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聽不會說,會讀不會寫,能考高分但不會用……」,如果要問這是什麼現象,估計所有的人會異口同聲回答「中國學生的英語學習」。如果進一步追問改變如何這種「啞巴英語」現象,估計就無人回答了。「啞巴英語」一直以來為學生、家長和社會所詬病,也讓教育部憂慮不止。基於此,2014年9月,教育部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有關高考英語的改革引發廣泛的爭議,也讓眾多的英語培訓機構忐忑期待。塵埃落定,爭議消停,最終出臺的高考改革政策幾家歡樂幾家愁。教育部提倡注重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將英語回歸到能力英語本身,並將高考英語分為兩次進行。
這種導向對於一直致力於培養學生英語能力的能動英語來說,是一種認同,更是一種鼓勵。為了更好地研究和實踐能力英語的理念,能動英語大手筆成立了能力英語研究院,希冀能為學生、家長和社會探索一條更具可持續發展的能力英語學習之路。
對於在很多人看來是越界行為的「能力英語研究院」,能動英語CEO孫群田表示,在學術領域,有關英語能力相關研究還是空白。能力英語研究院將是一個開放式的研究平臺,邀請一線教師進行實踐,對英語在創新發展中面臨的理論和現實問題進行研究,促進少兒英語培訓產業的發展,建立行業學術研討氛圍。能力英語研究院將組織專家研究英語學習能力的提升,比如聽說讀寫等方面。2015年研究院將舉辦能力英語教師大賽,開展針對學生、教師和家長的英語基礎教育專項調查。同時,開展少兒心理、親子關係等課題的研究。
也許,未來我們真的能找到一種方法,讓英語的學習效率提高數十倍,讓孩子小學畢業就能有一口滾瓜爛熟的英語。
下面, 我們就來給您分享一下各路專家們的建言。
程方平:原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現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啞巴英語」嚴重性將致使漢語也變成「啞巴漢語」
英語學習應該與漢語學習結合起來
對於中國啞巴英語這種現狀,這也是我很多年思考的一個問題。因為它的嚴重性已經影響到漢語,現在漢語也變成啞巴漢語,中國人學中國話,但是每個人不能盡其所能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所以這個問題其實它的意義還不光是英語教學,我覺得這些方面的探討以後會影響漢語教學。語言是相通的,特別是漢語和英語,應該結合起來分析。在推進英語兒童教育的時候,我們要知道如果我們孩子的漢語存在問題,它也很影響英語水平的充分發展。
我們知道人的語言能力在13歲以前是非常有潛力的。也就是說如果在專心,有興趣的情況下,基本上一遍到兩遍,孩子就能記住。所以我們發現很多的國際化的孩子,比如我們中國的孩子到日本、到美國,他基本上在老師的引導下,兩三個月以後,就可以進入到班級裡去聽課,原來沒有外語基礎。我們還發現有很多的國際兒童,比如北京一些小語種的孩子,他們在上小學之前,多的能用六種語言交流。也就是說我們過去總怕孩子有負擔,其實孩子的負擔是來自於我們教學本身的問題,而不是說孩子沒有能力。如果我們的方法正確,我們讓孩子的語言學習更接近母語的學習,我覺得這個是會發生很大的變化,有很大的提高。
張立平:北京大學基礎教育與教師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應該怎麼樣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呢?
要讓孩子興奮起來
我的感覺,目前我們所存在的問題,尤其是基礎教育階段存在的問題主要是我們目前過於強調學習的認知功能,突出考試能力,對個人情感以及社會互動這個關注不夠。
應該怎麼樣培養學生的英語能力呢?我理解從幼兒園一直到初二,這段時間我們大致可以分為浪漫階段,這個階段學習英語是激發學生的興趣,讓他興奮起來,讓他一學英語就興奮。比如很多少兒英語跟學校的區別,學生一進入這個課堂,他非常高興,非常愉悅,讓他們興奮,這就是浪漫階段所要追求的最大效果。我們大概從初三到高二這個階段是一個精確階段,這個階段學生學習英語,要能夠準確表達英語。從高三到整個大學階段,這個階段叫綜合運用階段,學生要用英語學習的知識來進行各種考試,以及豐富自己的人生經歷,之後大學畢業以後,又進入一個浪漫階段。這個時候興趣又成了一個人英語學習的動力。
英語學習要培養學生的智慧,我主要從三個方面來講,第一個學生要會規劃自己的學習,第二學生要通過英語學習培養自己的審美鑑賞力,第三要有一定的精神預見性。第三點,英語教與學要打通層級,我們經常講英語學習有四個層級,第一語言,第二文化,第三文學,第四社會互動性,英語教學完全可以在四個方面進行打通。第四點,重拾英語的人文性,把英語當做一種工具來學習,我對這一點非常不同意,我覺得英語學習還是要重拾它的人文性,通過英語學習,提高對整個人的人文素養,對整個人類世界和社會世界的一種理解,這才是英語學習最重要的方面。
何書利:北京教育學院骨幹教師培訓部主任
課外閱讀量應該達到多少呢?
最近北京市出臺了《關於中小學教學的學科指導意見》,對於英語學科提到,注重英語學習的體驗、實踐、運用、能力培養以及增加英語的課外閱讀量。
那麼,課外閱讀量應該達到多少呢?對學生來講,從小學到高中結束,每個學年平均起來閱讀量,如果按照一個星期五天上學,一個學期20周來計算,他平均一天課外閱讀量要達到200多個單詞,當然年級低,單詞可以少一些。課外閱讀量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標。
在英語學科指導意見中,還提到了一個開放性和實踐性,強調不低於10%的課時用於學生走進社會。怎麼開展教學活動?無論唱歌比賽、演講比賽,還有一些戲劇表演等等,這些都可以融入到課堂當中,來體現學生用語言來做事情。孩子們首先要能夠張嘴,能夠聽懂,他自然會越來越自信。有了自信,才能有收穫,有興趣。
毛古麗:北京第二實驗小學朝陽學校高級教師
角色扮演是激發小學生英語學習興趣的重要工具
2014年北京市中小學英語學科教學改進意見中指出,小學英語教學注重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通過模仿、體驗、參與等活動感知學習。這是我這幾年做的課題研究,角色扮演是交際法中點典型的社會性交際活動,不僅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鍛鍊學生的英語語言能力。
首先在心理學角度開始說,小學生比較好奇,比較愛活動,愛表現,模仿能力都很強,他們喜歡新鮮的事物,喜歡形象生動的東西,他們的記憶力非常好,形象思維也很好。但是他們缺乏理性思維,邏輯思維能力不強,在小學低年級英語課堂中,角色扮演是最常見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很喜歡的一種方式,而且是優化教學過程、增強教學效果所必須的重要因素。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參與其中,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但是作為一線教師,由於受到教材內容編排的影響,有時候角色扮演變成了對正在學習的語言材料的公式化、概念化的表現,這樣就很難將已有的已定位的角色再利用。另外因為缺乏對表演的誘導,所以使學生陷入了一種不知所措的境地。
提問:有的孩子表現欲望沒有那麼強,我們怎麼讓他參與互動呢?
毛古麗:其實我們當時考慮到這種方法,因為有的孩子你在教學的時候肯定要分層教學,要對孩子進行一個了解,特別低年級的小孩會起鬨,可是看到其他同學都參與的時候,他自己也坐不住了,尤其一二年級的小朋友會主動參與,這時候老師給他一個臺階,讓他加入加來。
提問:教育孩子需要有一定的有效學習策略,但是有時候家長還要為孩子打造一種日常的英語交流環境,家長應該怎麼做?
毛古麗:我們學校每個學期要進行家長會,階段性要跟部分家長召開家長會,我們英語學科在開學之初第一周跟家長進行交流,有很多溝通方式,跟學生家長和學生做一個指導。學生我們給他留了一個小任務,讓孩子在學校裡做了什麼開心的事情,回家告訴他的爸爸媽媽,這樣課堂內外,大家都在做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