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 · 化腐朽為神奇!他們讓湮沒於歲月的輝煌重生

2021-02-08 新華社

視頻《修心·簡牘篇》


越王勾踐劍、曾侯乙編鐘、虎座鳥架鼓、飛龍飛鳳繡羅衣……


在中國湖北荊州,深埋地下二千多年珍貴文物的大量出土,揭開一個先秦時期南方大國獨特而神秘的文化面紗。


有學者認為,放眼春秋戰國時代的世界,與楚國取得的文化成就相輝映的,是古希臘文化;與楚國都城所具有的歷史地位相比肩的,是古希臘名城雅典。


書於史書的是這座城市的古稱——郢都。尚默默無名的是這座古城一批特殊的人物: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團隊。


他們,用雙手復原出二千年前「東方雅典」的文明烙印,用「匠心」演繹魔術般「化腐朽為神奇」,再現出中華文明二千多年長流曾經斷流的河段。


考古發現和文物修復,讓湮沒於歲月的輝煌在當代重生。


3月17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漆木器修復專家吳昊在查看漆木器脫水情況。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魔術:修復簡牘上的另一半歷史


「如果能讓這些漢簡『開口說話』,可能又有重大歷史發現。」68歲的吳順清——荊州文物保護團隊的領頭人——正率領專家團隊對出土的數千枚竹簡進行保護清理。


他們處理的竹簡,來自去年轟動海內外的重大考古發現:江西南昌西漢海昏侯墓。


「我們對竹簡進行表面清洗,然後通過紅外掃描,還原墨痕,這需要幾年甚至更長的時間。」他說。


在漢朝蔡倫發明紙張之前,竹木簡牘是中華文化最重要的文字載體。「會說話」的出土簡牘是文物考古和研究人員最鍾愛的「歷史講解員」。一枚簡牘,甚至是其中一個字,都可以啟發專家寫出一篇論文。


然而,這些珍寶出土之時,卻是另一番模樣:散成一堆,看上去只是爛泥中黑乎乎、近乎朽腐的竹條木片。


左圖為湖北荊州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在清洗修復前(2016年5月3日攝);右圖為湖北荊州張家山出土的漢簡在完成修復後(2016年9月18日攝)。(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提供)


「被封存在地下二三千年,簡牘出土以後,會瞬間氧化,變成黑色,沒有經驗的人常會誤以為是一堆腐土。」吳順清說。


讓簡牘上的文字重現,需要把發黑的竹條還原成原來的篾黃色,同時又不破壞墨跡。這是吳順清團隊的「獨門絕技」!


修復考驗的是耐心。


出土於南方的簡牘常常被泥水包裹,經歷地下水千年浸泡,本體糟朽,輕輕一碰就可能毀滅。從提取到清洗,就如同呵護剛剛出生的嬰兒。「先要把竹簡放在蒸餾水裡浸泡,保持飽水狀態。清洗時,用軟毛筆輕輕除去上面的淤泥等汙物。」有「段子手」別稱的吳順清,這個時候是一臉嚴肅。


3月15日,荊州文物修復中心工作人員在放大鏡下查看簡牘修復情況。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修復更考驗智慧。


經過數不清次數的試驗,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研究員方北松於20世紀90年代初找到一種叫連二亞硫酸鈉的新型脫色材料。方北松介紹,古代書寫主要用的是碳粉,碳粉成分穩定,通過自身的吸附力附著在竹簡上。「連二亞硫酸鈉可以還原竹簡的顏色,但不會破壞墨跡。」


脫色之後還要脫水,方北松又「獨創」了一套飽水簡牘脫水法。他說:「如果直接去掉竹簡裡的水分,那麼(竹簡)很可能坍縮甚至斷裂,我們用乙醇-高級醇置換填充,代替原來水在竹簡內部的位置,起到了支撐作用,還防止簡牘因為失去水分而變形。」


經過清洗、脫色、脫水,簡牘恢復了本貌,上面的字跡也「魔術」般清晰地再現世人面前。處理後,工作人員會用紅外掃描儀掃描、存檔,並用玻璃板一枚枚固定,按編號存放。


3月18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主任方北松對簡牘進行清洗。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走進荊州博物館的簡牘展廳,好似走進春秋戰國至秦、漢時期的歷史。《浴蠶》《先農》《日書》《算錢》《脈方》《病方》……一枚枚米黃色的竹片上,墨跡清晰,書法精美,直接而生動地反映出古人生活的方方面面。


用這樣的方法,荊州文保中心已完成簡牘保護超過12萬枚,佔目前全國已出土飽水簡牘的70%。


復活:從殘缺中拯救漆木瑰寶


荊州文保中心和文保界大名鼎鼎的荊州博物館比鄰而居。


博物館裡,色澤鮮豔、形態各異的各種木漆器熠熠生輝。小到耳杯、漆盤、漆盒、木俑,大到鎮墓獸、鳳架鼓、木雕座屏、蟾座羽人……令人嘆為驚豔。


荊州博物館館長王明欽介紹,荊州博物館擁有出土漆器逾萬件,佔全國五分之三左右。一個個玻璃展櫃,無聲傳達出兩千多年前楚文化的輝煌。


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進行完脫水處理後的漆木器被集中放置。(1月10攝)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天星觀2號墓出土的虎座鳥架鼓,器型之大、工藝之美,尤為罕見。「它不僅是一件陪葬品,也是一件實用的樂器,更是一件難得的藝術精品。」吳順清說。


兩千多年前,楚式漆器已達到中國漆器工藝的高峰。楚人用天然漆調製出紅、黃、藍、綠、金、銀等彩漆,並具有防潮防腐性能,雖歷千年仍可光彩奪目。

但無情歲月和嚴酷的地下環境還是會剝奪掉曾經的燦爛。


2000年,由於盜墓者入侵,天星觀2號墓被迫搶救性發掘,虎座鳥架鼓這件稀世珍品重回人們視野,但已經破壞嚴重。


「有些地方花紋脫落,一隻鳳嘴掉了,翅膀也斷了,它有近一人高,但是鳳腿已經腐亂,站不起來。」吳順清用「慘不忍睹」描述他當年見到的剛出土的情形。


文博界有個說法:「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半年」。南方地下水位高,竹木漆器長期泡在水中,才能保持千年不腐。但是飽水狀態的木漆器出土之後,十分脆弱,像海綿一樣,手一捏就是一個窩,如果不做脫水處理,很快就會脫皮開裂、收縮變形,失去文物價值。


後續工程也很繁複,文物修復不能用化學漆,必須用天然漆反覆調製,按照傳統工藝進行髹漆。每塗一遍漆都要乾燥至少一個星期,然後塗第二遍漆,反反覆覆上六遍漆。


中國文保界對漆木器修復的思考,源自長江中遊一次次轟動世界的考古發掘。

1912年至1973年,長沙馬王堆先後發掘三座西漢墓葬,出土大量竹木漆器。但囿於保護技術不成熟,這些精美的竹木漆器靠水中浸泡式保護,保存了30餘年。


1月10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竹木器漆修復專家杜道子(右)在修復一隻戰國時期的漆耳杯。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漆木器文物修復技術的突破,始自吳順清。


畢業於武漢大學高分子化學專業,吳順清在同行研發的飽水文物脫水技術基礎上,進一步創新,使用複合乙二醛脫水技術,不僅有效將出土漆木器進行脫水,保持木文物原有形狀和顏色,而且後期保護條件也較其他脫水方法更便於長期保存。


這一突破,引起全國文保界的高度關注。吳順清說:「馬王堆第一批只送過來6件試一試。有一隻木盆,號稱『天下第一盆』,直徑72.5釐米,但是漆皮已開始脫落,木胎也出現開裂。我們用複合乙二醛脫水技術進行脫水、定型,前後花了3年時間,還原了這批文物出土時的模樣。」


此後,經國家文物局批准,馬王堆漢墓400多件出土木漆器分批送往荊州文保中心處理。這些木漆器經過脫水、修復、封護等處理,收縮率均保持在1%左右,形狀穩定,重煥生機。


經過長期實踐應用,這項修復技術已成為全國公認的木漆器脫水成熟技術。長沙馬王堆西漢墓、北京老山漢墓、北京金陵王墓等全國各地出土木漆器類文物6000餘件,均採用這種脫水技術。


站在虎座鳥架鼓前,聽吳順清講這些故事,別有一番況味。


「修復虎座鳥架鼓用了多長時間?」記者問。吳順清平平淡淡回答了兩個字:「五年。」


3月17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漆木器修復專家吳昊(右)在對出土人偶進行加固矯形。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重生:絲織文物修復的「一場革命」


1982年1月,荊州馬山磚瓦廠取土製磚,發現了一座戰國中晚期墓,後來被命名為:馬山一號墓。


墓葬不大,但是當考古人員小心翼翼將棺蓋打開時,所有人驚呆了:滿棺燦若雲彩。


墓中,出土各類絲綢織物達152件,僅是女性墓主人身上包裹的衣、袍、裙、衾就有13層。


稍稍了解文保常識的人都知道,絲織品極難傳世,墓葬中出土的絲織品更是見光成灰。

3月14日,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工作人員張昌汀(右)和問月明用顯微鏡查看絲綢文物的組織結構。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如今,在荊州文物保護中心,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錦袍鋪展在操作臺上,形態完整,質地柔和,圖案清晰。35年過去了,經過無數次實驗和無數道工序,這件國寶級文物從深藏冷凍到嘗試修復,還在做著進一步的加固修復,但已經完整呈現出當年的富麗,明豔不可方物。「博物館裡展示的是這件文物的複製品,非常受歡迎。


但是,原件還達不到展出條件,前期清洗加固後,一直放在庫房裡冷藏保管。」吳順清說。從2003年開始,在成功進行小片實驗後,荊州文保中心通過運用生物技術對錦袍進行了加固,目前已經可以摺疊。接下來,還要對殘破的地方進行修補,爭取達到展出條件。



文獻記載,戰國時期楚國絲織工藝達到很高水平。馬山一號墓出土的文物是對文獻記載最有力的佐證。但是,絲織品是保護難度最大的出土文物之一。埋藏地下兩千多年後,織物大多已經腐爛變質,即便倖存下來,由於長期受地下水浸泡,稍加觸碰就會「灰飛煙滅」。


3月16日,吳順清在湖北荊州馬山一號墓出土國家一級文物小菱形紋錦面綿袍前。新華社記者 熊琦 攝


如何保護修復這些來自二千年前的歷史饋贈?吳順清苦心研究了多年。


直到2000年,他忽發奇想「反其道而為之」:將生物技術應用於文物保護,也就是找到一種微生物,讓它們既可以「吃」掉絲織物裡的有害物質,包括黴斑、結晶鹽等,又不會對絲織物本身產生破壞。


進行了無數次的實驗,不知培植過多少不同的菌種,他們終於成功實現用不同菌種解決古代絲綢修復和保存中的不同問題。


2004年,荊州文物保護中心對馬山一號墓龍鳳虎繡羅衣的兩隻衣袖,運用生物法進行了清洗加固。處理後,絲織物色彩豐潤,質地柔軟,可任意摺疊,強度明顯加大,安全有效地恢復了出土絲織物的各項性能。


國家文物局專家組考察鑑定認為,這是文物保護技術上的「一場革命」,是「開拓性、原創性的工作」,處於「國際領先水平」。2005年,生物技術修復獲得全國文物保護科學和技術創新獎一等獎。運用這項技術,荊州文保中心還對故宮兩頂清代乾隆九龍畫傘和長沙馬王堆漢墓辛追夫人的一件絲織棉袍進行修復。


迄今,荊州文保中心已保護修復紡織品500多件,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荊州謝家橋楚國一號墓出土的絲綢棺罩(荒帷)。吳順清團隊花費3年多時間,將出土時粘連成一團「爛泥」的荒帷,恢復為色澤飽滿、花紋清晰的精美絲織品,鋪展開來面積達44平方米。


修復室裡,工作人員神情專注,一針一線對絲織文物進行修補,幾位研究人員還用普洱茶進行反覆調製實驗。


「這些文物太珍貴了,修補所用材料也一定要慎之又慎,不能用化學品,我們嘗試用普洱茶來染色。」吳順清說。


採訪要結束了,飽看國寶級文物,誠然是一大享受。結識一批「國寶級」文保專家,是更大的收穫。


在業內已經揚名立萬的吳順清,現在卻常說自己「越做越膽小」。文物修復個性大於共性,每接手一件新的文物,都是一次新的挑戰。年近古稀的吳順清和他的團隊還堅持在保護修復第一線,不斷豐富和積累著經驗。


從出土到修復,這是以千年計與時間賽跑的競速,更是同樣以千年計凝固時間的藝術。


「越是保護難度大,越是名氣大的文物,修復完成後,心裡越高興。」吳順清說。


策劃:葉俊東

監製:錢彤、周甲祿

統籌:皮曙初

文字記者:皮曙初、朱華穎

視頻:饒饒、熊琦

編導:魏驊、朱華穎

向默默付出的文物醫生致敬!

相關焦點

  • 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化「腐朽為神奇」的藝術 2020-12-25 09:5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將對話化腐朽為神奇的「科恩兄弟」
    原標題:將對話化腐朽為神奇的「科恩兄弟」 將對話化腐朽為神奇的
  • 化腐朽為神奇的創舉——對沈建國易安藝術的解讀
    物質載體經過漫長歷史歲月的洗禮,很難完好地保存和流傳。有的雖然形態完整,但隨著時代的變遷,已易為無用之物;有的在使用過程中成為斷殘之器,既無實用性又無觀賞性。這些歷史遺物留之有礙,棄之又可惜。如何讓這些承載人類文明的「無用之物」「斷殘之器」變廢為寶、起死回生,賦予其新的生命?
  • 化腐朽為神奇 10000000元雕件加工過程!首度解密
    換一個角度,特別細的地方,先用筷子固定,具體如何加工的我請葉金龍大師在<設計之美---葉金龍大師揭秘神奇的雕刻藝術>中給朋友們介紹過!一塊手鐲剩下的料子,在大師手中重生了!化腐朽為神奇!
  • 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烤羊雜
    所以,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烤羊雜就是化腐朽為神奇的典範,下面就講講關於烤羊雜的幾件逸事。 烤假腰子是我在上大學期間的重要美食。究其原因一是美味、油水足;二是價格便宜,適合學生階層的消費,要知道當時腰子八塊,假腰子僅1.5元。到現在我依然還記得我們幾個在下午放學後步行半個多小時到一個小巷子口去吃那家有名的假腰子。
  • 真是化腐朽為神奇!這也太好看了吧
    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吶!另外當天演唱會上噴出的紙片也成為了邊伯賢經典造型的神助攻…權恩彬CLC成員權恩彬在《101》第一季第三次公演的時候戴著眼罩完成了《Bang Bang》的舞臺。然後她順理成章的憑藉「眼罩殺」圈了不少粉。
  • 「化腐朽為神奇」看黑白大師如何變廢為寶!
    接下來就讓我們跟著作者的視頻一起目睹整個「化腐朽為神奇」的過程吧。★視頻欣賞完視頻作者的整個黑白重塑與調色的過程,是否有收穫?如果想了解更多關於黑白攝影以及黑白數碼後期技巧的人,歡迎加入我們的VIP課堂,全系列13堂課程,涵蓋了黑白相關的全部內容,一次學會,終生受益。部分圖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 化腐朽為神奇,溧陽為「常州必去網紅打卡地」又添新名單!
    你見過最神奇的「變廢為寶」的事情是什麼?溧陽這件事,可謂化腐朽為神奇,而且為「常州必去網紅打卡地」又添新名單!化醜陋礦坑為旅遊寶礦,瘡痍變美景,鄉村成景區在溧陽市戴埠鎮,有一個山被稱為豬頭山。
  • 連續慘敗,最多落後42分,馬布裡還能化腐朽為神奇嗎?
    這讓很多人感嘆,這位在球員時代,就頗為神奇的,屢次創造神跡的馬布裡,也是一個神奇的主教練。攻無力,成為他們最大的難題。守不住,成為他們的頑疾。首戰山東,只拿到83分,最終16分敗北。二戰新疆,好不容易將得分提升至92分,但是讓新疆隊得到了123分。
  • 臨平養花達人化「腐朽」為「神奇」 培育出嬌豔的花
    他告訴記者,爺爺和外公也喜歡種些花花草草,媽媽的這個習慣就是從他們那裡耳濡目染來的。因為有盛阿姨的帶動,梅堰社區不少居民紛紛效仿,把垃圾變廢為寶,化「腐朽」為「神奇」。梅堰社區的垃圾分類工作,去年還評上了全市先進。
  • 波波維奇還能化腐朽為神奇嗎?多個賽季並非紙上談兵
    馬刺是一支紀律性很好的球隊,他們已經連續22個賽季進入季後賽,目前他們距離第8還差2個勝場,不管爵士是否&34;馬刺都會拼盡全力,即使這些球員不缺席,馬刺仍有機會獲勝。給到馬刺讓6.5、7.5,爵士缺席的球員看來不少,而歐洲指數和凱利指數也十分看好馬刺,這支球隊是我長期都在關注的球隊之一,相信他們仍能化腐朽為神奇,看好馬刺。
  • 奇葩姓氏如何化腐朽為神奇?這些別出心裁的名字讓你腦洞大開!
    那麼牛姓和苟姓如何化腐朽為神奇呢?這裡面學問可不小呢!其實很簡單,一直都是江南易林在強調的「妙筆生花」、「渾然天成」的好名字這幾個特點!第一就是,要結合姓氏的特點來起名,比如姓牛,取名「牛得草」,可謂雅俗共賞的名字。
  • 猛龍視角|化腐朽為神奇的是烏傑裡?納斯?還是總冠軍?
    本場比賽負於籃網之後,主教練納斯終於可以放下包袱,安心的帶著他的全明星球員洛瑞和西亞卡姆去芝加哥享受他們的全明星周末了。然而,他們的在季後賽中卻連續三年倒在詹姆斯的手裡。詹姆斯成了猛龍一道很難邁過去的坎,於是有了下一步的操作。
  • 清代詩壇最有神韻的詩作,化腐朽為神奇,意境極美,道出人生本味
    當我分享婉約柔美風格的詩詞時,他們批評我一天天地就知道弄這些無病呻吟,矯揉造作的東西,搞壞社會風氣;可是,當我分享一些豪邁悲壯風格的詩詞時,他們又嘲諷道:都什麼年代了,誰還看這個?對此,大家怎麼看了?事實上,詩歌最大的魅力就在於化腐朽為神奇。在詩人筆下,再普通的事物都會散發出獨特魅力。例如清人王士禎的《真州絕句》亦是如此。漁家茅屋,柳陌,菱塘,夕陽,斜風,紅樹,賣鱸魚之人,在常人眼中這些都是再平常不過的風景,而詩人卻用妙筆將其描繪成了一幅富有神韻的江村傍晚賣魚圖,意境極美。真州絕句 清 王士禎江幹多是釣人居,柳陌菱塘一帶疏。好是日斜風定後,半江紅樹賣鱸魚。
  • 化腐朽為神奇!小夥用廢紙盒造了一組驚人的紙模型,驚豔了44萬人
    將包裝盒隨手扔進垃圾桶,這個行為對於我們大眾來說已經見慣不怪了,然而能夠化腐朽為神奇的才是真正的牛人。在沒見過他的作品前,包裝盒唯一歸宿就是垃圾桶,而在見過他的作品後才發現每一個包裝盒都能成為一個價值不菲的寶藏。他是日本藝術家春樹(Haruki),他似乎是一個有著強大魔力的手工藝人,能將我們隨手丟棄的紙盒變成驚人的紙雕模型。
  • 「健康早知道」化腐朽為神奇的大腸,竟然藏著我們最重要的東西...
    化糟粕為精華,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大腸裡面就有陰陽在裡面,換句話就是能起到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功能,這就是變化。本來是垃圾、殘渣,在大腸裡再發酵一下(大腸裡有非常多的細菌,稱之為益生菌),就變化出東西來,中醫稱之為精,如果還不是很明白,就想想糟粕醋,大醬,米酒這些,這些就是發酵後食物衍生出來的精!那麼我們的大腸就擔當著這個衍化的功能!
  • 把模特拍得楚楚動人,攝影師真能化腐朽為神奇嗎?
    或許真有些攝影師覺得可以化腐朽為神奇,覺得可以利用化妝、光線和後期處理將「不過如此」拍成「光彩照人」。雖然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但是大多是捨棄了真實換來的效果。
  • 化腐朽為神奇,探秘南方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
    化腐朽為神奇,探秘南方醫科大學人體科學館金羊網  作者:王倩 丁振球 湯銘明  2018-05-21 文/金羊網記者王倩 實習生丁振球 通訊員黃瑤在剛剛過去的世界博物館日,不少高科技手段的運用激發了人們對博物館學習和旅遊的興趣。
  • 穆裡尼奧化腐朽為神奇,昔日熱刺一致命弱點,今成冠絕英超的存在
    儘管霍伊別爾、多赫蒂和雷吉隆這些球員都不算是轉會市場上的熱門名字,可他們的到來著實讓熱刺的防線有了不少的改善。在穆裡尼奧治下,這支紀律嚴明,防守思路清晰的熱刺幾乎不懼怕任何球隊的高壓逼搶和狂轟濫炸,他們守得輕鬆自如,守得沉著自信。尤其是霍伊別爾和雷吉隆,這兩位球員堪稱熱刺新賽季的最大驚喜。
  • 中超新星隕落,國奧主帥化腐朽為神奇,獲荷蘭名帥認可,未來可期
    近幾年為衝擊奧運會,應運而生的U23球員中,也有「中超最佳U23」掉進同樣的溝裡。出道即巔峰,隨後急速滑落。幸運的是搭上國奧末班車後,被國奧主帥郝偉調教、轉型成功,並獲得俱樂部新任主帥荷蘭人範布隆克霍斯特認可。那這位球員是誰呢?廣州富力年輕新星黃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