有勇氣接納翠芝這份熱烈的愛。

他的沉默終於掐死了兩人的愛情萌芽。

沒有得到叔惠響應的翠芝,最終成為一個敢於反抗家庭意志卻慘遭失敗的姑娘。

而叔惠的人生也是充滿苦澀。

他的愛人不過是像石翠芝的女人,有錢有顏,然而再體面,他依舊會難過,那些人始終不是石翠芝。

翠芝是他伸出又伸回的手,是他想要吻卻不能吻的朋友妻,是他觸摸不到的白月光。

看《半生緣》,我總覺得叔惠翠芝是曼楨世鈞的一體兩面。

四個人都來自不同的階層,他們的愛情都敗給了門當戶對的世俗力量。

馬爾克斯在《霍亂時期的愛情》中揶揄這個世俗力量主導下的婚姻。

「世俗的好處:安全感、和諧和幸福,這些東西一旦相加,或許看似愛情,也幾乎等於愛情。但它們終究不是愛情。」

翠芝在新婚之夜哭了,抱著世鈞說:

「怎麼辦?你也不喜歡我,我也不喜歡你,我們卻要這樣過一生了」。

從來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叔惠是懂得,翠芝也是懂得的,他們不是同一階層的人。正是因為知道這一點,有一次叔惠送翠芝回家,再轉過頭來的時候發現翠芝流了滿臉的淚。

她的婚姻她能做主嗎?世鈞那樣的家世石太太尚且看不上,何況是在上海租房生活的小市民?翠芝最終被生活捶打了,終於接受命運的安排,遵循世俗的力量,嫁給了門當戶對而她並不愛的世鈞。

青春的時光裡那若隱若現的愛情成了她生命中蒼蒼橫著的翠微,不起眼,也不會輕易讓人察覺,卻是她漫長生命裡僅有的一抹綠色。

叔惠還好也是愛過她的,在外流浪了半生,還是心心念念著翠芝,他想得不可得的永遠成了他心口的硃砂痣。

其實儂本凡人,是你的愛,為他上了金身。

相關焦點

  • 俗話說:「富不添丁,窮不養女」是啥意思?富人為何不喜歡男孩?
    都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這句話有一種無奈的感覺,並不是說窮人家的孩子就願意早當家,只是因為家裡窮沒辦法,才不得不早點當家,所以農村有句俗語叫做:「富不添丁,窮不養女」,下面就來看看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 《半生緣》大結局,沒有嫁給愛情的石翠芝,卻意外成為人生贏家!
    看過張愛玲《半生緣》小說的書迷都知道,它講述的是上海灘二三十年代女學生顧曼楨和富家公子沈世鈞半生緣起緣落的愛情故事。眾所周知,張愛玲的原著小說被改編了很多遍,除了新版劉嘉玲、蔣欣、鄭元暢聯袂主演外,最經典的莫過於蔣勤勤和林心如版本的了。
  •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精華在下半句,老祖宗留下的忠告
    俗語「窮不搬家,富不遷墳」, 大概意思是家庭比較貧困的時候,千萬不要為了改善生活而隨便搬家。而生活條件特別好的富人,也不要因為資金雄厚而隨意遷墳。這些都是老祖宗留下的忠告,因為這在古人的心目中,都是犯忌諱的事情,一旦執意去做後果往往都不堪設想。
  • 《天道》中丁元英思維:「殺富富不去,救貧貧不離」,如何理解?
    來到古城之前,他在德國創辦了「私募基金」,用一年的時間把兩個億翻了一倍;「富不去是因為富人的覺悟能讓他即使被殺得一無所有還可以東山再起,而貧不離是因為貧人的覺悟讓他即使暫時擁有財富,他的覺悟也跟不上,守不住財富,就如王廟村三人退股一樣 。」其實這部電視劇,想要告訴我們的就是觀念,文化屬性的東西,誰能悟透,誰就能擁有強勢文化思維的人。
  • 《情深緣起》石翠芝結局是什麼?石翠芝最後怎麼樣了?
    《情深緣起》劇中的石翠芝,她原本喜歡的人是許舒惠,而沈世鈞喜歡的是顧曼楨,然而因為各自家族的利益,兩人最終無奈結了婚,而顧曼楨也有了自己的婚姻,她被迫無奈嫁給了祝鴻才。而原本婚姻並不幸福的石翠芝,她最終的結局又是怎樣的呢?
  • 《論語》:貧而樂,富而好禮.
    >
  • 古人:「有子之家貧不久,無兒無女富不長」今人為啥說有女兒更好
    大家首先就要知道傳宗接代,不是封建思想,更不是腐朽無用的話題,無論世界如何變化,都要一代人又一代人往下傳,有人、有家才會有祖國,才能形成世界。所以老祖宗留下這句老話,把它用來告誡後人:「有子之家貧不久,無兒無女富不長」。古往今來,楚辭、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這些廟堂之上的高雅文化經典,雖然它們的素材都是來源於當時百姓的生活,但是所表達的藝術形式又高於生活。
  • 妻子嫌貧愛富逼朱買臣離婚,都是讀書人瞎編,歷史才不是這樣的!
    而朱買臣他是一個以砍柴為生的讀書人,並且讀得還挺好的,那麼他的生活重心大部分放在讀書上,少部分放在砍柴上。如此,家庭生計應該都壓在妻子身上。其二、朱買臣在砍柴的路上還會大聲誦讀文章,妻子覺得這樣很羞恥。妻子更實際地看中鄰居等人的看法,朱買臣則嚮往魏晉名士風流。
  • 「小貧」和「小富」有什麼區別?
    即使不是這樣,他也是典型的「小富」第二代,很多人一生中可能永遠也達不到這一點!事實上他確實回家繼承了家族財產。不是因為混料不好,而是因為疫情過後,二阿姨(他的母親)覺得外面的世界不安全,所以她應該呆在家裡,把加工廠做大做強!好吧,我承認,我有點酸!
  • 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
    很多人對於貧富間的理解非常複雜,其實完全沒有必要,佛家對於貧富的看法其實很簡單,認為貧與富其實只在一念之間,一念可以讓你窮,一念可以讓你富。一個年輕人覺得自己很貧窮,一位富翁便對他說:「我給你一百萬買你的手,你願意嗎?」年輕人搖搖頭。
  • 【經典品讀】貧而樂,富而好禮
    子貢曰:「貧而無諂①(chǎn),富而無驕②,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詩》③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④。』其斯之謂與?」今譯子貢說:「貧困而不諂媚,富有而不傲慢,這種人怎麼樣?」孔子說:「是可以了,但不如貧困而樂道,富有而好禮的人。」子貢說:「《詩經》上說:『像治理骨角一樣,像治理玉石一樣,不斷切磋,不斷琢磨。』就是這個意思嗎?」孔子說:「賜呀,現在可以跟你談《詩經》了!告訴你一些話,你便能悟出其他的道理來。」
  • 仇富後的「嫌貧潮」:窮人真有那麼不堪嗎?
    今天先來聊一聊第一個話題:窮人(赤貧階層)真的是因為自身不夠努力而一貧如洗嗎?富者愈富,貧者愈貧。馬太效應或許是世間最冰冷的規則。巴菲特在自己的傳記中曾提到過一個詞:卵巢彩票。人越窮,越輸不起,因為窮人的「試錯成本」實在太高了,高到妻離子散家破人亡。如果當初父母舉債去做生意,一旦失敗,也許現在我就不是在這裡碼字,而是在工地搬磚給親戚們還錢了。
  • 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春秋繁露》這樣引用這句話,孔子曰「不患貧而患不均」。所以這裡面的「寡」作「貧」講。在俞曲園的《古書疑義》上也舉例認為「寡」、「貧」兩字在傳寫的過程中互換了,可以根據《春秋繁露》訂正為「不患貧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曾經聽說,有國的諸侯、有家的卿大夫,不擔心貧窮,而擔憂不平均。」為什麼不憂患國家貧?
  • 《半生緣》:將愛情藏在心裡,嫁給門當戶對的男人,石翠芝很成功
    最後還是沒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宿命,被祝鴻才和曼璐算計,生下孩子,又嫁給姐夫,過了十年無性無愛無話婚姻,生不如死。下半生帶著兒子獨立生活,情感無處寄託。何其苦?曼璐呢,更苦了。過了十幾年美好人生後就當舞女,到了年近三十的時候,沒得選擇,只好嫁給祝鴻才當姨太太。婚後夫妻感情不合,經常獨守空房,最後病死了,到死,都沒有得到曼楨的原諒。
  • 印度富人區姑娘:中國遊客太窮了,追不上我的消費檔次!厲害了
    要說印度,窮也很窮,富也很富。不過大家總覺得印度人富不到哪裡去,覺得我們的會比印度更有錢。而印度人也是這麼覺得的,他們認為中國人很窮,完全沒有他們有錢。尤其是我國遊客到印度旅遊時,更加讓富人區的有錢人們認為中國人很窮。
  • 窮不可怕,窮大方才可怕!從窮大方到「富算計」的三種富人思維
    窮大方,富算計!如果你注意觀察,或許會發現這樣一種現象,越是富人,越是懂得節儉,在金錢上越是會算計,越是會精打細算過日子,而很多窮人,去十分好面子,喜歡打腫臉充胖子,儘管很窮,但花錢的時候卻總是大手大腳,是典型的窮大方。
  • 關於貧窮:人不風流只為貧,富在深山有遠親,求富貴得下苦工夫
    01 人不風流只為貧馬行無力皆因瘦,人不風流只為貧。鶯花猶怕春光老,豈可教人枉度春。世上哪有才子不愛風流,只因為錢包空空,才不得不,過著苦逼的生活!在詩仙的世界裡,怎麼能因為沒有錢而喝酒不盡興呢?這也是幾千來,一直都有那麼多李白的粉絲,愛的就是他那種浪漫瀟灑的豪情!人生在世短短幾十年,一轉眼就老了,青春快活的就那幾年時光,所以「豈可教人枉度春」啊!「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遇飲酒時須飲酒,得高歌處且高歌。」
  • 《論語》晨讀,子曰:子貢曰:「貧而無諂,富而無驕,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貧而樂,富而好禮者也.」子貢曰:...
    貧而樂,富而好禮,則是心裡眼裡已無貧富之別,而能夠樂、好禮,貧而樂或富而樂都是樂,貧而好禮或富而好禮都是禮敬他人,問題在於貧而樂與富而好禮非修德精進之人不能,故夫子特別順承子貢之問而特別點出來。貧而樂,對物質貧困,但由於能自我精進,能營造一種志於道志於學志於仁得生活方式,因而成為精神上最富有的人,用極少的物質資源而創造了幸福而有意義的生活,一種生命和心靈成長的生活。
  • 上海女孩與江西男友:愛或不愛,都是他們的事情
    最新的續集,是滬媒以整版篇幅為「上海女孩」鏗鏘發聲,反問「這跟嫌貧愛富有半毛錢關係」?  如果沒有「上海」與「江西」的地域標籤,只是「城裡」與「鄉下」的泛泛而談,引爆網絡的這則網文,恐怕也只是沉潛入海的口水帖而已。此事之所以在輿論場一石激起千層浪,除了敏感的地域思維、春節婚戀話題的巨大剛需,更大的背景,無非還是城鄉二元格局下的斷裂。
  • 「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
    農村俗語「有兒貧不久,無子富不長」是什麼意思?說得有道理嗎?老祖宗的智慧不可不知。有些俗語在農村很流行,特別是有關娶妻生子、房屋風水方面的俗語,更是廣為流傳。但現在時代不同了,有男孩當然好了,但有女孩家人也很高興。從養孩子成本上講,有男孩還要買房,娶媳婦,養女兒就不需要操那麼多的心,找個好對象嫁出去就行了。有男孩也不一定就能富起來,養女兒也有讓娘家致富的例子,所以現在生男生女都一樣了,要是條件允許,最好是有兩個孩子,一男一女當然最理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