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證券時報·e公司
作為安利股份(300218)原始股東之一,香港敏豐貿易公司(下稱「香港敏豐」)披露計劃最高減持所持上市公司的全部股份。記者注意到,近年來香港敏豐持續少量減持,逐步退出上市公司主要股東角色。
11月19日晚間,安利股份披露了香港敏豐最新的減持計劃,擬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或者大宗交易或者協議轉讓方式,減持最多全部所持的8.83%股份:其中,自公告之日起15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通過集中競價交易方式減持的部分講不超過433.96萬股,且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不超過1%;自公告日起3個交易日後6個月內,減持不超過867.92萬股,對應減持方式任意連續90日內減持的總股數不超過2%;而通過協議轉讓方式減持的,將按照相關規定執行。
如果減持比例推算,協議轉讓方式或將成為主要模式。但是記者注意到,這種計劃表述模式在去年9月和今年4月香港敏豐的減持計劃公告中就有出現,另一位港資股東香港勁達企業也是如此表述,但從實施情況來看,並未發生清倉減持,而是小比例減持;同時新一輪減持計劃接替公布。
同日,安利股份公告的香港敏豐的減持計劃實施情況顯示:在2020年5月20日至2020年11月19日期間,香港敏豐累計減持公司251萬股,對應1.16%的持股比例。 按照期間減持均價計算,本輪香港敏豐將套現超過2700萬元;在去年9月份一輪減持計劃中,兩位港資股東減持比例均不到1%。
作為上市公司原始股東,香港敏豐和勁達企業曾豐別持股24%和22%,位居第二大和第三大股東;上市後合計持股比例也將超過大股東安徽安利投資。
雖然兩位港資股東均表示雙方不存在任何關聯關係,但是安利股份的大股東並未完全放心。2017年3月披露2016年年報內容時,安徽安利還提出了修改公司章程的議案,主要圍繞著「未經公司董事會同意的情況下通過收購或者一致行動等方式取得公司控制權」的「惡意收購」行為。
對此,來自香港敏豐和香港勁達三位董事代表投票棄權,懷疑章程修改是否影響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結構,要求詳細說明修訂的背景原因等因素,以及可能造成的影響。該事項一度引發交易所發函問詢,要求公司說明章程修改的公允性和合理性,包括董事長特別處置權等內容。但該議案未獲股東大會通過;另一方面,當年3月底, 上市公司披露了來自安徽證監局針對來自香港敏豐高管周思敏和霍紹汾兩位董事的立案調查,涉及香港敏豐減持可能存在違法違規操作問題;到2018年4月,上述兩位高管卸任, 而2017年和2018年香港敏豐的減持力度明顯加大。
近三年來,安利股份淨利潤波動比較大,2017年一度虧損1666萬元,隨後扭轉,2019年實現盈利7111萬元。今年上半年再度虧損,而第三季度實現扭虧,淨利潤實現3310萬元。
公司表示受到新冠疫情和經濟下行風險影響,企業經營面臨困境,而上市公司迎難而上,新工藝新技術發展良好,電子產品和體育裝備以及汽車內飾等新市場增長良好,公司已經成為蘋果,美國威富集團,長城汽車等品牌供應商,品牌客戶認證工作有序推進。不過,預計受到上半年業績拖累,2020年全年淨利潤將同比大幅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