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極病逝後,清世祖順治上臺。順治是清朝開國後比較有作為的皇帝。特別是在其治理前期,其政績是非常大的。
正是因為順治的治理,才為後來的康乾盛世奠定了基礎。可見順治是一代比較有作為的君王,但我們都知道,在順治早年的時候,他是一直沒有實權的。
順治開啟了大清幼帝登基的先河,順治6歲登基,之後一直是多爾袞和濟爾哈朗等大臣攝政。這樣使得順治身處皇位但沒有皇權,蛟龍在野,一直蟄伏了好多年。
終於在多爾袞死後,順治才得以重新親政,執掌大權。這時候順治也從幼帝真正成長為了大清新一代的皇帝,集萬萬人之生殺榮辱為一體,且看順治是如何駕馭他的臣子的。
順治初年,雖然多爾袞在世的時候已經平定了李自成和張獻忠等規模較大的農民起義軍。但清朝的政權仍然是處在風雨飄搖中。
當時南方有南明政權,南方的抗清鬥爭一直在持續。大明朝的子民顯然是沒有那麼容易和輕易的就接受大清這個嶄新的王朝。
而且在多爾袞執政期間,對大明的百姓也確實是不友好的。我們在前面已經說過,當時滿清的貴族大量地圈禁百姓的土地,在軍隊中也實行的是絞殺的高壓政策。
在這樣的背景下,本來就不滿意清朝統治的百姓開始反抗,他們與滿清的矛盾也是進一步的激化。
但矛盾的激化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打仗?此時很多南方地區的反清鬥爭持續地興起,他們的背後有偽南明政權的支持。
這可是了不得,順治的心也是火急火燎的。更可惡的時候,當時大清在多爾袞執政時期,對漢族官員也實行的是限制和高壓政策。
這樣一來,漢族的官員和百姓就聯合起來一起反清。眼看著大清快要完了。那麼此時順治是如何挽救這場危機的呢?
當時起義中最有權力的就是南明朝了,而鄭成功是南明隆武帝最為器重的大將。事實證明,鄭成功作為我國近代歷史上的民族英雄,其本領確實是非常厲害的。
但是鄭成功最後投降了大清,那麼他一開始就投降了嗎?順治是如何把他招撫的。三十六計中,攻城為下,攻心為上。
這得從順治九年,大清和李國定率領的農民起義軍的鬥爭開始。當時李國定率領的農民起義軍主要由西南地區的苗、瑤等少數民族的人民組成。
他們從廣西進發,七月初就攻下了桂林。這使得順治十分不安,當即順治就派和碩敬謹親王尼堪為定遠大將軍,率領十萬大軍去徵服湖南和貴州。出徵之前,順治對他也是給予了厚望,親自為其送行。
結果在十一月的衡陽一戰中,尼堪戰死,李國定的軍隊取得大捷。這無疑是給順治雪上加霜。起義軍的步步緊逼,使得順治開始重新思考其治國方略?
其視察了多爾袞的軍隊,看到其裝備都是非常優良的,但他認識到軍隊只是單純的依靠君威來打仗的,並沒有真正讓士兵修身養性。
此時的順治似乎是意識到了什麼?單純的走暴力和鎮壓路線也是一個道理,面對不斷湧起的起義軍,順治此時轉變了對付的策略。
擒賊先擒王,這個道理誰都知道,當時鄭成功成為順治帝和南明王朝的首要爭取對象。但是鄭成功一開始就拒絕了清朝的橄欖枝。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鄭成功的父親鄭芝龍在多爾袞掌權的時候就投降大清了。鄭芝龍本來是誠心誠意地投降,結果在多爾袞那裡並沒有獲得一個好臉。
因為多爾袞當時對漢朝的官員一律採取的是歧視和不信任政策。因此投降的鄭芝龍一直是受到猜忌的。
在這樣的背景下,鄭成功當然是不會投降清朝的,因為其父親的例子就在哪兒呢。那麼此時的順治帝是怎麼做的呢?從這兒就可以看出順治的馭人之術確實是不一般。
順治此時為了籠絡人心,極力招撫鄭成功,可謂是煞費苦心。首先其先敕封鄭成功為澄海公,其次又加封鄭芝龍為同安侯。
緊接著順治下了一道御詔,其大致內容是譴責多爾袞在執政期間,對漢族官員採取的猜忌和搖擺不定的政策。並且在詔書中明確地表示自己上臺後,並不會立刻或者是隨意地挑起戰爭。
總結:最後其說明把臺灣和福建省等地區的地方事宜全部交由鄭成功掌管。這樣的招安是顯然是非常真誠的,而且是非常誘人的。
那麼此時的鄭成功還會拒絕嗎?不會,站在歷史發展的角度來講,此時的大明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強弩之末不能穿縞素。鄭成功死守一方自然也不會有什麼光明的未來。
這就是順治帝的過人之處,也是其馭人之術。條條能夠切中利害,並且成功地籠絡漢朝官員的心。這對他以後的統治很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