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看似不起眼的小宮廟
卻有著400多年的歷史
在海內外擁有1000多座分爐
每年「生日」
海峽兩岸同胞和東南亞僑胞
便會趕來進香
還有人睡在殿內守夜
這便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馬巷元威殿,它的「池王爺信仰」入選福建省非遺項目。■有400多年歷史的元威殿。
今天,小編就帶您走近這座
維繫兩岸同胞和
海內外僑胞共同情感的元威殿
認識這位
專為老百姓去瘟疫的「池王爺」吧~
從五甲尾沿馬巷老街步行300米左右,就能找到元威殿。
這是一座與周圍店鋪融為一體的老建築,如果不是其鮮明的明清傳統閩南風格,以及高懸的「元威殿」牌匾,很難看出這是一座有著400多年歷史的宮廟。
從外觀看,元威殿面積並不大,只有100多平方米,但是這裡的一石一木都頗有年代感。殿門口的石鼓和殿內的柱墩都已超過400年,一對龍虎屏也有一百多年歷史。廟堂正中央供奉的黑面神像,就是池王爺。
據民間傳說,池王爺姓池名然,又名德誠,字逢春,祖籍南京。明萬曆年間,池然中文舉人,第二年又中武進士,奉旨調任福建漳州府臺。途經今翔安地界小盈嶺時,他遇到兩名「使者」,交談後得知他們是奉玉皇大帝之命,前往漳州播散瘟疫、裁減人口。為拯救百姓,他騙來瘟藥吞服,走到馬巷時毒性發作、臉色變黑,在一棵大榕樹下升天。
玉皇大帝念他寬厚仁慈,愛民如子,赦封「代天巡狩總制總巡王」,晉爵王爺,派往馬巷為神。當地老百姓感恩池然,為其建廟供奉,這一信仰延續了400多年。
馬巷池王爺信仰文化歷史悠久、影響深遠,除了馬巷本土,泉州、石獅、晉江以及漳州等閩南地區都有信眾。在我國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有1000多座分爐,僅臺灣就有500多座以池王為主神的宮廟。
據史料記載,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後,很多閩南人移居時,把元威殿的池王爺也請去供奉。不過,他們把馬巷池王宮視為發祥地,尊為「正爐」「祖爐」或「總爐」,每年農曆六月十八,各地分壇善信循例紛紛組團到馬巷進香。
■信眾遍布海內外。
據不完全統計,自1998年臺南海埔池王府首團進謁後,20多年間臺灣信眾來朝拜的有數萬人。
家住馬巷老街五美社區的陳先生說,每到那一天,來自各地的信眾都會在馬巷老街內排成長龍,敲鑼打鼓非常壯觀,當地也會舉辦猜燈謎、火把巡境等民俗活動。2001年,馬巷元威殿被公布為廈門市第一批涉臺文物古蹟,池王爺習俗成為我市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3年,馬巷元威殿入選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成為海峽兩岸(廈門)交流基地。
2017年,元威殿「池王爺信仰」入選福建省非遺項目。
這座「不起眼」的小廟
你去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