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7個常見護理問題,做好了才能護娃周全,你知道幾個?

2020-12-14 孕育島

嬰兒最為舒適的環境,一般是指20~26℃的溫度、40%~60%的溼度。在夏天可以適當開空調,調節室溫,冬季則需要地暖和空調來輔助。

編輯:邱寫寫

剛出生的小嬰兒,周身粉嫩,皮膚還沒有發育完全,對外界的環境非常敏感,此時的小傢伙,迫切地需要來自爸爸媽媽的守護。

新生兒如何做好身體護理?新生兒臍部是否需要清洗?你想知道的七個護理常識,一次性整理好,保護寶寶的周全,寶媽們進來學習。

黃疸護理

黃疸一般發生於寶寶出生後的2~3天,在7天左右達到高潮,直至10~14天緩慢消退。

絕大多數的黃疸都是生理性的,寶媽們不需要太過擔心,勤哺乳、適當給寶寶曬太陽,可以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

多給寶寶餵奶,可以促進寶寶腸胃代謝吸收,儘快把體內多餘的膽紅素代謝出去,是比較靠譜的方法,寶媽們可不要因為黃疸而斷母乳哦。

▼ 需要注意:

如果黃疸在出生後24小時內就出現,並且覆蓋的面積過大,則可能需要儘快就醫當寶寶出現黃疸後,千萬不要採用餵糖水等「偏方」,尋求醫生的幫助才是最科學的。

溼疹護理

顧名思義,溼疹的寶寶所處環境的溼度有一定的關係。部分溼疹可能和遺傳、過敏有關,而較多的溼疹,可能是環境過於乾燥導致的。

秋冬時期天乾物燥,而寶寶的皮膚角質層僅有成人的1/3厚體溫的調節能力也遠不及成人,很容易因為乾冷的天氣,而觸發溼疹。

出現溼疹,寶媽們要注意做好清潔和保溼,建議每周洗澡1~2次(水溫32~40℃),每天給寶寶塗抹溫和的護膚霜、護膚乳液至少2次,護住皮膚的水分。

臍部護理

新生兒的小肚臍,是和媽媽身體連接的最後通道,當護士阿姨剪斷臍帶後,寶寶的臍部會留下一小段。

殘餘的部分臍帶,一般會在1周后自行脫落,形成一個小肚臍的樣子。在此之前,臍部的護理非常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建議是自然乾燥法,也就是讓臍帶在寶寶出生24小時後,保持通風、乾燥,靜靜等待其自行脫落。

這個方法的宗旨是不用水清洗臍部,在給寶寶穿著紙尿褲的時候,將臍部向下摺疊,把小肚臍完整地暴露出來。

臀部護理

新生兒和小月齡嬰兒,經常會出現「紅屁股」,也就是尿布疹。尿布疹並不是尿不溼的「鍋」哦,而是懶蛋爸媽們的「鍋」,主要原因是沒有及時更換紙尿褲。

建議每次大便後立刻更換紙尿褲,小便可以根據情況選擇,最好是便後立刻更換,並且用水或溼紙巾來清潔寶寶臀部,最後塗上護臀膏或凡士林。

如果寶寶夏季2~3小時沒有排便,可能臀部也已經被汗液浸溼,最好是更換紙尿褲,並且適當通風一會兒。

安全護理

美國早在1994年,就開始推行安全睡眠運動,建議6月齡以下的嬰兒採取仰睡的睡姿。

側睡或趴睡,很容易因為被褥捂住口鼻而觸發蒙被窒息,對不會翻身、不會求救的寶寶而言,是非常危險的。

另外,在寶寶的嬰兒床上,也不建議放置枕頭、毛絨玩具柔軟等物品,更不建議給娃蓋被子,建議使用睡袋或睡衣,可以固定,保證露出寶寶的口鼻。

睡眠護理

除了上面提到的睡姿安全問題,寶寶睡覺這件事還有很多的小細節,睡眠問題沒處理好,寶寶很容易變「睡渣」,擾得一家人都睡不好覺。

小月齡寶寶在空曠的環境下,很容易在睡眠中出現「驚跳反射」,把自己給驚醒,建議寶媽們用包裹性好的襁褓或睡袋,來給寶寶建設一個舒適的「仿宮內環境」

夜間的睡眠環境建議安靜且昏暗,最好不要留有夜燈,以免影響寶寶睡眠質量,進而幹預了生長激素的正常分泌。

有的寶寶偏愛白噪音,在白天小睡的時候,寶媽可以嘗試用吸塵器、吹風機的聲音哄睡,注意聲源遠離寶寶,避免傷害寶寶鼓膜。

哺乳護理

在寶寶出生後的30~60分鐘,是開奶的黃金時間,「初乳賽黃金」可不是一句空話,初乳中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含有一些免疫物質,可以創建寶寶最初的腸道菌群。

新生兒的哺乳節奏,大約在每天8~12次,也就是平均每2~3小時一次。寶寶的胃比較小,食量也很小,寶媽們不要擔心娃吃得太少,勤哺餵、按需哺餵就可以啦。

小島今日話題:新生兒的護理問題,寶媽們還有哪些好的建議?

孕育島,一個專業的孕產、育兒團隊,多平臺優質創作者,關注我,孕期營養健康、孩子成長教育,給您專業指導。

相關焦點

  • 8個新生兒的常見問題 你懂多少_新生兒護理_育兒_太平洋親子網
    對於沒有育兒經驗的新手爸媽來說,護理新生兒的過程就像一次長久的修行,這期間充滿了未知和挑戰。寶寶突然哭了、突然拉肚子了、出現黃疸了、吐奶了……這一系列的現象,都會讓爸媽們變的很緊張甚至手足無措。  比如下面這8個新生兒的常見問題,你知道多少呢?
  • 新手爸媽新生兒如何護理?這幾個常見的問題,還是有必要了解一下
    然而,在面對柔軟、嬌嫩的新生兒時,作為新手寶媽的你卻存有很多疑問,就連抱一抱小嬰兒都是小心翼翼的,生怕自己有什麼行為會傷害到孩子。在新生兒護理方面,新手爸媽也存在諸多疑問,不知該如何下手。新生兒沒有語言和自我行動能力,他們任何需求的表達,都是通過哭泣來完成的。
  • 新生兒常見的4種問題,早知道早預防,媽媽護理得當,寶寶少遭罪
    很多人把新生兒出現的問題視為「胎毒」,小寶寶初來乍到,怎麼會有毒呢?掌握新生兒的護理技巧,寶寶其實健康可愛著呢。媽媽護理得當,寶寶少遭罪同事佳琪年後一直在休產假,終於在上個月成功生下一個7斤重的小棉襖。
  • 維愛成長|新生兒媽媽常見問題解答-日常護理篇
    7、寶寶需要做口腔護理嗎?嬰兒口腔護理是日常護理的重要之一,由於沒有長牙的寶寶,口腔黏膜脆弱,一般不需要特別清洗,只是每次給寶寶餵養後,再餵些溫水將口腔內殘留物衝乾淨即可。對於已經長乳牙的寶寶,可以每周用乾淨的紗巾或棉籤輕輕擦拭乳牙。
  • 新生兒自帶10個「秘密屬性」,新手爸媽若是不知,會耽誤嬰兒護理
    在這些成長路途中,讓開心果媽媽覺得最為陌生的,就是新生兒的照顧了。小小的模樣,明明是個小人兒,但是和我們大人卻有著很大的不同。因此,這時候的新生兒護理,最容易出現問題。
  • 新生兒手腳冰涼正常嗎?4個新生兒護理要素,月嫂都不一定知道
    一般情況下,還是出現手腳冰冷的情況其實並不代表孩子身體出現了問題。但是很多新手的爸媽卻不這樣認為,很多新手寶爸寶媽會選擇給孩子增添更多的衣物,採用「物理捂熱」的方式給孩子升溫,但是一定程度上,則會讓新生兒感到特別的不便,直至以哭鬧的方式來反抗父母。
  • 新生兒有黃疸曬太陽就能解決?關於黃疸的護理方式,當媽的要知道
    但從出生開始,家長就要做好心理準備,因為小寶寶可能會面臨小小的困難:黃疸。新生兒黃疸是很常見的,很多家長聽說曬太陽可以去黃,所以就將孩子放置在太陽下面直接照射,但這種去黃疸的方式真的有效嗎?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了解黃疸的基礎知識。1.什麼是黃疸?黃疸的症狀是什麼樣子的?
  • 一線護理常見問題:看看這位護士長的支招
    「我們是四個小時輪班制,雖然是工作四個小時,但是加上穿脫防護服的時間,以及交接班的時間,差不多7個小時左右。穿上防護服後,很多動作都會受限制,一個班下來,確實比較辛苦。但看到那麼多患者需要救治,也就顧不得了,只想著全力搶救患者的生命。」
  • 新生兒皮膚乾燥、脫皮:6個護理小招輕鬆應對
    新生兒出生後,細心的媽媽會發現,在寶寶手指、腳趾以及手腕、腳踝等地方會有一些小皮屑脫落,而這種情況通常在寶寶出生後1周左右最明顯。有些寶媽遇到寶寶脫皮的問題會顯得很慌張,擔心是不是寶寶缺什麼營養了,或者是感染上皮膚病了,其實這是非常正常的現象,新生兒脫皮一般屬於正常的生理現象,一般隨著日齡的增長,這種情況會慢慢減輕。
  • 9種最常見的寶寶皮膚疹子護理方法之熱疹的誘因及護理
    新生爸媽護理經驗不足加上新生兒皮膚嬌嫩容易受到外界環境影響,嬰幼兒不可避免的會發生各種皮膚疹子問題。總結下來一共有9種最常見的皮膚疹子:乳痂、口水疹、痤瘡、粟粒疹、痱子、尿布疹、蕁麻疹、溼疹以及幼兒急疹。
  • 新生兒護理有哪些細節?照顧0~3月齡寶寶,記住「兩要兩不要」
    只有當我們搞清楚小月齡寶寶的生理特徵,學會用科學的方式來護理寶寶,才能得到寶寶天使般甜美的笑容呢。小月齡寶寶的護理有哪些容易忽視的細節?寶媽們記住「兩個要點」,讓小傢伙吃得開心、玩得高興,寶寶才能茁壯地成長哦。
  • 科普:新生兒4種常見問題,原來黃疸也分「真假」,準爸媽速進
    俗話說:「養兒方知育兒難,」或許只有我們自己當父母后才能懂得養兒的艱辛,體會到育兒的心酸。新生兒易出現的四種問題以及處理辦法一、黃疸如果新生兒肝臟發育不成熟,無法迅速排出體內多餘的膽紅素,外在表現就是黃疸,可見皮膚泛黃,首先是面部,接著是胸部和腹部,最後是手臂和腿,特別是早產或剖腹產的寶寶,可能會在出生後的第二天就有皮膚變黃症狀。
  • 鄂州市中心醫院舉辦「新生兒護理」孕媽媽課堂
    荊楚網客戶端—荊楚網消息(通訊員宋群麗、韓小雪)12月14日,筆者從鄂州市中心醫院獲悉,該院產科近日舉辦了「新生兒護理」媽媽課堂活動,在院孕產婦及家屬共30多人參加本次活動。活動開始前,產科全體工作人員組織問卷調查,開展科室學習討論活動,總結孕產婦的意見,結合臨床及家庭護理需求,制定新生兒護理相關知識講座計劃,發放邀請函及健康宣傳資料50餘份。
  • 新生兒肚臍需不需要消毒?肚臍護理的3個誤區,很多家長都犯過
    據調查,有30%以上的新生兒肚臍都出現過炎症,那麼家長到底該如何護理肚臍呢?就這樣,孩子的奶奶和琳琳爭執了起來,那麼孩子的肚臍到底如何護理才好呢?肚臍的前世今生在了解該如何護理前,我們先了解一下肚臍是如何來的。有很多人都說肚臍是連著腸子的,但是這其實是錯誤的。
  • 【醫療科普】新生寶寶出現黃疸,如何做好家庭護理?
    俗話說「十個寶寶八個黃」,黃疸是新生兒的常見症狀與體徵,約60%的足月兒和80%的早產兒可能會出現肉眼可見的黃疸,其發生是由於膽紅素代謝障礙而引起血清內膽紅素濃度升高所致。黃疸主要分為生理性黃疸和病理性黃疸兩種,生理性黃疸可自行消退,只需動態觀察,不需特別治療;病理性黃疸嚴重時,可引起膽紅素腦病,從而帶來神經系統及視聽損害,也有些黃疸可能提示肝膽系統疾病,需要及時就醫進行診斷治療。
  • 新生兒身上有蛻皮怎麼回事?你或許不知道,看看育兒專家理解
    很多新媽媽也許會發現,寶寶在剛剛出生不久,身上就會起一層白色的皮,薄薄的就好像脫皮了一樣,新手媽媽往往不知道是怎麼回事,以為是寶寶得了皮膚病。那麼新生兒身上有蛻皮是怎麼回事?如果新生寶寶出現了以上的情況,或者是蛻皮現象3個月以後還沒有就此消失,就有可能是病理性脫皮,需要到相關醫院查明原因。那麼應該如何護理新生兒的皮膚哪?新生兒的皮膚有特點,連接表皮和真皮的基底膜不發達,使表皮和真皮的連接不夠緊密,造成表皮脫落的機會也會有所增多。
  • 心血管疾病,家庭護理,針對5個常見症狀採取措施
    心血管疾病,不能逆轉,面對這樣的困境,只有針對病情,做好病情管理,才能減輕疾病的危害。在日常生活中,家庭成員如果能夠掌握基礎的護理要領,就能幫助患者減輕痛苦,並且在關鍵時刻,及時發現病情的異常變化,防止病情惡化。咱們現在就結合心血管疾病的5個常見症狀,解釋相關護理要點。
  • 新生兒護理,老一輩經驗不能隨便用,以免傷了寶寶
    最近在回答群裡媽媽的問題時,發現有些新手家長特別糾結「新生兒護理」。女朋友的育兒經歷,獨特的風土人情,國內外不同的看法,長輩自己的一套經驗談等等。,聽起來都有道理,那就試試吧...但是孩子不是我們的試錯產品!當時,我在新生兒護理方面連續踩了兩個坑。現在想想,還是後悔。要是早點看到這些分析就好了!
  • 新生兒從黃疸變腦癱 只因為沒做好這幾件事
    今天有請平安好醫生私家醫生劉雁飛分享經驗《黃疸寶寶的診斷和居家護理注意事項?》,她具有11年三甲醫院臨床經驗,曾任原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兒內科兒科主治醫師。1.黃疸是怎樣產生的?由於出生前後,血氧分壓的變化,導致紅細胞破壞多,加上紅細胞壽命短,產生膽紅素多。
  • 做好三方面的護理細節更輕鬆
    再之後,新生兒每周都會增長200g左右,到了滿月增長1kg,這時男嬰體重大多為5.1kg左右,女嬰則為4.7kg左右。身長:剛出生的嬰兒身長平均為50cm左右,即便存在具體差異,也不會太大。剛出生的嬰兒沒有什麼自理能力,需要父母精心護理,衣食住行、吃喝拉撒和身體護理,全都馬虎不得,才能讓孩子舒舒服服度過新生兒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