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應對網絡霸凌

2021-01-19 中國教育新聞網

在網絡世界中,一種憑藉網絡媒體,潛入校園內甚至蔓延至校園外的霸凌行為,更具傷害性和隱秘性。其傳播之廣、傷害之深,更令人難以想像。網絡霸凌與網絡成癮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它很難隨著技術進步而「消失」。

18歲澳大利亞「網紅」女孩聲稱放棄萬千粉絲追捧退出虛擬世界;儒家文化圈青少年網絡霸凌現象有何特徵……在最近出版的《網絡效應與青少年教育》一書中,臺灣政治大學教授周祝瑛對這些問題做出了響應。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網絡霸凌現象越來越嚴重,已經影響到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與成長。近日,我們就如何應對網絡霸凌採訪了周祝瑛教授。

網絡霸凌背後隱藏著哪些成長的「秘密」

記者:請您談談什麼叫網絡霸凌?

周祝瑛:網絡霸凌主要指使用網絡散布謠言,留下辱罵或嘲笑的字眼,造成被霸凌者身心受挫等傷害,嚴重者甚至會導至自殺,可見問題相當嚴重。

記者:為什麼會出現網絡霸凌?網絡霸凌折射了哪些問題?

周祝瑛:這好像在真實社會中常常發生大欺小、強凌弱的情況一樣,尤其在網絡世界人們隱身於匿名的保護傘下,許多人的膽子變大了,加上言論不必負責,便認為可以為所欲為,不受約束。於是只要機會來到,找到合適的對象,就可以在網絡上進行無限制的攻擊與霸凌,把平常在現實生活中不敢說與不敢做的事,甚至是壓抑的情緒,通通釋放出來。結果造成對於受霸凌者的傷害,往往不可收拾。

至於校園霸凌,經常是發生在相同或不同學校學生與學生間,個體或集體持續以言語、文字、圖畫、符號、肢體動作或其他方式,直接或間接貶抑、排擠、欺負、騷擾或戲弄他人,使他人處於具有敵意或不友善的校園學習環境,或難以抗拒,產生精神上、生理上或財產上的損害,或影響正常學習活動。

挪威心理學教授歐文斯依照霸凌手段與方式的不同,將霸凌分為關係霸凌、言語霸凌、肢體霸凌、性霸凌、反擊型霸凌和網絡霸凌等六大類。其中的網絡霸凌,近年來備受社會關注。隨著信息科技的迅速發展,傳統的校園霸凌已經突破了過去我們在校園裡能直接看到的肢體或語言上的霸凌。在網絡世界中,一種憑藉網絡媒體、潛入校園內甚至蔓延至校園外的霸凌行為,更具傷害性和隱秘性。其傳播之廣、傷害之深,更令人難以想像。

記者:網絡霸凌有哪些情況?分別應該如何解決?

周祝瑛:有些人將霸凌程度分為以下幾個等級。

輕度無心的網絡霸凌:做出一些會對別人造成傷害的玩笑舉動,但自己可能毫無覺察。

中度網絡霸凌:經常做出危險、傷人的錯誤言行,且到達應該受管教和約束的程度。

重度網絡霸凌:重複且多次在網絡上做出各種傷害人的舉動,造成對方隱私曝光,身心受挫與名譽受損,已有犯罪之虞,達到提告標準。

例如,兩年前澳大利亞一個18歲女孩,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自白視頻《我並不是你認識的那個我》,聲稱自己將退出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視頻中她素顏出鏡,和往常那個花枝招展、妝容精緻的模特差別很大。她懊悔自己從16歲那年開始,每周花費50多個小時流連於網絡,忙著發布照片、和網友互動等。那些經過不斷設計和潤色後的照片,引來無數粉絲留言稱讚。然而這樣光鮮的生活卻讓她覺得萬分壓抑,認定不是真正的自己。這個女孩有過網絡成癮問題。

記者:從實施網絡霸凌的一方來看,他從這種霸凌行為中會獲得哪些快感?

周祝瑛:以生物界的貓捉老鼠為例,貓有時抓到獵物後不會一下子將其弄死,而是慢慢地加以玩弄與凌遲,掠奪者在此過程中產生一種從旁觀察他人痛苦掙扎歷程的樂趣,甚至生發出一種自己可以掌控別人生死的快感與成就感,進而可以自我肯定,建立自己很厲害的信心。可是從人類的角度來看,這是一種變態心理,把自己的快樂加諸他人的痛苦之上,將個人在現實生活中得不到成就感的憤怒與挫敗情緒,甚至自卑、懦弱與挫折壓力,通過網絡霸凌他人,來換取個人的自信心與滿足感,甚至在網絡中建立自己的地盤,呼風喚雨,不可一世,卻造成他人身心的巨大傷害與名譽受損。這其實是很不道德的事,嚴重的甚至違反了法律,也應該遭到法律的約束與制裁。

網絡霸凌有什麼樣的文化特徵

記者:網絡霸凌和網絡成癮之間有什麼必然聯繫嗎?

周祝瑛:臺灣高雄醫學大學柯志鴻醫師認為,網絡成癮和我們大腦分泌的多巴胺(dopamine)有關。

網路遊戲世界,充分滿足了網絡成癮者正向情緒的需要。當遊戲者受到精彩的遊戲動畫、情節或聲光效果刺激時,大腦會快速分泌出多巴胺,使人的專注力、記憶力得到提升。因此成癮當事人在回憶網路遊戲時,只會記得獲得的快樂情緒。而作為神經傳導物質的多巴胺能直接強化人類的情境感官功能,將玩遊戲的正向情緒經驗相互連結,有助於緩解真實社會帶來的負向情緒。一旦遊戲者將遊戲視為失意時獲得快樂的唯一途徑,便不知不覺陷入網絡成癮。

針對網絡成癮症狀,柯志鴻提出了臺灣網絡成癮三方面的診斷準則。第一階段,整天想著網絡上的活動,竭盡所能來獲得上網的機會,不管自己有無控制力,只要上網才罷休。第二個階段,已經影響自己的正常角色與日常生活,包括與家人相處、人際關係都發生改變,甚至出現違反法律或校規的行為。第三階段,自己發現已經無法控制上網時間,不管家人或朋友的反對,自己就是要上網玩遊戲。

雖然研究上尚未發現網絡成癮與網絡霸凌有直接關聯性,但可以推測的是,如果青少年長時間在網絡上瀏覽,很在意網絡社群的意見與信息,那就可能遇到對自己的發言「看不順眼的人」,只要言語不合,很可能提高了被當作霸凌對象的風險。

記者:網絡霸凌與地域文化有關嗎?

周祝瑛:過去的校園霸凌事件,經常發生在日本中小學校園中,而後華人社會也逐漸發生類似校園霸凌事件。到了網絡科技盛行之後,網絡霸凌問題似乎更加普遍與嚴重,我常常在想,這是否與東亞文化有關?儒家社會強調人際關係,尤其對其所屬社會群體有強烈認同感與行為成就動機,且認為群體的目標和需求應放在個人之上。尤其強調實用導向的教育功能,強調積極求學的態度,雖然個人資質不同,但通過努力充實自我,即可克服先天之不足。像這種比較強調群體主義、重視高成就動機與高學習成就及成績有關的社會,容易造成整體社會的群體壓力,自我比較壓抑,不敢在公開場合表達意見。在現實生活備受壓抑下,到了網絡世界便可以不受約束、甚至肆無忌憚地縱橫其中,言論甚至因匿名而擁有免責權。

信息技術的發展會對網絡霸凌產生怎樣的影響

記者:如何消除中國校園中的「手機控」?

周祝瑛:我曾在馬來西亞參觀一所華人中學,發現這所六年制的獨立中學,竟然全校禁止學生攜帶手機進入校園。如果學生真的有需要使用手機,可以向學校借用,當然有所限制。其實這是馬來西亞數一數二的優秀獨立中學,學生的學習環境優質而多元,在外界看來卻是一所違反手機網絡大潮的學校。說真的,筆者十分佩服這所學校的明智決定。

記者:在這方面,臺灣有什麼做法?

周祝瑛:有鑑於近年網絡霸凌事件增加,臺灣相關單位呼籲,父母應守護少兒上網安全,教孩子「五不一要」,包括不要沉迷網絡影響作息、不要暴露個人資料、不要傳送太過裸露的視訊及照片、不要單獨赴約、不要喝別人事先準備好的飲料,與網友要在公開場合見面。

網絡發達後,許多國家智能型手機已變成青少年的「生活必需品」,隨時隨地可見青少年手滑手機、玩在線遊戲甚至進行網絡交友等。尤其在寒暑假中,缺少教師與家長的輔導,往往是造成網絡成癮的關鍵時刻。家長如果發現孩子在瀏覽一些具有「腥、煽、色」網站,或涉及暴力犯罪等網絡內容,甚至遭受網絡霸凌,在臺灣可到有關護機構檢舉申訴。

筆者經常在世界各地參加學術活動時發現,由於東亞地區的網絡普及率高,連帶出現低頭族到處充斥的普遍現象。尤其是有升學考試壓力的華人地區,特別明顯。曾有澳大利亞及新加坡的眼科研究專家預測,「到2050年,世界將有半數人口(近50億)會是近視眼。」而導致這種現象的罪魁禍首,要屬當前橫掃全球的各樣電子屏幕。其中,東亞和東南亞地區近視人口比例世界最高,且年齡逐漸降低,值得家長注意。

記者:網絡、人工智慧越來越發達,它對於網絡成癮、網絡霸凌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

周祝瑛:網絡霸凌與網絡成癮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而產生的,它應該很難隨著技術進步而「消失」。根據統計,日本目前有50多萬12歲到18歲之間的青少年上網成癮。許多醫院開始成立「戒網科」,幫助父母協助解決青少年網癮問題。日本文部科學省也計劃成立網絡勒戒營,聘請專業人士協助上網成癮的青少年。韓國18歲以下的學生中,則高達30%網絡成癮。尤其每天在大眾捷運系統上,更有愈來愈多的年輕父母,因本身經常瀏覽網絡世界或者本身就是網絡成癮者,除了自己是低頭族外,也會塞給幼小孩童電動玩具與手機等,以安撫小孩,卻不知不覺讓小孩形成網癮問題。

筆者曾經接到某個爸爸的來信,描述自己是個標準的「手機控」,早上睡醒就會先摸手機查看信息與把玩;上班路上遇到塞車、紅燈,也會忍不住刷刷手機;在公司所有的空閒時間,也都奉獻給手機。下班回家後就躺著玩手機直到睡覺。因為手機不離身,吸引了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導致後來很少和太太與小孩互動。一直到太太受不了,帶著孩子離家出走,才發現自己的網絡成癮已經嚴重地影響夫妻生活與親子關係了。這才下定決心不再做「手機控」。

(周祝瑛系臺灣政治大學教育系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博士)

《中國教育報》2017年11月14日第8版 

相關焦點

  • 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
    近年來校園霸凌這個詞不斷出現在我們的耳邊,甚至因為校園霸凌導致的悲劇也屢有報導,讓人也十分惋惜。那麼,當孩子遭遇校園霸凌怎麼辦?如何正確應對校園霸凌呢?前幾天,看到一篇新聞報導,報導裡一名15歲的孩子被6名教職生打死,並被掩埋在當地的一處農田裡,當人們發現時,這名15歲的孩子已經死亡。
  • 面對「網絡霸凌」,該怎麼辦
    「網絡霸凌」近年來已成為時常出現的社會現象。當一個負面事件發生時,當事人往往遭遇「人肉搜索」,有人在網絡上公布當事人的個人私密信息,編造負面新聞,醜化和攻擊當事人。接著,就引來網絡圍觀、起鬨、謾罵,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
  • 遊永恆:面對「網絡霸凌」,該怎麼辦
    「網絡霸凌」近年來已成為時常出現的社會現象。當一個負面事件發生時,當事人往往遭遇「人肉搜索」,有人在網絡上公布當事人的個人私密信息,編造負面新聞,醜化和攻擊當事人。接著,就引來網絡圍觀、起鬨、謾罵,給當事人帶來極大的心理傷害。
  • 「校園霸凌」和「網絡霸凌」何時休?
    圖片來源於網絡校園霸凌,一個隱藏於陽光校園裡的鬼魅!它讓善良的人種下仇恨的種子,讓施暴的人被吞噬靈魂!5月13日,江蘇又現「校園霸凌」案! 3名大學生深夜圍毆一同學,最終釀成2死1傷的人間悲劇!萊溫斯基呼籲公眾對網絡暴力說「不」,她希望自己的經歷和努力,能幫助一些人減輕痛苦。萊溫斯基這段充滿正能量的演講獲贊無數,很多人都在社交媒體上轉發和分享。但這段演講並沒有幫到24歲的臺灣藝人楊又穎——2015年4月21日,楊又穎在家中自殺,遺書顯示她曾長期遭受「網絡霸凌」並因此出現睡眠障礙。
  • 聯合國調查顯示1/3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
    新華社聯合國9月4日電,聯合國兒基會與聯合國秘書長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特別代表4日聯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曾為躲避網絡霸凌和暴力而選擇逃學。
  • 校園霸凌事件層出不窮,荷蘭各界攜手應對,共建和諧校園
    然而,校園霸凌現象不僅出現在學生的實際校園生活裡,包含侮辱、恐嚇、造謠在內的網絡霸凌現象也日益嚴峻。隨著社交媒體的廣泛傳播和使用,荷蘭的年輕人遭受的網絡霸凌日益增多。荷蘭中央統計局的數據顯示,在2016年,荷蘭有40萬名15歲及以上的人士受到網絡霸凌,其中近一半的案例都發生在同校學生之間。
  • 聯合國調查顯示三分之一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
    新華社聯合國9月4日電(記者徐曉蕾)聯合國兒基會與聯合國秘書長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特別代表4日聯合發布的一項調查顯示,約三分之一的年輕人曾遭遇網絡霸凌,五分之一的年輕人曾為躲避網絡霸凌和暴力而選擇逃學。聯合國秘書長暴力侵害兒童問題特別代表的官網上說,網絡霸凌涉及發布或發送意圖騷擾、威脅或攻擊他人的電子信息,包括圖片或視頻等。網絡霸凌的媒介一般為各種社交平臺,包括聊天室、博客和即時消息等。這項調查採訪了分布在全球30個國家、年齡介於13至24歲之間的逾17萬名年輕人。近四分之三的受訪者認為,臉書、Instagram、Snapchat和推特是網絡霸凌最常發生的社交應用。
  • 沉迷社交媒體更容易遭受網絡霸凌 | BMC Public Health
    原文作者:Eva Szunyogova最近在BMC Public Health上發表的一篇文章探討了七個歐洲國家的網絡霸凌現象,作者發現網絡霸凌可能與14-17歲的學齡少年頻繁使用社交網站有關。這項研究的具體內容如下。
  • 當你的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如何教孩子應對?
    當你的孩子遭遇校園霸凌,如何教孩子應對?中國的家庭教育是與眾不同的,我們擁有五千年的文化與歷史,文化底蘊如此豐厚所以出現了很多著名歷史典故例如孟母三遷、孔融讓梨、百裡負米等,這些歷史典故的發生與他們所受到的家庭教育息息相關,那麼校園暴力與家庭教育有什麼關係呢?文豪泰戈爾曾說過:「當人是獸時,他比獸還壞」,為什麼要引用這句話?
  • 流言霸凌、武力霸凌、網絡霸凌……有些人永遠比你想像的惡毒
    顯然不是畢竟網上負面口碑來勢兇猛網友口碑、百度影評、李銀河推薦恐怕拯救這部電影的是首次搬上熒幕的「校園霸凌」題材什麼是「校園霸凌」「霸凌」的意思是恃強凌弱,由少數人帶領距的部落對個別人圍攻、羞辱、孤立,誹謗對對方的身心進行持久性的傷害它離我們很遠又很近大家可以看一組數據
  • 英媒:中國人靠網絡解決校園霸凌 比打官司有效
    這是最近暴露的又一起學校霸凌事件。學校霸凌讓中國許多父母覺得他們別無選擇,只能自己解決這個問題。英國廣播公司網站12月21日刊登題為《面對學校霸凌中國父母訴諸微信和其他手段》的報導稱,一般指個人和群體恃強凌弱,長期持續對受害人造成心理恐懼,肢體和言語攻擊,令受害人感到痛苦、羞恥、尷尬、恐懼和憂鬱。
  • 技術並不中立 它可以把網絡霸凌關進籠子裡
    它們是網絡霸凌的策源地,能夠觸達施暴者和受害者兩個群體。網際網路平臺不僅應當出面,而且有能力消除網絡暴力問題。不得不承認,平臺面臨一系列困境。比如,人力、物力緊張,網絡暴力與表達權利間界限模糊,可能傷害用戶活躍度,等等。此外,正如現實生活中的暴力一樣,網絡暴力也不可能完全消失。然而,只要我們都期待一個不再有網絡霸凌的空間,就應當積極去探索建設這種空間的可能性。
  • 從「校園霸凌」到「網絡霸凌」,我們能做些什麼?
    社交網絡上看似一馬平川、處處連通,仿佛可以到達任何地方,照亮所有角落。但實則暗礁叢生,充滿險灘沼澤。不同圈層文化之間刀槍劍戈,相互攻伐。同一圈層文化之間同樣紛爭不斷。熱搜裡永遠充滿著價值觀的對撞和爭吵,所有活躍粉絲多的博主在某個層面仿佛都有遭受人身攻擊和網絡暴力的可能。
  • 遠離網際網路 不是治理網絡霸凌的辦法
    遭遇網絡霸凌跟使用社交網絡程度究竟存在何種關聯,每個人或許會有不同的具體生活經驗。可以明確的是,隨著網際網路原生代的成長,網絡霸凌已成為青少年霸凌問題的重要表現。青少年霸凌問題不僅在校園內外的地理空間內,更在虛擬的網絡空間中,值得教育者和家長的重視。  近年來,社會高度關注校園霸凌現象,逐步加深了對霸凌的認識,過去一些錯誤的教育觀念得到糾正。
  • 透視網絡霸凌:碎片化閱讀與烏合之眾
    陳念遭受了校園霸凌,而小北是他的保護者。劇情之外,玖月晞表示,她也在遭受網絡霸凌,但她沒有小北。她在聲明長文中說,「公眾號、私信、網絡上的言語攻擊我都看到了。大家如果想表達觀點,也請理性。傷害和攻擊並不能解決任何問題。」有關玖月晞是否存在融梗行為,業內爭議頗多、尚無定論,但她的此次回應,卻是一次觀察網絡霸凌的樣本。
  • 如何應對地獄般的校園霸凌?中西方家庭應對方式,誰更值得
    從某種意義上來講,它更像是一個劇版的《少年的你》,他徹底的將校園霸凌的真實面目揭開,一步步貼近霸凌的本質,從生活中的小事開始,被霸凌的人就像是陷入淤泥一般,一直在苦苦掙扎,卻越陷越深。
  • 打擊網絡霸凌,人工智慧技術有話說!
    根據bullyingstatistics.org調查顯示,超過一半的成年人和青少年都曾遭受過網絡霸凌,超半數也的人曾參與過網絡霸凌。對於那些每天在學校或網上被欺負的青少年來說,造成的影響可能是毀滅性的。由於青少年急於尋求身份認同,他們通常很容易受到影響。每天持續遭受欺凌如同在中央情報局的酷刑室受到精神折磨,可能會導致焦慮、抑鬱甚至引發自殺行為。
  • 學生如何應對校園霸凌?
    校園霸凌一直是世界性難題,是不少國家中小學教育中的頑疾。由校園霸凌引發的未成年人惡性「犯罪」事件在世界上也並不罕見。在我國,每年都有聲音呼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但考慮到當今刑法上的刑事責任年齡是經過大量科學調研和論證才最終確定下來的,任何修改都會牽一髮而動全身,所以不能輕易改變。
  • 有我別怕:一名清華學生的社會性死亡,拒絕網絡霸凌,不做鍵盤俠
    這難道不就是徹頭徹尾的「校園和網絡霸凌」嗎?如果沒有視頻幫忙澄清,那這場網絡暴力的後果更是無法想像。校園和網絡霸凌給人帶來的心理傷害,可能會伴隨其一生。網絡霸凌是傳統霸凌的延伸,猶如一把無形的利刃,不少成人和青少年兒童都深受其害。
  • 關於校園霸凌
    你遭遇過校園霸凌嗎?被同學知道了鐵定會因為害怕被施暴者盯上而選擇視而不見吧,沒準還會一起嘲笑你,孤立你……滿腦子的問題與設想的後果讓你杵在抉擇的路口上停滯不前,最後你默默擦掉了身上的腳印,遮住了傷口,在路邊小轎車的車鏡上確認臉上的拳印消了,整理好儀容,提前想好如何應對父母對傷口的詢問,佯裝若無其事的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