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兒的古詩打卡任務尚未結束,今天要打卡的是唐代詩人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熟讀三遍之後,女兒問我:「媽媽你不是說今天是4月2號嗎?詩裡怎麼說芳菲盡呀?你看爺爺的菜園裡油菜花、桃花、海棠花、櫻花、木瓜花不都開得正豔嗎?」女兒說的沒錯,此時樓下看門大爺的菜園裡正是一年裡花最多景最美的時候。我該怎麼辦回答她呢?此地的春天正是花紅柳綠,何談「芳菲盡」?
這首詩是寫桃花的,準確的說是寫大林寺裡的桃花。那麼大林寺又在哪裡呢?大林寺位於江西廬山,地處南方。南方春來早,北方猶知寒。「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四月裡的南方定是百花凋謝,綠意盎然一副初夏的模樣。而地處北方的我們想像不到它的真實情況。詩中說在四月裡百花已經凋零,大林寺裡的桃花才剛剛盛開。作者為春光逝去感到無比的憐惜悵恨,卻不知道春天竟然轉到了這裡。
陽春三月百花盛開,草長鶯飛,時至四月又該是怎樣的光景呢?詩人說「人間四月天芳菲盡」。這裡的人間四月明顯是誇張,不至於百花無一例外地凋零。顯然是詩人故意用的誇張,用人間四月花朵凋零來反襯山寺桃花開放的盛景。這山寺裡的桃花為什麼開得如此之晚呢?大林寺所處的山峰海拔在1470多米,相較山下的溫度肯定是低了許多的,故爾春天也來得晚些,桃花自然開得更晚了。
島主認為這首詩最有意思的是最後兩句: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這裡的長恨與《長恨歌》「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裡的「恨」如出一轍。不是痛恨,而是惋惜與遺憾。春天一去,無處找尋,詩人倍感惋惜,足見詩人惜春之情。卻在這大林寺中發現了它,可謂又驚又喜呀!不禁讓人聯想到陸遊的「山窮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又似《醉翁亭記》裡的「峰迴路轉,有亭翼然臨於泉上者,醉翁亭也。」看到山寺的桃花剛剛盛開,頓時心胸豁然開朗,喜形於色的興奮溢於言表!
真是「眾裡尋他千百度,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這大林寺的桃花,是僅存的春意。她已不在眾生的四月天裡,而是在這方外之地。詩人在此地,得到了更多心靈上的慰藉。此時的他被貶在江州任司馬,仕途上並不得志,內心充滿了苦悶悲涼。當他來到大林寺看到這裡初放的桃花,心中不免感到慰藉,感受到這裡遠離塵囂的美麗和寧靜,於是心嚮往之。
島主想來:白居易晚年隱居在河南的香山寺,自號香山居士,勢必與他想遠離宦海沉浮保全身家,入空門了卻凡塵大有關聯。這山寺的桃花不比俗世的繁花似錦,山中的暮鼓晨鐘也遠勝人世喧囂。
這正是:江州司馬覓春去,山寺桃花遙相知。繁花看盡皆不取,最終歸隱香山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