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惠州市政府對於深惠城際、惠大鐵路鐵路軌道建設什麼的熱情遠沒有公路建設來的高。領導甚至提出「修路抓項目」,可見是非常了解惠州公路交通落後的頑疾。
從去年年底惠州提出豐字交通規劃,雄心勃勃的要實現:
軸線:3條
骨幹路:5橫5縱共10條
聯絡線:5條
這裡的條並不是實際上只有一條路的意思,而是一個概念,可能一條裡面包含了十幾條實際的路。
雖然公路建設成本沒有地鐵這種1公裡8億這麼恐怖,但是還是要不少錢的。舉個例子惠州市1號公路就是所謂豐字交通主框架的南北軸線,主線將規劃是雙向十二車道,北起於廣惠高速規劃湯泉互通,近期終於大亞灣石化大道(廣東濱海旅遊公路惠州段),總裡程約64.5公裡。其中先開工的惠東段13.43公裡就要54億元,也就是整條路差不多要260億!
惠州1年財政收入500億都不到,還要這麼多項目分錢,公路項目還有其他很多比如高鐵站的配套路。但惠州的領導們也並沒有說要短期內實現,百年工程也說不定。但這就給惠州的公路交通規劃又套了一個緊箍咒,50年內的公路規劃要受這個豐字規劃限制。但有好過沒有至少在頂層設計上重視公路建設提高惠州公路密度。
另外看這規劃路網密度市區(惠城、仲愷、惠陽、大亞灣)要遠大於縣區(惠東 博羅 龍門),那縣區又有多大的熱情去參與這個豐字建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