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不能回家過年的武漢人的記錄| 武漢人不是病毒,只是倒黴版的你

2021-01-16 好好虛度時光

01.

焦慮了好多天,雖然不做記者很久了,但還是覺得這一刻應該寫點什麼。


我是湖北人,一個家在武漢,家鄉在恩施的湖北人。


原本我的過年計劃是這樣:從北京回武漢跟家人團聚,然後從武漢去上海見朋友,然後再從上海回北京。因為疫情,我改了所有行程。說服家人戴口罩,改籤機票、退票。最後,勸服全家人在湖北恩施過年。


大年29,在焦慮中醒來,武漢封城。


收到了很多朋友的微信關懷。其中上海的一位朋友發微信給我:「早上看到武漢的消息,很難過。恩施還好嗎,莫名的擔心和難過,望一切好。」


和無數人一樣,我也陷入了恐慌。隨之而來的是散落在網際網路上的各種真真假假的信息。還夾雜了各種各樣關於逃離武漢的謾罵和憤怒。


在災難面前,公眾的情緒,人性的複雜,都在被無限放大。我跟朋友說,其實我也可以理解這種警惕的心情。如果我看到從武漢過來的人,我可能也會緊張。


然而,當我知道有人把武漢返鄉人員的信息直接放上網絡。很多從武漢返鄉的工作者、大學生都收到了當地社區的電話或者填寫了一些與個人信息有關的調查表。然而他們的身份證號碼、家庭住址、電話號碼等相關的個人隱私卻堂而皇之地在朋友圈、微信群當中傳播,簡直是目瞪口呆。惡意傳播病毒是一種違法行為,惡意傳播他人隱私也是一種違法行為。


這是中國第一次在巨大的疫情災難中,面對如此複雜和多元的輿論環境。每個人每天都在面對無比紛亂龐雜的信息,很多的謠言,很多的觀點。有人焦慮恐慌,有人苦中作樂,每個人都被捲入這場巨大的風暴之中,捲入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春節。


這是我刷到的很喜歡的一段話:


「原子化的社會裡,公眾缺乏自我組織的經驗,也不了解封閉體質的運作邏輯。唯一的公共空間,社交媒體,本質是碎片化的情緒媒體。捐款捐物是同情、憤怒、無力等情緒感召下的僅有的行動空間。」


前幾天我是真的非常喪,也很惶恐。此刻,我所在城市,也封城了。機場也關閉了,暫時我也回不了北京。但是在繁瑣的信息中,也看到了網際網路和科技進步帶給我們的一些好的改變。我勸我爸不要一直刷疫情的新聞,要適當脫離出來,做一些別的事情。就算不想脫離,也可以看看相關的紀錄片和電影,有一些更加深度的思考。多一些思考,少一些過激言論和群體情緒。


昨天我在B站上看完了紀錄片《非典十年祭》。看完之後,我反而沒有那麼緊張焦慮了。因為恐懼是源於不了解。推薦大家都去看看,看完或許你就沒那麼恐懼了。當然警惕和防護是一定要有的。

▲《非典十年祭》片末的一段話,來自加繆的《鼠疫》:「人類能在這場鼠疫和生活的賭博中,贏得的全部東西,就是知識和記憶。」

我們毫無例外,都只是這樣的普通人——在災難面前,束手無策  

人類的悲喜很難相通,在千裡之外隔著屏幕,永遠感受不到他人切實的痛苦。


我們看到倩倩的故事,看到《媽媽在武漢隔離病房去世》,潸然淚下,卻依然無法如當事人那般感同身受。


我們都只是想要保護家人卻又忍不住崩潰,脆弱到假裝硬撐,還要接受殘忍現實的普通人。


「我們的傲慢,總讓自己覺得我們這一代更聰明,更善良,能做得更好,但實際上並沒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這一代人的失望。」


三年半前,我曾採訪諾貝爾文學獎獲獎者S.A.阿列克謝耶維奇,這是她在採訪中說過的一段話。


以前覺得這段話充滿智慧,而此刻,無比貼切。


這位白俄羅斯女作家曾出版多部關於車諾比事件的書籍。


1986年4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車諾比核電站發生爆炸,成為世界上最嚴重的人為災難之一。


昨天,看完了HBO去年出的新劇《車諾比》。


災難過去,我們討論獲得了哪些警示,我們希望引以為戒,我們創造無數的文學作品、影視作品,希望可以從此避免災難。


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看著循環往復的風景,人間上演著一再重演的悲劇。


「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並不是它會被錯當成真相。


真正的危險是,如果我們聽了太多的謊言,會再無法分辨出真相,到時我們要怎麼辦?只能拋棄追尋真相的希望,而滿足於編造的故事。在這些故事裡,我們不關心英雄是誰,只想知道,該責怪誰。


在這則故事裡,安納託利·迪亞特洛夫被怪罪,他是最佳選擇,他是個自大討厭的人,他是那晚的負責人,是他下了令,而且他沒有朋友。」

開篇就是一段「謊言的代價」。


我討厭悲劇,卻熱衷於悲劇的力量,因為它深刻,引人深思,振聾發聵。


我們似乎從來沒有如此高強度、高密度將自己暴露在集體性的恐懼和悲傷之中,當然有人離災害近一些,有人遠一些。


我們從未像此刻這般,感受到作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緊密,以及脆弱與渺小。


無論是加繆在《鼠疫》中的描述,還是在切爾諾比利事件中喪生的普通人,都沒有變成最後慘痛的歷史,而我們本身就在經歷一段歷史。


▲人類的情感,大約是這個世界上最不可測的變量。《車諾比》劇照。

美國學校寫給家長關於冠狀病毒的信,信中的最後提到這樣一段話:


「每個人都有可能生病,所以請不要孤立中國人,也不要孤立和中國有聯繫的人。不要歧視病人,因為這樣只會讓病人因自己的病而感到羞恥,這種行為會讓他們隱瞞自己的病情,而拒絕去保護其他人。我們要對抗的是病毒,而不是中國人。情況越危急,我們越要冷靜,人性,團結。」

「新冠病毒肆虐,中國人吃蝙蝠的視頻在推特上瘋傳……作為中國人,你慌了。你特別想把自己撇清,特別想告訴那些可能會誤解你的人:『我是中國人,可我從來不吃野生動物啊!』 


當一些人對你避之不及的時候,你突然看到有人在推特上發了一段話:『是冠狀病毒在殺害中國人,不是中國的病毒在威脅西方。病毒無國界。請注意用詞。』頭一次,你覺得,政治正確真好啊。


只有當你自己變成弱者的時候,你才意識到:政治正確多麼重要。」

今天你歧視同性戀、歧視有色種族、歧視女人,歧視你認為一切不合理的,明天你就是不合理的一個。


誰會想到,有一天,就因為他是武漢人,可能流落街頭,萬人躲避。


同樣的,武漢人不是病毒,只是倒黴版的你。


大三的寒假,我在《長江商報》實習。為了快速提升職業技能,主動申請了機動部。那個冬天,我在充斥著自殺和火災的民生新聞裡度過。我一邊寫稿,一邊質疑自己的新聞理想。


記得我離開辦公室的那一天,我對帶我的媒體老師說,以後我可能不會做這一類的記者。我覺得自己太敏感,太容易共情。但是我還是很喜歡做媒體,我可能會去雜誌吧。


老師問,哪一類的呢?我說,可能是生活方式吧。


很多年後,我想做的,都一一做了。不過,媒體早也不是那個媒體。


最近頻密地將自己暴露在恐慌現實之中,又想起了這一段實習往事。


我做了一個逃兵,我沒有足夠的勇氣去對抗如此頻繁的災害,沒有辦法置身其中,依舊泰然處之。


看到一段對「恐慌」的分析很有趣:


「恐慌是個很有意思的詞,恐而理性會讓人有危機意識,慌而失智會讓群體失序。」


很多朋友關心我,讓我多刷刷朋友圈,讓他們知道我還好。(我朋友圈刷的也是夠多了。)


也有朋友問我,口罩夠不夠?


老闆說我回北京,如果我被隔離起來,會給我送飯。


還有朋友跟我分享他們的焦慮和擔憂。我會告訴他們:這是替代性創傷。


我們能做的非常少,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救助。比如前幾天我幫忙對接了本地醫護人員的餓了麼點餐。雖然醫院最後自己解決了,也沒幫上忙。


可以少刷一點疫情新聞,即使刷朋友圈,也可以集中刷,然後放下手機,去看電影、看書、看劇、去陪伴家人。


難得回家一趟,要珍惜與家人待在一起的時光。

我每天被我媽瘋狂投餵各種食物。每個有陽光的午後,會和我爸去山裡遛狗。


仔細想想,這是工作以後,第一次與父母同在一個屋簷下,待這麼長時間。


這是一段難熬的時光。對每個人來說都一樣。而且疫情過去以後的日子,也不見得會輕鬆。


我依然選擇做一個悲觀主義者,做最壞的打算,全力以赴度過每一天。


《車諾比》的片末,有這樣一段獨白:


當科學家就應該要天真,我們一心尋找真相。


壓根沒想到,沒幾個人希望我們有所獲。


但真相一直都在,無論我們是否看到,或選擇是否看到。


真相不在乎,我們的需求和欲望,真相不在乎政府、意識形態、宗教信仰。它會一直安靜守候。


最後,這就是車諾比的禮物。


我曾經害怕真相的代價。而我現在只會問:謊言的代價是什麼?


豆瓣的高贊評論:任何一次與核相關的事故,所帶來的後果都會作用於全人類;而任何一個捨棄個人利益對這些事故進行救援的人,都是全人類的英雄。 


但願我們付出生命代價所歷經的悲劇,能換來全人類的理性反思,而不是再一次的犧牲與悲壯。

本文作者:Joyce,湖北人,上海、北京工作,媒體工作者、影視工作者。

本文原載於作者的個人公眾號:老少女的雙城日記

本文配圖均來源於網絡,版權屬於原作者。


虛度美學課堂

從活出「日常幸福力」角度出發

整理自己的人生清單



掃描二維碼或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相關焦點

  • 武漢病了,但武漢人在發光
    但批評不等於不愛,批評不能夠抹殺,有問題的武漢依舊是一座英雄之城,在「禁足」中的武漢人依舊在閃閃發光。他們是武漢之光,中國之光,人類之光。為什麼要別看武漢人的朋友圈了?所有地方的朋友圈都信息紛雜,你如果只看到他們負情緒的那些東西,那是因為你本身即是負的。
  • 來德陽過年的武漢人,你還好嗎?
    來德陽過年的武漢人,你還好嗎?我們知道疫情仍舊嚴峻,疫情防控需要大家的行動,但是我們也希望大家時時刻刻記住——隔離病毒,我們不隔離愛! 張君華是一個武漢人,也是一個中江女婿,1月15號坐動車陪妻子回到德陽過年,本以為會像往常一樣,在德陽好好領略一番四川美味,陪陪家人過個開心年。
  • 在人間| 解封日,看一個武漢人記錄的故鄉76天
    封城76天後,武漢的大門終於打開。據預估,解封首日會有5.5萬人乘火車離開武漢。這段時間,武漢人王啟明一直在記錄自己生活的日常,期間經歷了武漢封城、小區封閉、姑媽確診、自我隔離、全民哀悼、武漢解封,至今,整整76天。)
  • 不回武漢過年的人丨紅網編輯張俊:疫情阻隔回家路 卻有跨越三座城...
    一場波及全國甚至影響全世界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卻在春節前夕,猝不及防地打亂了許多在湘工作的武漢人回家的步伐,為了家人和朋友的健康安全,他們選擇了今年不回家過年。紅網特別推出「不回武漢過年的人」系列報導,聚焦這群在湘工作的遊子,如何在湖南度過一個特殊而溫暖的中國年。紅網編輯張俊,是一名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為了家人和朋友的安全考慮,今年他選擇不回武漢過年。
  • 武漢肺炎證實人傳人後,你一定要知道的幾件事!
    文 ▏木舒還有幾天就過年了。原本歡歡喜喜回家過大年,卻因為武漢肺炎而有些讓人慌張。其實一開始,大家都沒覺得有那麼嚴重。1月17日的時候,武漢新增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病例只有17例。鍾南山院士去到武漢後,去到了當地的海鮮市場。後來發現,海鮮市場並不是只賣海鮮,還有大量的野味(野生動物)。他們判定,病毒最開始從野生動物身上傳人的可能性極大。但他們現在還不能確定病毒到底來源於什麼動物。
  • 返程不易,武漢人的漫漫回家路
    受訪者提供湛江隔離14天,異鄉人遇到暖心酒店 一些在疫情爆發前外出旅遊的武漢人,武漢「封城」後被困在省外。「武漢來的」標籤讓他們時常身處尷尬境地,輾轉回家路上也體會到了人情冷暖。 武漢人劉瓊與丈夫和孩子1月20日乘高鐵到廣州,借朋友的車開到湛江遊玩,隨後將去海南過年。
  • 「武漢日記」拍攝者蜘蛛猴麵包:用鏡頭記錄疫情中「不服周」的武漢人
    你的視頻給了我勇氣和溫暖」「哥們兒,你替大家逛武漢,給我個帳號,我給你轉汽油錢」……成千上萬的網友轉發、評論他的視頻版「武漢日記」。他的微博粉絲,從3000增長到500多萬。蜘蛛猴麵包:有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因為私家車限行兒女不能來接,老爺爺便用輪椅推著剛出院的老奶奶,計劃用三個小時步行幾十公裡回家。老爺爺頭髮花白,但推著老伴和綁在輪椅上的大包小包,健步如飛地走在空蕩蕩的馬路上,實踐走路回家的「宏願」。
  • 你不知道回不來的武漢人都經歷了什麼
    但保安和一些穿制服的街道人員還有志願者都不敢靠近我們,我讓親戚打電話來,請他們接一下說明下情況,但沒人敢接我手裡的電話,好像我全身都是病毒一樣。要我們等著說要來測我們體溫,我說好的,然後就大冷天一直站在外面等,最後也沒人來測我們,直接把我們趕走了。當時我心裡除了氣憤,難過,只有一個念頭:一定不能感冒!不能生病!不然更是百口莫辯。
  • 武漢伢不回家過年了,媽媽快遞滿滿六箱年貨給她
    21日,準備第二天從北京回武漢和家人團聚的武漢伢陳晴還是把火車票退了。她說,「現在是非常時期,還是減少人員流動比較好,對自己和家人都負責。」孩子過年回不了武漢,但親情卻能跨越山海。陳晴的媽媽把早早準備好的年貨,打包裝箱順豐快遞到北京。
  • 《武漢日記2020》:用鏡頭記錄武漢的愛與暖
    日記中還記錄了疫情初期,一個由二三十臺私家車組成的志願者車隊,在工廠門前等待運送企業捐贈給醫院的食品、飲料、防護物資。當被問到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時,一位在武漢生活了7年的法國志願者說:「我之所以這麼做,是因為我生活在這裡。」一位武漢本地的志願者則說:「因為我們是武漢人,這是我們的城市。」
  • 黎巴嫩楊航:疫情之後,我是武漢人!
    2020年1月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他選擇留在武漢。4月8日,武漢「解封」後,他用文字記錄封城期間的所見所聞所感,出版了阿拉伯語版《堅定——一個外國人的武漢日記》。該書一經發行,便暢銷於阿拉伯國家。2020年11月,該書的中文版正式在中國發行。日前,楊航接受了我們的專訪。在訪談中,他細緻全面地講述了武漢封城期間以及本書創作背後的故事。
  • 武漢985女研究生退票不回家,寧找時間之後回,也不現在瞎折騰!
    忙考博被困武漢。陳梓潼,是武漢一所985院校的研究生,雖然在武漢上學,但她並不是武漢本地人,老家在外省。因為在學期末結束要在學校忙論文,並且備戰考博。與學校校友在學校周圍合租了一個房子,本打算在春節前回家,和家人吃個團圓飯。措不及防遭遇疫情越來越嚴重,回不了家,只能和家人通過手機等通訊設備,進行網上通話。
  • 和武漢人共飲一江水的新武漢人:想回武漢回不去
    她的貓、男友、創業項目和幾乎全部日常生活都在武漢。她開了家小小的幼託機構,2019年下半年剛開始「不虧錢」。她租的房子在積玉橋一個老社區,住的都是「爹爹婆婆」,大家很親近。房租不能緩繳,老師的工資不能拖欠。最近一次支完錢,她帳上還剩567元。內蒙古的家裡養著200隻羊,寫網文點擊量不錯,有人勸她幹點別的,她不答應。
  • 實錄 | 疑似感染,一個離異女人被困武漢14天的心路歷程
    在武漢讀的大學,之後留在這裡工作,然後結婚生子,直至離異,獨自生活。這裡記錄著我的青春歲月,我的悲歡離合,這裡就像我的第二故鄉,有我的家,我的朋友,還有我最愛的兒子。 我從沒想過,武漢有一天會被病毒圍困,淪為危城。 時間回到1月20日(臘月二十六)。
  • 為武漢加油!原創歌曲《武漢,武漢》溫情上線
    你成了舉世關注的焦點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扣動無數人的心弦你付出了最大努力關閉了車站輪船你把危險留在懷中不讓更多疫情蔓延武漢,武漢今夜我為你無眠武漢,武漢我要送你最有力的祝願武漢,武漢世界與你共克時艱你付出了最大努力犧牲了自身安全你把經驗留給世界為消滅病毒贏得時間武漢,武漢今夜我為你無眠武漢,武漢
  • 那些在武漢的體育人: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和我有關
    以下,這些「純屬非虛構」的故事,就是屬於武漢體育人們的人生故事。1、現在,我只想回家小吳,體育學院大三在讀 武術套路專業其實我一開始並沒有想在武漢過年的,不過,現在也回不去了。雖然我從小是在武漢這邊長大的,但是我爸媽他們其實都在天津上班,我本來的計劃是想回武漢找我第一個喜歡的人,我們是小學同學,我想回來追他,然後再回天津跟我爸媽他們一起過年。所以,1月12號左右我就回了武漢,我很幸運,回來第一天就心想事成,成功追到了他,大概19號的時候我們還一起出來玩了。
  • 作家方方:武漢人愛武漢,愛得不由分說
    在當天的一條微博裡,長於武漢守在武漢的著名作家方方這樣寫道:「初十。又一個陽光明亮的日子。昨天以為會繼續下雨,但今天卻突然晴好。求醫的人,或許會因這陽光,多一點溫暖。」她向一位在一線奮戰的醫生朋友了解情況,對方抽空告知:一、武漢的醫療用品處於「緊平衡」狀態,形勢嚴峻,不能掉以輕心。二、基層政府、社區及村莊隔離措施得力,但仍望各界多多關心,援助基層醫院。
  • 武漢疫情,基督徒請這樣做
    武漢疫情,大家有了高度警覺,大概都是從得知武漢決定要封城的時候,我們才意識到這次的病毒很麻煩,傳播很快,而且可怕在有很長的潛伏期。但是從武漢封城前,武漢已經有很多人回家過年了,或者學子們放寒假回家團聚了,很多人亦不知道自己攜帶病毒,考驗人們自覺性的時刻到了。
  • 那些寫給武漢的歌,歌詞聽哭無數人
    《守護》一顆顆仁心懷著對生命的敬畏,一個個凡人寫下請戰書令人敬佩,這世間並沒有神 救你的只有善良的人,,總有一天大自然會銷毀人的輕狂,你我都那麼渺小 活得盲目 走得倉促,何時才能懂得尊重 學會和平相處,命運共同體之下我們生死相依,無論遭受怎樣的不可抗力 都絕不能放棄,
  • 孩子抱怨:25天沒出門,恨武漢人;媽媽:別怪武漢,病毒才是惡魔
    關家裡+1天,一個笑臉關家裡+7天,一個哭泣表情關家裡+25天,一個憤怒的表情,還有三個字:恨武漢人,旁邊畫著張牙舞爪可怕的惡魔媽媽說,她意識到,太長時間的閉門不出,已經讓孩子內心的情感有了壓抑,於是趕緊跟女兒溝通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