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底,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鶴慶二中的學生唐銀華已經一個多月沒來學校了,郝琳碩等三位老師決定去家訪。周末一大早,她們和帶路的學生唐壽祖一起出發,坐了1小時車,爬了2小時山路,才來到了昔久村——這裡的學生每周都要背著十幾本書,走這麼遠的路上學。
郝琳碩是「中國教育行動」(Teach For China)的義務支教項目成員。她2006年進入美國羅切斯特大學學習經濟學。2010年8月,郝琳碩在哈佛大學讀完大四後申請到中國農村教英語。「一路走來,『教育』對我的成長是最重要的。」郝琳碩說,「中國還有那麼多貧困地區的孩子,我常常問自己——你能為山村孩子做什麼?」
來雲南一年多,郝琳碩自己也記不清有多少次家訪了。她說:「走完了全班56名學生中的40多戶吧」。她走過的村子遍布在松桂和西邑兩個鎮。
「第一次有老師來我家」
家訪的意義在於了解孩子的內心。而在「中國教育行動」的志願者來鶴慶之前,當地老師並不經常家訪。
郝琳碩剛開始教八年級時,一位叫趙福根的男生引起了她的注意。他平時幾乎不和同學講話,成績也是全班最後一名。其他老師建議不要在這個孩子身上花費太多精力。郝琳碩家訪後得知,趙福根讀小學時父親過世,姐姐在昆明打工,他和媽媽住在叔叔家的房子裡,家裡只有椅子和灶臺。
「和他媽媽聊天才知道他很喜歡跳舞。」郝琳碩說,「我覺得這是個『希望』!」——她鼓勵福根在學校「藝術節」上表演。每周二,郝琳碩帶著福根去找音樂老師,一起編舞、排練。演出前,她還特意去縣城為福根借來了演出服。
比賽當天,福根表演的「孔雀舞」得了舞蹈組第一名!現場轟動了,同學們齊喊著「福根」的名字。害羞的福根在臺下對郝老師說:「我從來沒有像現在這麼自信!」
之後,趙福根的作文《那天的舞蹈和掌聲》得了全班最高分,英語成績也逐漸進步。他在作文中寫道:「郝老師來到我家,那是第一次有老師來我家……她幫我學跳舞,告訴我我能行……那天比賽,我永遠都忘不了那掌聲,和同學們送我的糖,甜甜的。我感覺在學校也有人愛我了。謝謝你們,我愛的人。」
「讓家鄉的明天更美好」
「中國教育行動」是一個旨在聯合中美兩國優秀青年力量,深入中國教育資源薄弱地區參與一線教學實踐,改善當地教育環境,提升教育質量的公益組織。鶴慶二中現有5名「中國教育行動」的支教志願者,3位中國人,2位美國人。「中國教育行動」在提供優質教育方面有三個核心理念:提高學業成績、培養獨立思考能力、形成追求成就感的文化。項目成員不僅比當地老師花更多時間備課、定期接受教學培訓以提高學生的成績,他們更重視的是後兩點理念。
郝琳碩長期家訪後發現,山裡的青壯年大部分出外打工,只有老人和孩子留守。「他們出去了還回來嗎?大山以後誰來負責呢?」於是,郝琳碩結合自己在國外接觸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發起了一項為期8周的研究型學習活動——「讓家鄉的明天更美好」。她鼓勵學生尋找自己村子的問題,通過考察歷史地理情況、採訪村裡的老人、團隊討論等途徑,最終提出解決方案。她和其他志願者利用午休時間和晚飯之餘給15個小組培訓方法,提供幫助。方案評比第1名的小組獲得了暑期來北京參觀的獎勵。
八年級的施錫梅說:「以前,我總認為改變家鄉是大人的事,與我無關。不過,現在我明白了,改變家鄉,人人有責。我們要擔起這份責任,為了家鄉的明天,我們要盡最大的力量。」
郝琳碩覺得自己的收穫遠多於給予孩子們的。接下來的一年,她希望把這個活動推廣到鶴慶的其他學校,還打算繼續關注班裡的孩子,讓他們學會自信,學會幫助他人。「不管以後在哪兒,做什麼,我都會繼續用我的力量影響山裡的孩子們,因為他們是國家的未來與希望。對於他們的改變,我們義不容辭。」郝琳碩說。(王瓏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