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象歷史特約作者:凌空子)
蕭邦:掏出「赤子之心」的鋼琴詩人,讓滅國100多年的波蘭重新復國
1810年3月1日,蕭邦出生於今波蘭首都華沙附近。父親是波蘭籍法國人,在華沙中學當法語老師。母親是波蘭人,彈得一手好琴,擅長唱歌。他還有個音樂天賦很高的姐姐,蕭邦從小對音樂非常著迷。
早在蕭邦出生前,1795年,波蘭先後三次被俄羅斯、普魯士、奧地利瓜分,已經被滅國了。華沙地區歸俄羅斯管轄,沙皇派他弟弟巴甫洛維奇大公進駐華沙,實際統治波蘭。
蕭邦6歲開始和姐姐一起學習鋼琴,展現出驚人的音樂天賦。7歲,蕭邦受邀到華沙中學旁的皇宮,給巴甫洛維奇大公演奏,還創作了第一首波蘭舞曲,技驚四座。大家都視他為音樂神童,譽為「第二個莫扎特」。
1825年(15歲),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抵達華沙,蕭邦應邀演奏鋼琴。沙皇非常開心,並賜予蕭邦一枚鑽石戒。各國媒體紛紛報導,蕭邦名聲大噪。
1826年(16歲),蕭邦進入華沙音樂音樂學院學習。1829年(19歲),蕭邦被華沙、維也納、巴黎等地邀請演出,受到各界高度評價。不滿20歲的他已成為大家公認的鋼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10月11日(20歲),蕭邦在華沙舉辦了最後一場音樂會,隨後他帶著一抔泥土,遠走他鄉,從此再也沒有回來。
因為,1930年波蘭爆發了「十一月革命」,試圖擺脫俄羅斯而獨立。1831年9月,俄羅斯軍隊攻入華沙,起義失敗。這導致了波蘭人的「大移民潮」,大量波蘭人移民法國、義大利等地,蕭邦也從此長居巴黎。
蕭邦變成了一個流浪異鄉、無家可歸的人。他對家鄉難以割捨的情結,失去祖國的沉痛心情,傾注到他所有的音樂創作中,如《a小調前奏曲》、《d小調前奏曲》等。他的音樂成為波蘭人團結在一起,重新復國的巨大精神力量。
剛開始定居巴黎時,蕭邦的收入僅夠餬口,勉強度日。1933年(23歲),蕭邦參加了銀行家羅斯柴爾德家族的一次活動。蕭邦的鋼琴演奏技驚四座,立刻贏得了一大批女學生,他的生活迅速得以改觀。
1835年,蕭邦獲得法國公民身份,改用法語名,但他仍認為自己是一個波蘭人。他除了與流亡的波蘭同胞密切交往之外,還結識了文學家雨果、海涅、大仲馬等,作曲家孟德爾頌、柏遼滋、李斯特等,影響力劇增。
1836年(26歲),在一次宴會上,蕭邦第一次見到了身著男裝、抽著煙的女作家喬治·桑。他非常驚訝,當面問旁人:「她真的是個女人嗎?」二人相識一段時間後,蕭邦離開18歲的豪門小女友,與大他6歲的喬治·桑生活在了一起。
1837年(27歲),蕭邦拒絕了沙皇授予的「首席鋼琴家」的稱號。流亡異國他鄉的蕭邦不願當亡國奴,譜寫出一首首激蕩人心的樂曲,激勵著波蘭人民不畏艱險,永不放棄。他的音樂像是「藏在花叢中的一尊大炮」,向世界宣告「波蘭不會亡」。
和喬治·桑在一起的8年,是蕭邦創作的高峰期。蕭邦創作了很多鋼琴作品,有著卓越的想像力和精湛的技巧,對以後的西洋音樂有著深遠影響。蕭邦被譽為「浪漫主義鋼琴詩人」。
(喬治·桑與蕭邦)
蕭邦和喬治·桑一直同居生活,沒有結婚。1847年(37歲),兩人結束了八年戀情,兩人都沒有公開分手的原因。後來,喬治·桑銷毀了大部分他們之間的信件,使得這段感情更加撲朔迷離。
蕭邦離開喬治·桑的莊園,生活陷入窘迫,身體也變差,創作力也急劇下降。1848年(38歲),衰弱的蕭邦去英國,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同胞開了最後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他的身體狀況急劇惡化。
1849年10月17日(39歲),蕭邦因肺結核病逝於巴黎,葬禮在莫扎特的《安魂曲》和他自己的《葬禮進行曲》中舉行。蕭邦留下遺願,堅持要把自己的心臟取出,要把這顆赤子之心送回波蘭。
(存放蕭邦心臟的華沙聖十字教堂)
蕭邦死後,他的音樂和「赤子之心」,一直激勵著波蘭人復國的夢想。
1918年,一戰結束時,在滅國123年之後,波蘭竟然神奇地復國了!
「靈魂屬于波蘭,才華屬於世界」,這是蕭邦最中肯的評價。
(波蘭華沙瓦金基公園的蕭邦像)
(萬象歷史·人物傳記寫作營的第790篇作品,營員「凌空子」的第59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