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經常說的茴香,國內一般稱之為洋茴香,學名是Pimpinella anisum(Aniseed),曾經也翻譯成蒔蘿。這種植物主要生長於地中海地區,其味道、風味等接近於國內的八角。
八角,學名是Illicium verum(Star Anise),大陸稱之為大茴香、大料。中國古代藥方古籍裡經常出現茴香酒、小茴香酒,但現代似乎已經沒有廠家生產茴香酒了吧?本文討論是洋酒中的茴香酒,為了方便起見,後續的茴香均指洋茴香(Anieed)。在國外,據說早在公元前1500年的埃及就在葡萄酒中浸泡茴香用於治療腸胃痛,而蒸餾酒技術發明後,1755年Marie Brizard(一個著名的利口酒品牌)女士,在法國波爾多製造了第一瓶甜味的「茴香酒」。
但是茴香酒這個名稱存在時間卻很短,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是沒有茴香酒這個名詞的,那時候法國人飲用的是苦艾酒(Absinthe)(改天我們再好好聊一聊苦艾酒)。1915年苦艾酒被禁之後,法國的第一家苦艾酒廠Pernod Fils將品牌更名為Pernod,把苦艾酒中主要的三種原料Fennel(小茴香),Anise(茴香)和wormwood(Artemisia absinthium 苦蒿)。去除wormwood之後於1920年推出茴香酒Anisette(簡稱為Anis)。這也造成了當年的中文媒體經常把茴香酒和苦艾酒搞混。
1932年,來自馬賽的年輕的Paul Ricard 推出了添加光果甘草(學名Glycyrrhiza glabra和國內說的甘草略有區別)的茴香開胃酒,稱為馬賽茴香酒(pastis de Marseille),後來就簡稱為Pastis。Anis的代表是Pernod品牌,Pastis的代表是Ricard品牌,這2種都是法國茴香酒(兩個品牌2種酒都生產的),1975年這兩個品牌合併,組成了Pernod Ricard集團,就是今天大名鼎鼎的保樂力加集團。茴香酒由於味道很衝,飲用時多往杯中透明的酒中倒入水或冰塊,1秒之內便混濁起來,變成乳白色的懸濁酒,主要是因為酒中含有大量的茴香精油的「烯」物質,可溶於酒精但不溶於水,遇水就變成白色晶體。
Anis是英語,法語裡是Anise。前面說過茴香酒的主要原料是類似於八角的洋茴香,現在有說法考慮到成本問題,已經有很多茴香酒使用八角替代洋茴香了。
茴香酒義大利語是Anice。其實整個地中海地區都流行喝茴香酒,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配方,也有不同的名稱叫法,比如義大利本土茴香酒叫Sambuca,希臘茴香酒叫Ouzo等等,以後我們再一一介紹。
最後回復一下版友的問題,茴香酒和苦味酒都屬於利口酒,有類似的地方,但苦味酒裡一般含有龍膽草等草藥以便帶有苦味,而茴香酒主要使用香料為原材料。在歐洲人的認知裡,茴香酒和苦味酒也是截然不同的兩種酒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