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問題確實很奇怪,很明顯,在最後的緊急關頭,若非俄羅斯及時出手,亞美尼亞段然不會像現在這樣既能避免本土被攻擊,還能保住納卡地區。那麼,亞美尼亞人不是應該感謝俄羅斯嗎?為何還有很多人反對俄羅斯呢?
根據報導,近日,亞美尼亞國內發生了兵變,強硬派試圖奪權,不過在最後的關頭被挫敗了,如今亞美尼亞國內局勢已經趨於平靜。
早在納卡戰爭結束後,亞美尼亞籤署的割地條款就已經在國內引起了強硬派和民眾的不滿,當時大批的百姓紛紛走上街頭,抗議政府的賣國行為。
憤怒的群眾難以接受結果,以至於發生了毆打政府官員的事情,比如亞美尼亞的議長因為來不及逃跑,被人從車裡拖了出來,毆打至重傷。而總理帕希尼揚則跑到了俄羅斯的軍事基地裡躲藏了起來,最終躲過一劫。
不過,隨後軍隊方面和反對黨的強硬派開始成為焦點,他們也開始反對政府的軟弱。亞美尼亞的形勢非常危險,當時俄羅斯媒體就報導稱,亞美尼亞可能隨後爆發兵變。
俄媒的猜測結果最終得到印證,亞美尼亞果然發動了兵變。這次兵變的主導者是亞美尼亞國安局前局長瓦尼茨揚,他們試圖奪取政權,因此發動兵變。不過最終大批軍警及時趕到,平息了動亂。
現在的亞美尼亞局勢還是讓俄羅斯人擔心,因為如今的結果在很多亞美尼亞人看來,是因為俄羅斯導致的。對俄羅斯持批評和反對態度的人主要有兩個觀點:
一、他們認為俄羅斯如果早點出兵,亞美尼亞段然不會戰敗。
二、如今亞美尼亞接受停戰,籤署賣國條約,也是在俄羅斯的壓迫下進行的。
所以,如今在亞美尼亞社會中,反對俄羅斯的聲音也是非常多的。這種情緒的存在,也給了大批親美人士繼續反抗的底氣。
我們知道,蘇聯解體後,亞美尼亞是親俄的,而且在俄羅斯的支持下,亞美尼亞雖然國弱民疲,但是在外高加索地區的爭奪中還是穩居上風,在納卡戰爭中,屢次強力壓制亞塞拜然。
這種局面到了2018年被改變了,當年亞美尼亞發生了革命,最終親美政府上臺,而領導人正是如今的總理帕希尼揚。
親美後的亞美尼亞和俄羅斯逐漸疏遠,雖然兩國仍舊保持著密切關係,但是亞美尼亞一心要融入北約,成為美國的盟友,這讓俄羅斯非常惱火。
這次納卡戰爭中,俄羅斯遲遲不願出手,根本原因就是要給亞美尼亞一個教訓,不過,亞塞拜然屬於土耳其陣營,而土耳其與俄羅斯是世仇,所以,俄羅斯在最後的關鍵時刻出手也是很合理的。
在現實面前,帕希尼揚這個親美派如今也只能向俄羅斯低頭,轉頭開始接受俄羅斯了。但是像瓦尼茨揚這些強硬派,他們仍然是親美派,而且這些人不僅不願意接受停戰,而且還將亞美尼亞的戰敗歸結於俄羅斯。
正是由於亞美尼亞國內長期存在反俄親美的民間基礎,而且如今又被強硬派刻意引導,所以,才會在國內形成將戰爭失敗歸罪於俄羅斯的局勢。
如今俄羅斯想要重新回到亞美尼亞,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扶持親俄政府上臺,其後再扭轉對俄羅斯不利的輿論局面。讓亞美尼亞人真正看清這場戰爭的本來面目,問題自然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