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南明大將的鄭成功,一開始就降清了嗎?論順治的馭人之道

2020-12-17 宋看道歷史

皇太極病逝後,清世祖順治上臺。順治是清朝開國後比較有作為的皇帝。特別是在其治理前期,其政績是非常大的。

正是因為順治的治理,才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可見順治是一代比較有作為的君王,但我們都知道,在順治早年的時候,他是一直沒有實權的。

順治開啟了大清幼帝登基的先河,順治6歲登基,之後一直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等大臣攝政。這樣使得順治身處皇位但沒有皇權,蛟龍在野,一直蟄伏了好多年。

終於在多爾袞死後,順治才得以重新親政,執掌大權。這時候順治也從幼帝真正成長為了大清新一代的皇帝,集萬萬人之生殺榮辱為一體,且看順治是如何駕馭他的臣子的。

順治初年,雖然多爾袞在世的時候已經平定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軍。但清朝的政權仍然是處在風雨飄搖中。

當時南方有南明政權,南方的抗清鬥爭一直在持續。大明朝的子民顯然是沒有那麼容易和輕易的就接受大清這個嶄新的王朝。

而且在多爾袞執政期間,對大明的百姓也確實是不友好的。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當時滿清的貴族大量地圈禁百姓的土地,在軍隊中也實行的是絞殺的高壓政策。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來就不滿意清朝統治的百姓開始反抗,他們與滿清的矛盾也是進一步的激化。

但矛盾的激化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打仗?此時很多南方地區的反清鬥爭持續地興起,他們的背後有偽南明政權的支持。

這可是了不得,順治的心也是火急火燎的。更可惡的時候,當時大清在多爾袞執政時期,對漢族官員也實行的是限制和高壓政策。

這樣一來,漢族的官員和百姓就聯合起來一起反清。眼看著大清快要完了。那麼此時順治是如何挽救這場危機的呢?

當時起義中最有權力的就是南明朝了,而鄭成功是南明隆武帝最為器重的大將。事實證明,鄭成功作為我國近代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本領確實是非常厲害的。

但是鄭成功最後投降了大清,那麼他一開始就投降了嗎?順治是如何把他招撫的。三十六計中,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這得從順治九年,大清和李國定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的鬥爭開始。當時李國定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主要由西南地區的苗、瑤等少數民族的人民組成。

他們從廣西進發,七月初就攻下了桂林。這使得順治十分不安,當即順治就派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領十萬大軍去徵服湖南和貴州。出徵之前,順治對他也是給予了厚望,親自為其送行。

結果在十一月的衡陽一戰中,尼堪戰死,李國定的軍隊取得大捷。這無疑是給順治雪上加霜。起義軍的步步緊逼,使得順治開始重新思考其治國方略?

其視察了多爾袞的軍隊,看到其裝備都是非常優良的,但他認識到軍隊只是單純的依靠君威來打仗的,並沒有真正讓士兵修身養性。

此時的順治似乎是意識到了什麼?單純的走暴力和鎮壓路線也是一個道理,面對不斷湧起的起義軍,順治此時轉變了對付的策略。

擒賊先擒王,這個道理誰都知道,當時鄭成功成為順治帝和南明王朝的首要爭取對象。但是鄭成功一開始就拒絕了清朝的橄欖枝。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多爾袞掌權的時候就投降大清了。鄭芝龍本來是誠心誠意地投降,結果在多爾袞那裡並沒有獲得一個好臉。

因為多爾袞當時對漢朝的官員一律採取的是歧視和不信任政策。因此投降的鄭芝龍一直是受到猜忌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鄭成功當然是不會投降清朝的,因為其父親的例子就在哪兒呢。那麼此時的順治帝是怎麼做的呢?從這兒就可以看出順治的馭人之術確實是不一般。

順治此時為了籠絡人心,極力招撫鄭成功,可謂是煞費苦心。首先其先敕封鄭成功為澄海公,其次又加封鄭芝龍為同安侯。

緊接著順治下了一道御詔,其大致內容是譴責多爾袞在執政期間,對漢族官員採取的猜忌和搖擺不定的政策。並且在詔書中明確地表示自己上臺後,並不會立刻或者是隨意地挑起戰爭。

總結:最後其說明把臺灣和福建省等地區的地方事宜全部交由鄭成功掌管。這樣的招安是顯然是非常真誠的,而且是非常誘人的。

那麼此時的鄭成功還會拒絕嗎?不會,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此時的大明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素。鄭成功死守一方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光明的未來。

這就是順治帝的過人之處,也是其馭人之術。條條能夠切中利害,並且成功地籠絡漢朝官員的心。這對他以後的統治很有利。

相關焦點

  • 鄭芝龍投降清朝,還勸說鄭成功,為何還會被順治發配到寧古塔?
    到順治親政時,鄭成功已經有廈門作為根據地,並在海澄、漳州等地數次打敗清軍。順治九年,「湖南、川、廣處處用兵,力不暇及」,朝廷擔心各地反清復明勢力與鄭成功「萬一勾連狂逞,為禍愈大」,因此,滿清大臣向順治建議,對鄭成功實行招撫。鄭成功的父親已經歸順清朝,如果打出「親情牌」,預料鄭成功大概率會投降。
  • 鄭成功集團的性質是什麼?為什麼「反清復明」不能成功?
    李定國多次寫信同鄭成功聯繫協同不為所動也就罷了,鄭成功反而認為這是向清帝國提高價碼的好機會,從順治十年到順治十一年先後和清方展開了多輪談判,當時按照清方給出的價碼,願意冊封鄭成功為「海澄公」,並允諾按照鄭成功的要求,將潮州、惠州、漳州、泉州四府交鄭家管轄,令其永鎮東南,但到清帝國的使者真的到來、鄭成功「設香案、三跪九叩頭
  • 鄭成功有自立之心嗎?南明滅亡後他為何不擁立在臺灣的明宗室為帝
    我們詳細講南明政權的交替過程就是為了說明白鄭成功不立明朝宗室的原因。從感情上說,鄭成功對隆武帝和永曆帝的感情比較深。隆武時期,鄭成功被賜姓朱,國姓爺也因此而來。而在隆武政權崩潰後繼位的桂王永曆帝朱由榔賜給了他延平郡王的爵位,使鄭氏用合法的道統治理臺灣長達20多年。可以說永曆對鄭成功仁至義盡,所以在永曆帝朱由榔在位的時候鄭成功不會擁立別的宗室登基。
  • 真的是鄭成功殺了他?
    但是近幾年來,網上又流傳出了一種順治帝的「新死法」——被人殺死。而這個人不是別人,正是從荷蘭人手中收復臺灣的鄭成功! 2004年4月,某報刊上登出了「順治帝被鄭成功斃於廈門」的新聞,從此便引起了史學界廣泛的關注。而這一報導的來源,是起於手抄本《延平王起義實錄》一書。這本書是鄭成功的後人鄭萬齡在整理祖上的遺書時發現的。
  • 鄭成功--中國廈門
    鄭成功 字號:大中小   明末清初軍事家,民族英雄。初名森,又名福松,字明儼,號大木。福建南安人。明天啟四年七月十四(1624年8月27日)生於日本平戶,父親鄭芝龍為明福建總兵,母親田川氏系日本人。
  • 清朝初建,在南明抗清的軍事鬥爭中,卻意外促進了我國火炮的發展
    一、順治朝的火器製造與使用清軍在順治元年(1644年)四月入關後,繼續以明末孔有德、吳三桂等各部降將為先驅,攜帶西洋大炮與各型自製火炮,迅速擴大佔領地域。五月,多爾袞率部進京,不久即命各旗於北京設立炮廠與火藥廠,製造各型火炮,以為作戰之需。
  • 清朝極力掩蓋順治死亡真相,是因為被鄭成功用炮打死
    關於順治滅亡之謎,目前有較多流傳和被接受的說法,主要有以下兩種:一種,是清史學者孟森先生引用《平園雜記》中的話,提出「死於天花」說。順治十六年末,順治得了天花,免了當年元宵佳節的歡慶禮。在月初二日,順治派他的貼身太監吳良輔去憫忠寺剃度,作為自己的替身,祈求早日康復。七夕夜,順治治治死於養心殿。
  • 康熙元年,南明四位大人物相繼去世,除了鄭成功,其他三位是誰?
    順治十八年(1661年)正月,順治帝福臨突然病逝,享年24歲。年僅八歲的玄燁登基。直到1722年,在暢春園病逝,在位61年。1662年是康熙元年。這一年南明的四位大人物相繼去世,標誌了南明政權的徹底結束。
  • 鄭成功後人公布重磅史料,解順治失蹤之謎?在廈門被大炮轟成肉渣
    到了2004年,現居安海的石井鄭氏族人鄭夢彪在其族兄處發現這一彌足珍貴的抄本複印件,並將之向有關部門和學術研究機構匯報。經過學者們的仔細閱讀,竟從中發現了順治皇帝的足跡。與此同時,還提出順治皇帝一個新的死因,那就是在廈門,順治皇帝竟被鄭成功的紅衣大炮轟成渣。
  • 天降猛男鄭成功,收復臺灣,孤膽英雄,大敗20萬清軍
    許多人認為,明朝在李自成攻入北京之時已經滅亡。但其實並不是這樣,明朝的殘餘勢力建立了南明,並且意欲光復大明。明末清初是一個相當混亂的世代,大清,大順,大西,南明相互徵討相互割據。這個時代英雄輩出,其中就有我們最為熟知的鄭成功許多人人生鄭成功,是因為鄭成功從荷蘭人手裡收復了臺灣。
  • 鄭成功為何在38歲正值壯年的時候,突然就去世了?
    鄭芝龍早年旅居日本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鄭成功7歲時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家教育。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南明永曆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次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清軍進軍福建之時,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成功得知父親要降清,曾苦苦勸阻。
  • 南明永曆政權最後的崩潰始於孫可望降清,他送給了清朝什麼禮物?
    當年八月,孫可望親率十萬大軍徵討只擁有三萬兵馬的南明晉王李定國,結果因部下戰場譁變,敗於李定國之手,孫可望僅率數十名親信逃離戰場,隨後,走投無路的孫可望很乾脆的降清了,他的投降,挽救了清朝在西南地區進退不得的局勢。
  • 38歲暴卒:鄭成功到底是怎麼死的?
    鄭芝龍早年旅居日本平戶時,與當地女子田川氏結婚,生下鄭成功。鄭成功7歲時從日本返回中國,開始接受儒家教育。順治元年(1644年),南明永曆皇帝冊封鄭芝龍為南安伯,福建總鎮,負責福建全省的抗清軍務。次年,鄭芝龍、鄭鴻逵兄弟在福州奉明唐王朱聿鍵為帝,年號隆武,鄭芝龍被冊封為南安侯,負責南明所有軍事事務。清軍進軍福建之時,鄭芝龍降清,隆武政權也隨之滅亡。鄭成功得知父親要降清,曾苦苦勸阻。
  • 清代史:民族英雄鄭成功,收復臺灣,驅趕荷蘭侵略者
    從親政開始他就告訴自己,將來一定要收復臺灣。作為一個帝王,他研究的最熟、吃的最透的,莫過於大清朝的版圖。他看過很多資料,對大清疆土的每一個角落都瞭若指掌。他知道一位合格的帝王,必須掌控一個完整的國家,而一個完整國家的領土必須要完整。其實,他早就想要展開行動,收復臺灣了。但是三藩之戰一打就打了八年,他實在是無暇顧及臺灣。現在好了,藩亂已經徹底平息,是到動手的時候了。
  • 鄭成功收復臺灣後,為何再沒有明朝皇室宗親被鄭氏集團擁立為帝?
    然而,儘管鄭成功始終以明朝忠臣自居,並且還將光復大明王朝作為己任,但是在他此前一直奉為正朔的南明永曆皇帝朱由榔被吳三桂俘獲並且絞殺後,鄭成功及他的繼任者們卻沒有再立其他朱明皇室後裔為帝。清順治元年、明崇禎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率領大軍攻克北京,崇禎皇帝在煤山自縊,正統明朝就此滅亡。同年五月,小福王朱由崧在馬世英、阮大鋮等人的擁立下,在南京登基稱帝,就此建立南明弘光政權。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也就是在這個時候,被弘光皇帝朱由崧冊封為南安伯,負責統領福建地區的軍隊,準備抵禦清軍的南下進攻。
  • 民族英雄:鄭成功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 民族英雄——鄭成功
    1646年8月,清軍進攻福建,隆武帝(朱聿鍵)在逃亡路上被擒,於汀州罹難;10月中旬,鄭芝龍降清,隨後清軍進襲安平,鄭成功之母不堪被辱,自縊身亡。鄭成功成為南明政權的一支重要的軍事力量,對清王朝在東南沿海的統治產生了巨大的威脅。       1657年底,鄭成功被永曆帝冊封為延平王。       1659年5月,鄭成功開始平生最大規模的北伐。鄭成功率大軍自舟山北上,從長江口溯江西上,一路勢如破竹,七月初七直逼南京城下,一時清廷為之震動。
  • 鄭成功北伐長江之役全復盤:本來大有希望,為何功虧一簣折戟南京
    1658年(順治十五年、永曆十二年),本來已經蟄居西南的南明永曆朝廷更加風雨飄搖了。原因是在上一年,永曆孫可望降清後,清朝已盡知西南防務虛實,順治抓住機會,從1657年年底到1658年正月,大舉向西南用兵,先後派出滿漢四路大軍,務必要生擒永曆。
  • 鄭成功 (明清之際軍事將領、民族英雄)
    1645年(清順治二年,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寧府(原明朝南京),但終遭清軍擊退,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 「天地會」和南明在清朝之初是怎樣的存在,最終命運又是怎樣的?
    金庸筆下的「天地會」是國姓爺鄭成功創立的,他進攻江南,圍困江寧功敗垂成,接納陳近南的創儀,創立了「天地會」。然而「天地會」興起與清乾隆中後期,由僧人鄭洪二創立,倡議反清復明,處處尋釁滋事,甚至糾結一些人攻擊清政府衙門,遭到清政府的嚴厲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