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這麼多天,我覺得武漢的所有的人還是很團結的。」當生活、購物等各個方面都穩定下來,心態發生變化,宅家生活就又進入了一種常態。「生活原本可以不用那麼複雜,不用那麼豪華,很多泡沫是可以被擠掉的。」
撰稿|阿 暉
曬太陽、在小區散步,這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內容,這兩個多月來,對被嚴格地隔離在家裡的900萬武漢市民來說,顯得多麼奢侈。
兩個多月裡,他們失去了陽光、失去了春天,還有磨山之梅、珞珈山之櫻,尤其在市內交通與物流受到嚴格管制的情況下,數百萬個武漢家庭做出了犧牲,面對著巨大困難,頑強地挺了過來。對於這些普通家庭來說,這是一段銘刻在心頭永難忘懷的經歷與記憶。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勢逐漸向好,武漢終於「重啟」,武漢的城市功能和市民生活正在有序恢復。這座英雄城市的「重啟」,給全國人民帶來的不僅是戰疫的信心,還是生活日子重入正軌的希望。
用自己的方式打發時間
早上8點,張遠(化名)在鬧鐘的叮鈴聲中從床上爬了起來。其實不用鬧鐘,他就已經醒了。從春節以來的兩個多月,張遠在這種宅家的「閒適」節奏中已經形成了新的生物鐘。
洗漱完畢後,張遠站在牆頭掛著的月份牌前,用紅色記號筆在當天的日期那一格裡,寫下了「73」這個數字,這一天是4月4日,清明假期的第一天,也是武漢封城後的第73天。這是張遠從1月23日那天開始,每天早上都會做的一件事。用他開玩笑的話說,這是提醒自己封城的「刑期」持續了多久。
張遠和父母住在一起,還是個單身漢。宅家的這些日子,有父母在,他並不需要做什麼家務,每天三頓也無需自己動手,白天的主要「功課」就是上網看看新聞,打打遊戲,感覺疲倦了就蒙頭再睡上一覺。「感覺有點浪費生命,但我什麼也做不了。」張遠說。
一個月前,張遠就職的建築公司發出通知,說是要復工,但是後來又說繼續居家辦公。作為公司辦公室行政,張遠居家辦公其實並沒有太多的工作要做,處理完一些簡單的事務後,每天依然有大片的空餘時間。「真的是很閒啊,感覺自己都快發黴長出毛了。」張遠感覺悶得慌,但是又不知道該做些什麼來打發無聊的時光。
自由職業者阿秋,平時大部分的時間也是呆在自己的出租屋裡,所以在別人眼裡無聊甚至有點可怕的宅家生活,對這位28歲的姑娘來說,反倒一切如常。睡醒後收拾房間、做飯,逗逗兩隻可愛的貓咪,看書看劇玩遊戲,這些事情和疫情來之前似乎並沒有什麼兩樣,唯一的不同是,「我的情緒有點糟糕,尤其是在封城的前一段日子。爸媽在電話和視頻裡也總是開導我,叫我不要擔心他們,自己在武漢好好呆著,不要出門。」阿秋說。阿秋的父母在湖南常德的老家,本來阿秋是買了1月23日當天的長途汽車票要回家過春節的,誰料想被突如其來的疫情阻斷了回家的路。
鍾小琴(化名)在武漢的某機關上班,丈夫是武漢一家醫院的醫生。丈夫在抗疫的一線,每天回家時都是一臉的疲憊與憔悴,讓鍾小琴很是心疼,但是她也明白,這是丈夫的職責所在,他是在用自己的努力挽救患者的生命。作為妻子,宅在家裡,對丈夫最好的關懷就是在他回家時能有一頓熱氣騰騰的可口飯菜。丈夫在為抗疫做貢獻,鍾小琴也不想無所事事,所以在封城不久,她就報名成為了一名社區志願者。
每天早上8點到下午1點,或者是下午1點到晚上6點,鍾小琴都會在家裡附近的兩個社區的出入口「上班」。「我幹得最多的事情就是把社區居民在網上團購的生鮮蔬菜等進行分揀,然後逐個通知各家派人到門口來取。」鍾小琴說,「工作量比較大,但是自己能為武漢抗疫貢獻一點微薄的力量,累一點無所謂,比成天宅在家裡看劇要有意義得多」。雖然所在機關復工後,鍾小琴結束了這段志願者生涯,但她對這段日子感觸良多:「每天上下班看到其他志願者還在小區門口工作,心裡感到無比親切。」
餘女士則用另一種獨特的方式,與全家一起度過了這段兩個多月的宅家生活。由於封城之後,很多親友都很關心餘女士一家的健康狀況和生活,餘女士就用兒子子嵐的名義,在快手視頻平臺上註冊了帳號,每天製作一段視頻上傳,向親友們報平安。從封城開始至今,每天的視頻從未中斷,內容多是兒子練琴、練書法的片段以及家人的日常。在視頻中,子嵐用音樂為武漢的人們加油,獲得了無數網友的共鳴與點讚,還因此成為了一個「小網紅」。餘女士也會在視頻裡秀一下自己做的美食,傳遞自己的樂觀情緒。
在餘女士看來,日常生活雖然因為封城有了很多改變,但是主線並沒有發生變化。「雖然學校還沒有複課,但是上初三的子嵐每天上下午都會上網課,老師也盯得挺緊。我唯一的擔心是怕子嵐看電腦和手機時間太長會傷眼睛。」餘女士說。
團購菜價越來越便宜
封城之後,網購和社區團購成為武漢市民在封城期間唯一的購買生活物資的方式。
「我們一家都儘量不出門。春節前我們集中採購過一次米麵糧油,加上冰箱有很多凍肉、臘魚臘肉,封城前也買了很多大蘿蔔、包菜等,在開頭兩星期裡倒是沒什麼擔心。」張遠說,「但是之後由於小區實行了嚴格封閉管理,肉類、蔬菜什麼的只能通過網購或者社區團購了。」
從2月10日之後,武漢的居民小區執行了嚴格的封閉管理政策,原本3天一次出門的採購變成了在家等待派送。張遠曾幫著父母在社區微信群裡進行過接龍團購菜品,根據他提供的微信截屏顯示,可供團購的肉類有五花肉、凍肉肋排,蔬菜有大白菜、西紅柿、土豆、胡蘿蔔,水果有蘋果、雪梨、橙子等。團購的通知上有一行說明:物業團購每5天一次,請您團購足夠的食物以備食用。
開始一段時間,基本的生活需求可以得到保證,但生活物資並不是非常充裕。為了能夠及時搶購到生鮮蔬果,餘女士加了大概有30個左右的微信群,這個沒買到就用那個,感覺很緊張。「因為一個大群不可能滿足每一個人個性的細微需求,就會分裂出很多的小群,有團購麵包的,有團購水果的等等,甚至還有小龍蝦群、燒烤群。」
「我們前期團購的時候也碰到過比如土豆都發芽了,綠葉菜不新鮮,價格偏高等問題,但大部分還是可以的。」餘女士說,「其實商家也要大半夜裡凌晨去那個批發市場去搶貨,肯定會比平時要貴一點,可以理解的。當然也會有不能夠接受的人,但是我在30多個群裡看到這樣的事情不超過十次。這麼多天,我覺得武漢所有的人還是很團結,很能夠忍耐體諒的。」
但是現在餘女士手機裡的團購群越來越少,因為在最初的十來天后,武漢市加大了生活物資的保障力度,盒馬與天貓等商家也成倍地增添了運力,買菜買水果不用再搶了。「我覺得從那個時候開始,可能大家就真的是很安心了。我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把手機的很多群慢慢地刪掉了,現在穩定的就三四個吧,可以穩定及時充足供應,品質也是有保證的。」餘女士說,「價格現在基本上正常了,甚至有些還比疫情前便宜了不少。比如蔊菜,往年剛剛出來的時候要六塊八塊一斤,今天我買到的才三塊多一斤。還有草莓,那種大個的往年都要二三十塊錢甚至四五十塊錢一斤,昨天我看他們團購的四十塊錢三斤。我看到群裡有個女孩說,覺得好像太便宜了,對不起農民,有點於心不忍,不知道是該買還是不該買,真的是很為難。我說你不買,農民賣不出去更虧。」
心理逐漸回歸平復
剛開始的那段日子,宅在家裡看似輕鬆,張遠的心情卻時刻處於緊張的狀態。
1月底的一個晚上,張遠家對面的小區出現了穿著防護服的人,「似乎帶走了一個」,這讓張遠的一家人都繃緊了神經。「後來,看著新聞裡每天不斷攀升的病例數字,心裡就越發緊張。」張遠說。
阿秋同樣也是在恐慌和焦慮中開始了自己的封城生活。她的出租房附近,就有一家發熱定點醫院,這讓她「覺得空氣中似乎飄滿了病毒」。「有好幾天,我都幾乎是失眠的。」阿秋說。晚上,看著燈火通明的城市,給人以一種熱鬧的錯覺。而到了白天,大門緊閉的店鋪和空無一人的街道讓阿秋意識到,各種不真實的事情,都在真實地發生著。
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廚房成了阿秋糟糕情緒的避難所。研究各種美食和烹飪的過程,讓阿秋不再去刻意關注疫情的消息。近一個多月來,阿秋愛上了做飯,做飯讓她在這段不那麼可愛的日子裡獲得了另一種自在。阿秋說:「其實在家裡面找一些自己可做的事情,這些對於我們這種恐慌和這種無聊的感覺是有幫助的。如果有一些興趣或者愛好,精神寄託就多了一個支撐點,這還是蠻重要的一個事情。到現在,我已經淡定很多了,恐慌情緒隨著時間的拉長慢慢被稀釋掉了。」
在經歷了恐慌、焦慮、失眠後,很多武漢的市民漸漸放鬆下來,開始享受這段被迫宅在家裡的日子。當生活、購物等各個方面都穩定下來,心態發生變化,宅家生活就又進入了一種常態。
「很多人前期的那種恐慌、不知所措、壓抑和痛苦,好像災難隨時會降臨的那種情緒,從2月底就已經慢慢地轉變過來了。在新聞和朋友圈裡,你會把各種消息進行互相驗證,發現疫情真的是在逐步好轉,方艙醫院也逐個休艙了,那個時候,感覺真的好了很多很多。」餘女士說,「甚至有朋友開玩笑地和我說,哎呀,我覺得這樣一直過一年,好像也沒什麼問題。」
現在的武漢,已經放開了無疫情小區的居民出入,復工復產也正在逐步進行,但是依然需要執行嚴格的測溫和出示健康碼的程序。對於很多武漢市民來說,出門並沒有回覆到疫情前的那種便利。「除了出門之外,其他應該還好。我到小區對面的超市買個麵包,來回就要測三次體溫,出示三次健康碼,實在麻煩,我能不出門還是不出門。」餘女士說。
解封不是簡單重啟
4月8日,離漢通道打開,意味著武漢的「封城」終於結束,這是武漢市民期盼已久的時刻。但是在記者採訪的這些武漢市民中,並沒有表現出一種興高採烈的情緒,反而更多的是一種對未來的思索。
「對於我們這些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來說,解封這種標誌性的措施,給我們的感觸反而並不是非常強烈。解封,我們當然很高興。但是我們是不是已經打敗病毒了,真的還不能這樣說,只是說我們艱苦堅守了這麼多天,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結果。武漢被封閉了,並不是一切就都停止了,變黑暗了,而武漢解封了,也並不是說一下子就光明了,什麼事情都結束了。大家實際上在心理預期上面還是有一定保留的。」餘女士對於武漢解封的認識,顯得客觀而理性。
雖然武漢解封了,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轉變,但在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意味著一切如舊。在餘女士看來,武漢重啟,呈現出來的畫面,實際上跟過去有很大不同。這不是電腦重啟,一切都可以抹去重來,對於人這種生命體和社會來說,這是不現實的。在武漢人的心理深層來說,很多東西已經發生了改變,這段日子,已經在武漢人的心中形成了深深的烙印。「昨天在小區裡,看到有個大概兩歲的小孩在草坪上玩的時候摔倒了,當他爬起來後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趕快把手舉起來了,奶聲奶氣地對他媽媽說:酒精,噴。這麼小的孩子就已經這樣,何況成人呢。」餘女士說。
如此生動的一個時代的事件,對於每個在武漢這座城市堅守過的市民來說,都會是一種寶貴的人生體驗。在這種體驗中,每個人都會對生活有新的認知。
「經過疫情,我覺得很多人都會明白,就是其實你的生活可以很簡單的,並不是不喝奶茶就會死,不看電影好像就會落伍。你會發現,疫情告訴你真實的生活本質,你真正重要的東西是什麼。生活原本可以不用那麼複雜,不用那麼豪華,很多泡沫是可以被擠掉的。」餘女士這樣總結。
※版權作品,未經新民周刊授權,嚴禁轉載,違者將被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