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分析:美對伊朗發動網絡戰凸顯「賊喊捉賊」式網絡霸凌

2021-01-19 新華社

新華社華盛頓6月24日電新聞分析:美對伊朗發動網絡戰凸顯「賊喊捉賊」式網絡霸凌

新華社記者周舟

近日,美國軍方被曝對伊朗部分計算機系統發起網絡攻擊。這一事件再次凸顯一貫指責他國發動網絡攻擊和竊密的美國,在維護網絡安全問題上充斥著我行我素、賊喊捉賊式網絡霸凌思維。

《華盛頓郵報》援引知情人士的消息報導,20日晚間,在美國總統川普授意下,美國網絡司令部與美國中央司令部配合,使伊朗的火箭發射系統癱瘓,報復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在荷姆茲海峽附近擊落一架美制偵察無人機。據《紐約時報》報導,美國的行動還旨在至少暫時破壞伊朗情報部門使用的電腦和網絡,以及計劃進行更多網絡攻擊。

據報導,這一行動已籌備至少數周,兩艘油輪13日在阿曼灣發生爆炸後,美國五角大樓就建議實施攻擊。今年4月,美國宣布將伊朗伊斯蘭革命衛隊列為恐怖組織,伊朗隨後也宣布將美國中央司令部及其駐西亞軍隊認定為恐怖組織。

五角大樓發言人沒有否認網絡攻擊行為,只是在一份聲明中諱莫如深地說:「出於政策和行動安全考慮,我們不討論網絡空間行動、情報或計劃。」

輿論認為,一貫喜歡指責別國威脅己方網絡安全的美國,此刻不討論網絡空間行動的真實的「考慮」,恐怕並不是所謂「政策與行動的安全」,而是出於美國一貫的網絡霸凌思維:只要需要,網絡安全相關問題既可以是美國指責別國的藉口,也可以是美國攻擊別國的手段。

近年來,美國已多次發動被外界所知的網絡攻擊。就在本月,美國《紐約時報》報導說,美情報人員正加大力度向俄羅斯電力系統植入惡意程序代碼,以便刺探情報或對俄電力系統發動網絡攻擊。俄多名專家抨擊美方在網絡空間一貫「賊喊捉賊」、搞雙重標準。

去年9月,美國防部發布了網絡戰略報告。其中,在網絡空間上「先發制人」正是報告要點。川普執政第一年,美軍網絡司令部正式升級為美軍第十個聯合作戰司令部,地位與美國中央司令部等主要作戰司令部持平。輿論認為,這表明美國正緊鑼密鼓地為網絡戰加強準備。

今年5月,川普在接受採訪時公開承認,2018年中期選舉時允許相關部門對俄羅斯發動網絡攻擊,以阻止所謂的俄羅斯對美國中期選舉的幹涉。

事實上,美國發動網絡戰早有先例。據媒體披露,歐巴馬曾在第一個任期內密令對伊朗發起代號為「奧運會」的網絡攻擊行動。美方先在伊朗核設施的電腦系統中埋下名為「燈塔」的木馬程序,竊取設備的內部運作藍圖,隨後與以色列聯合編制一種蠕蟲病毒「震網」,利用間諜手段將病毒送入與網際網路物理隔離的伊朗核設施內網系統。

2017年4月,美國國家安全局還被曝利用微軟視窗伺服器軟體的漏洞,黑入SWIFT轉帳結算系統。網絡安全公司安天實驗室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2012年7月至2013年9月間,一個可能與美國國安局有關的黑客組織發起一項針對中東地區最大的SWIFT服務提供商EastNets的攻擊,成功竊取了比利時、約旦、埃及和阿聯的上千個僱員帳戶、主機信息、登錄憑證和管理員帳號,安天實驗室將這些行為主體稱為「超高能力網空威脅行為體」。

依據原美國國家安全局防務承包商僱員愛德華·斯諾登的爆料,早在2009年初,美國國家安全局就曾侵入中國華為公司系統竊取原始碼並讀取華為客戶名單和內部郵件,而美國卻屢屢聲稱華為設備「威脅美國網絡安全」,可謂賊喊捉賊、倒打一耙。

早在2011年,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就向聯合國大會提交了一份《信息安全國際行為準則》草案,並在2015年升級了這份草案,提出合法保護所有國家的信息空間和關鍵信息基礎設施不受威脅、幹預、攻擊和破壞。然而,頻頻指責他國網絡攻擊和竊密的美國卻對這些國際行為準則充耳不聞,繼續我行我素。(完)

相關焦點

  • 面對「網絡霸凌」,該怎麼辦
    「網絡霸凌」近年來已成為時常出現的社會現象。當一個負面事件發生時,當事人往往遭遇「人肉搜索」,有人在網絡上公布當事人的個人私密信息,編造負面新聞,醜化和攻擊當事人。接著,就引來網絡圍觀、起鬨、謾罵,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
  • 怎樣應對網絡霸凌
    在網絡世界中,一種憑藉網絡媒體,潛入校園內甚至蔓延至校園外的霸凌行為,更具傷害性和隱秘性。其傳播之廣、傷害之深,更令人難以想像。網絡霸凌與網絡成癮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它很難隨著技術進步而「消失」。
  • 遠離網際網路 不是治理網絡霸凌的辦法
    遭遇網絡霸凌跟使用社交網絡程度究竟存在何種關聯,每個人或許會有不同的具體生活經驗。可以明確的是,隨著網際網路原生代的成長,網絡霸凌已成為青少年霸凌問題的重要表現。青少年霸凌問題不僅在校園內外的地理空間內,更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值得教育者和家長的重視。  近年來,社會高度關注校園霸凌現象,逐步加深了對霸凌的認識,過去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得到糾正。
  • 「校園霸凌」和「網絡霸凌」何時休?
    圖片來源於網絡校園霸凌,一個隱藏於陽光校園裡的鬼魅!它讓善良的人種下仇恨的種子,讓施暴的人被吞噬靈魂!5月13日,江蘇又現「校園霸凌」案! 3名大學生深夜圍毆一同學,最終釀成2死1傷的人間悲劇!萊溫斯基呼籲公眾對網絡暴力說「不」,她希望自己的經歷和努力,能幫助一些人減輕痛苦。萊溫斯基這段充滿正能量的演講獲贊無數,很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轉發和分享。但這段演講並沒有幫到24歲的臺灣藝人楊又穎——2015年4月21日,楊又穎在家中自殺,遺書顯示她曾長期遭受「網絡霸凌」並因此出現睡眠障礙。
  • 透視網絡霸凌:碎片化閱讀與烏合之眾
    陳念遭受了校園霸凌,而小北是他的保護者。劇情之外,玖月晞表示,她也在遭受網絡霸凌,但她沒有小北。她在聲明長文中說,「公眾號、私信、網絡上的言語攻擊我都看到了。大家如果想表達觀點,也請理性。傷害和攻擊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有關玖月晞是否存在融梗行為,業內爭議頗多、尚無定論,但她的此次回應,卻是一次觀察網絡霸凌的樣本。
  • 遊永恆:面對「網絡霸凌」,該怎麼辦
    「網絡霸凌」近年來已成為時常出現的社會現象。當一個負面事件發生時,當事人往往遭遇「人肉搜索」,有人在網絡上公布當事人的個人私密信息,編造負面新聞,醜化和攻擊當事人。接著,就引來網絡圍觀、起鬨、謾罵,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
  • 13歲女生遭網絡霸凌,保護未成年人不分線上線下|新京報快評
    圖片來自網絡文 | 柳宇霆千夫所指的校園霸凌,居然轉戰到了網上。據澎湃新聞報導,2020年春節期間,廣東省深圳市公安局光明分局接到轄區一名初中生佳佳報警,稱自己在學校遭遇霸凌,同學不僅對自己進行辱罵,還在網絡上虛構事實進行誣陷。
  • 從「校園霸凌」到「網絡霸凌」,我們能做些什麼?
    擅長情緒表達的曾國祥導演,又一次用鏡頭的演繹,將大眾意識拉回到「校園霸凌」給少年帶來的傷害中,用電影的表現形式引發社會大眾對此類事件的關注和深思。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仿佛一夜之間成為一種信仰,成為被霸凌者的一種同理心。
  • 沉迷社交媒體更容易遭受網絡霸凌 | BMC Public Health
    根據英語牛津詞典的定義,網絡霸凌是指:「使用電子通訊方式欺凌他人,通常通過發送帶有恐嚇或威脅性質的信息來實施」。然而,網絡霸凌還包含許多其他情形。雖然網絡霸凌聽起來不像身體霸凌那樣具有威脅性,但卻可能會導致同樣嚴重的心理後果,如降低受害人自尊感、使其產生孤獨、抑鬱,甚至在某些情況下還會導致受害者自殺。
  • 以色列電視臺:伊朗大規模網絡攻擊了數十家以色列公司
    黎巴嫩AMN通訊社12月14日晚報導:以色列電視臺新聞頻道稱,包括一家大型物流和運輸公司在內的數十家以色列公司遭到了據稱由伊朗黑客組織發動的大規模網絡攻擊。據以色列電視臺第12新聞頻道報導,「伊朗黑客組織」襲擊了計算機系統並侵入資料庫,但沒有透露信息來源。
  • 美國秘密網絡戰已打2年,目標直指伊朗!川普開啟潘多拉盒子?
    7月15日美國雅虎新聞獨家報導稱,據一位前美國官員透露,在2018年川普總統籤署了一項秘密命令,允許美國中情局等情報機構展開更為自由的秘密網絡攻擊行動,而不用得到白宮的批准。但在川普執政期間,關於擴大中情局網絡攻擊的討論一直存在。最後主張加強網絡當局的人佔據了上風,這鼓勵中央情報局(CIA)開展更具侵略性的網絡行動,特別是針對伊朗的行動。川普對攻擊性網絡行動的興趣是「驚人的」,或許他認為這種形式更加省錢高效,並最終籤署命令讓中情局放開手腳去幹。
  • 聯合國調查顯示1/3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
    新華社聯合國9月4日電,聯合國兒基會與聯合國秘書長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特別代表4日聯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曾為躲避網絡霸凌和暴力而選擇逃學。
  • 伊朗艦艇被擊沉之際,網絡攻擊也不斷,二者是巧合還是另有關聯?
    (圖片:pmo.ir)拉斯塔德認為,襲擊是敵對的外國主權國家發動的。他雖然沒有明確指認誰是作案者,但指向已經非常明確了。伊朗通信與信息技術部長賈霍米曾稱,去年12月,伊朗曾經發生過在一周內受到三起網絡攻擊。不過伊朗也有了防備,啟用了被稱為「數字堡壘」的防火牆系統。這一系統在2019年成功阻止了3300萬次的網絡攻擊。
  • 打擊網絡霸凌,人工智慧技術有話說!
    根據bullyingstatistics.org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和青少年都曾遭受過網絡霸凌,超半數也的人曾參與過網絡霸凌。對於那些每天在學校或網上被欺負的青少年來說,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由於青少年急於尋求身份認同,他們通常很容易受到影響。每天持續遭受欺凌如同在中央情報局的酷刑室受到精神折磨,可能會導致焦慮、抑鬱甚至引發自殺行為。
  • 聯合國調查顯示三分之一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
    新華社聯合國9月4日電(記者徐曉蕾)聯合國兒基會與聯合國秘書長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特別代表4日聯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曾為躲避網絡霸凌和暴力而選擇逃學。聯合國秘書長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特別代表的官網上說,網絡霸凌涉及發布或發送意圖騷擾、威脅或攻擊他人的電子信息,包括圖片或視頻等。網絡霸凌的媒介一般為各種社交平臺,包括聊天室、博客和即時消息等。這項調查採訪了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年齡介於13至24歲之間的逾17萬名年輕人。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臉書、Instagram、Snapchat和推特是網絡霸凌最常發生的社交應用。
  • 技術並不中立 它可以把網絡霸凌關進籠子裡
    任冠青最近一段時間,從社會調查報告中對網絡暴力狀況不容樂觀的警告,到演藝明星、青少年因網絡暴力自殺的新聞,再到眼看著關注已久的博主因網絡攻訐而被迫停更,我開始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網絡暴力已成為兼具普遍性與危害性的現實問題。網際網路平臺對網絡暴力有不能推辭的責任。
  • 美媒:伊朗「自殺式無人機」現身葉門
    據美國《新聞周刊》網站1月13日報導,隨著紅海局勢升級,伊朗在葉門部署「自殺式無人機」。《新聞周刊》獲悉,在整個紅海地區緊張局勢升級之際,伊朗向其位於葉門的盟友派遣具有致命殺傷力的無人機。根據《新聞周刊》看到的照片且經一位關注伊朗在該地區活動的專家證實,伊朗的「目擊者-136」巡飛彈,又名「自殺式無人機」,已被部署到葉門北部的焦夫省。該地區由什葉派「真主追隨者」組織(即胡塞組織)控制。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專家告訴《新聞周刊》:「伊朗人已向他們在葉門的代理人送去了先進的無人機。他們預先部署這些無人機是為了對射程內的多種目標發動打擊。」
  • 日本官方調查:中小學「網絡霸凌」事件倍增 自殺事件頻發
    據日本《產經新聞》10月23日報導,日本文部科學省以全國中小學生等為對象實施的調查結果於22日公布。加害者通過手機等進行誹謗和中傷的「網絡霸凌」認定件數達1.7924萬件,創歷史新高,是2014年(7898件)的兩倍多。
  • 面對網絡霸凌,高情商不一定是好事
    網絡霸凌的影響取決於受害者處理自身和他人情緒的能力。 網絡欺凌並不是一種新現象,但隨著世界對網絡交流的依賴程度越來越高,它的威脅也越來越大 。該研究的第一作者 Yuhei Urano 來自東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系,他和該系的 Ryu Takizawa 副教授、Haruhiko Shimoyama 教授及團隊調查了保護網絡欺凌受害者不受負面影響的因素。
  • 賊喊捉賊!美國安全局長期監視丹麥情報,卻喊著美國受到網絡威脅
    但是美國利用其監控系統,對這些招標的企業,和丹麥國防承包商都進行了數據分析。讓人沒有想到的事情發生了,丹麥最終選擇了美國的F-35戰機,籤訂了價值31億美元的採購合同。同時,對於給F-35戰鬥機提供零件的丹麥製造商特瑪公司,美國安全局也同樣進行了非法的情報搜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