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最為舒適的環境,一般是指20~26℃的溫度、40%~60%的溼度。在夏天可以適當開空調,調節室溫,冬季則需要地暖和空調來輔助。
編輯:邱寫寫
剛出生的小嬰兒,周身粉嫩,皮膚還沒有發育完全,對外界的環境非常敏感,此時的小傢伙,迫切地需要來自爸爸媽媽的守護。
新生兒如何做好身體護理?新生兒臍部是否需要清洗?你想知道的七個護理常識,一次性整理好,保護寶寶的周全,寶媽們進來學習。
黃疸護理
黃疸一般發生於寶寶出生後的2~3天,在7天左右達到高潮,直至10~14天緩慢消退。
絕大多數的黃疸都是生理性的,寶媽們不需要太過擔心,勤哺乳、適當給寶寶曬太陽,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多給寶寶餵奶,可以促進寶寶腸胃代謝吸收,儘快把體內多餘的膽紅素代謝出去,是比較靠譜的方法,寶媽們可不要因為黃疸而斷母乳哦。
▼ 需要注意:
如果黃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並且覆蓋的面積過大,則可能需要儘快就醫。當寶寶出現黃疸後,千萬不要採用餵糖水等「偏方」,尋求醫生的幫助才是最科學的。
溼疹護理
顧名思義,溼疹的寶寶所處環境的溼度有一定的關係。部分溼疹可能和遺傳、過敏有關,而較多的溼疹,可能是環境過於乾燥導致的。
秋冬時期天乾物燥,而寶寶的皮膚角質層僅有成人的1/3厚,體溫的調節能力也遠不及成人,很容易因為乾冷的天氣,而觸發溼疹。
出現溼疹,寶媽們要注意做好清潔和保溼,建議每周洗澡1~2次(水溫32~40℃),每天給寶寶塗抹溫和的護膚霜、護膚乳液至少2次,護住皮膚的水分。
臍部護理
新生兒的小肚臍,是和媽媽身體連接的最後通道,當護士阿姨剪斷臍帶後,寶寶的臍部會留下一小段。
殘餘的部分臍帶,一般會在1周后自行脫落,形成一個小肚臍的樣子。在此之前,臍部的護理非常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是自然乾燥法,也就是讓臍帶在寶寶出生24小時後,保持通風、乾燥,靜靜等待其自行脫落。
這個方法的宗旨是不用水清洗臍部,在給寶寶穿著紙尿褲的時候,將臍部向下摺疊,把小肚臍完整地暴露出來。
臀部護理
新生兒和小月齡嬰兒,經常會出現「紅屁股」,也就是尿布疹。尿布疹並不是尿不溼的「鍋」哦,而是懶蛋爸媽們的「鍋」,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更換紙尿褲。
建議每次大便後立刻更換紙尿褲,小便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最好是便後立刻更換,並且用水或溼紙巾來清潔寶寶臀部,最後塗上護臀膏或凡士林。
如果寶寶夏季2~3小時沒有排便,可能臀部也已經被汗液浸溼,最好是更換紙尿褲,並且適當通風一會兒。
安全護理
美國早在1994年,就開始推行安全睡眠運動,建議6月齡以下的嬰兒採取仰睡的睡姿。
側睡或趴睡,很容易因為被褥捂住口鼻而觸發蒙被窒息,對不會翻身、不會求救的寶寶而言,是非常危險的。
另外,在寶寶的嬰兒床上,也不建議放置枕頭、毛絨玩具柔軟等物品,更不建議給娃蓋被子,建議使用睡袋或睡衣,可以固定,保證露出寶寶的口鼻。
睡眠護理
除了上面提到的睡姿安全問題,寶寶睡覺這件事還有很多的小細節,睡眠問題沒處理好,寶寶很容易變「睡渣」,擾得一家人都睡不好覺。
① 小月齡寶寶在空曠的環境下,很容易在睡眠中出現「驚跳反射」,把自己給驚醒,建議寶媽們用包裹性好的襁褓或睡袋,來給寶寶建設一個舒適的「仿宮內環境」。
② 夜間的睡眠環境建議安靜且昏暗,最好不要留有夜燈,以免影響寶寶睡眠質量,進而幹預了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
③ 有的寶寶偏愛白噪音,在白天小睡的時候,寶媽可以嘗試用吸塵器、吹風機的聲音哄睡,注意聲源遠離寶寶,避免傷害寶寶鼓膜。
哺乳護理
在寶寶出生後的30~60分鐘,是開奶的黃金時間,「初乳賽黃金」可不是一句空話,初乳中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含有一些免疫物質,可以創建寶寶最初的腸道菌群。
新生兒的哺乳節奏,大約在每天8~12次,也就是平均每2~3小時一次。寶寶的胃比較小,食量也很小,寶媽們不要擔心娃吃得太少,勤哺餵、按需哺餵就可以啦。
小島今日話題:新生兒的護理問題,寶媽們還有哪些好的建議?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