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31日消息,近日,鳳凰衛視《鳳凰大視野》節目春節期間播出了中國女排系列專題片《永不落幕的傳奇:我在中國女排的日子》,第三集「重生」,講述了陳忠和如何帶領低谷中的中國女排重奪世界冠軍和奧運冠軍,締造「黃金一代」的故事。
1979年女排亞錦賽,中國隊獲得了極大突破,首次奪得亞洲冠軍。也正是在這一年,主教練袁偉民身邊多了一位福建男排運動員。
在陳忠和的記憶深處,他的家鄉福建漳州龍海,經常舉辦大大小小的排球比賽。
年少時期,他和父親都是公園球場觀眾席上的常客。
陳忠和說,「從小學六年級開始,1971年,我就開始打排球,我讀的是龍海石碼第一小學,我們第一小學可以說在漳州地區,應該是最好的一支排球隊。」
到了中學時代,他有幸師承前國手徐蓮蒲和林亞鳴,一路從校隊打到福建省隊。
青年陳忠和是全能型主攻手,彈跳出眾,扣殺自如。儘管如此,身體條件依然是他的硬傷。
陳忠和回憶,「當時我是屬於全國最矮的一個排球運動員,條件比較差,所以覺得沒什麼前途。1979年,袁偉民看上了我,從個子、技術方面都比較適合來作為陪打教練。」
就是模仿一些亞洲的打法,
所以1979年就調我到中國女排來當陪打的訓練。」
1978年的臘月,對於中國排球史具有重要意義的全國排球會議在漳州召開,袁偉民在會上提出,要以男隊員陪打的方式來鍛造女排。
袁偉民當年助手、中國女排教練鄧若曾回憶,「陳忠和來的時候,是福建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運動員。是他的老教練,也是我的一個戰友推薦的。因為當時也需要男隊員陪練。他是其中之一,也是最年輕的一個。」
於是,22歲的陳忠和,脫下了福建隊的球衣,換上了印有「中國」二字的球衣,開始了他的陪打生涯。
中國女排第一任隊長曹慧英說,「等於從我們建隊他就在,隊員換,但是女排這個名字一直沒有變,他在這個集體裡摸爬滾打一直到他退休。」
曹慧英說,「忠和是一個特別可愛的小夥子,也是非常細膩的一個人。他跟我們在隊裡好幾年,從他來講,我們吃苦他也同樣吃苦。」
相比於在賽場上風光無限的運動員,陳忠和在場下安於配角身份,他模仿各國優秀球手的打法,不論進攻、扣球,還是攔網、防守,他都要了如指掌。
陳忠和經常晚上看錄像學習,白天就在隊員身上實驗。除了訓練,隊員們的情緒,生活,他也照顧的周全。
弟子王麗娜說,「他也非常認真,因為有時候他也要去模仿對手的,因為有些男教練基本就是模仿對方,比如歐美隊比較高大,力量也比較重,他主要是陪打,都會去訓練我們。」
袁偉民助手鄧若曾說,「他模仿能力很強,而且能吃苦,很吃苦,幫助教練解決了很多問題。身體訓練,技術訓練,他是在中國女排時間最長的一個。他學了很多東西,自己也有很多發明創造,最後在困難時期能夠挺身而出。」
伴隨中國女排起起伏伏22年之後,到了2001年,陳忠和的機會終於來了,低谷中的中國女排正在尋找一位能夠帶隊重新崛起的新任主教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