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創業、創新、創投,缺一不可!

2020-12-15 每日經濟新聞

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創業、創新、創投,缺一不可!

每日經濟新聞 2020-08-28 00:02:06

每經記者 任飛    每經編輯 何劍嶺    

1980年8月26日,在中國即將啟動加速騰飛的關鍵時刻,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開放的時代主旋律下,深圳被確立為中國的經濟特區。40年來,深圳在不同發展階段誕生了一批又一批與技術進步和消費升級同步的全國乃至全球行業領先企業。

在這個中國最有名的特區,根植於這個城市的企業和企業家都以改革開放、敢闖敢試、公平效率、包容多元這樣獨特的「人格」而耐人尋味。深圳改革開放歷經40載,中國創投發展也激蕩了20年。

從學界到投資界,從老師到投資人,從普通員工到集團總裁,陳瑋每一次身份的轉變似乎都與中國創投發展的拐點息息相關。作為國內第一批創業投資人,深圳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不僅具有改革開放時期青年一代的創業熱情,更具有新時期的開拓精神。

回看過往,陳瑋坦言,儘管行業面臨的阻礙仍舊不少,但深圳的創新之風早已讓本土創投紮根,堅持改革開放會令中國股權投資獲得更多機會,成就中國創投發展的輝煌。

陳瑋 受訪者供圖

大學教授轉戰投資界 拓荒本土創投事業

對於陳瑋而言,1999年是個極其不平凡的時間點。在這之前,他是蘭州財經大學(原蘭州商學院)的會計系主任,而在此之後,他的職業軌跡轉向投資界,成為中國創投界的一名新兵。

陳瑋的第一站是深圳市創新科技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深創投)。在那個缺人、少錢的年代,民營創投尚未發跡,國資系創投還是主流,深創投也不例外。

但彼時的深圳已在改革開放大潮中翻滾了近20年,特別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開始,產業轉型的提法就已經出現在特區,中國的創業投資氛圍日漸濃鬱,靜待吹響本土創投發展的「集結號」。

「三來一補」企業在深圳的潮起潮退加速了特區產業結構的轉型速度,特別是在各地政府開始效仿深圳模式陸續推出優惠政策吸引相關企業之後,大量「三來一補」企業開始從深圳撤退。

彼時的深圳市政府採用「以退為進」的策略應對,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儘管這在當時屬於探索階段,不過陳瑋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恰恰是深圳「敢為人先」,才使得今天的特區與眾不同,也為創投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實踐證明,高新技術產業已經成為深圳的第一大支柱產業。即便在全球金融危機的2008年,深圳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仍達到了8711億元,而在1991年,這一數字僅為22.9億元。數據足以說明,深圳在20年前擺脫依賴低成本產業,轉而向高附加值產業過渡轉型是成功的。與此同時,輔以金融工具、政策的完善,當代深圳早已走出了以科技、金融為代表的自主創新之路。

陳瑋回憶,深圳在20年前就為實現經濟結構轉型搭建了現在具有國際影響力的高交會,為扶持民營高科技企業發展構建了不斷完善的創新、創業、創投體系,成立了現在享譽行業的深圳高新投、中小擔和以深創投為首的一大批創業投資管理和服務機構。

這使得深圳完善了高新技術產業和創業投資體系的發展,也為國際、國內創業者提供了良好的創業環境。從此,中國本土創業投資事業開始發跡,各投資機構也開始作為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融入國民經濟體系,開啟了「金融促進科技、科技帶動產業」的投資驅動新模式。

在深創投迎來創投轉機 「天賦企權」初衷再現

在履新之初,陳瑋並非投資高手,儘管後來擔任了深創投的總裁,但據他回憶,深創投在1999年創立時,大多數中國人還不知道創業投資是怎麼一回事。所以業內人士不僅在投資素養方面積極「充電」,也在摸索適合於本土創投發展的規則與政策。

深創投屬於國企,但在陳瑋的印象中,這家企業的市場化程度足夠高,即便在他剛進入的時候,公司在激勵機制上就允許員工跟投項目,允許業務人員獲取項目收益分成,允許按稅後利潤的一定比例提取獎勵基金。即使到了現在,很多地方政府在國有基金上還做不到按市場化機制管理和激勵投資團隊。

這也使得深創投從一開始就成為國內創投業的「標杆」,早期全國大約有100多家投資機構,累計管理規模不過200億元,其中深創投就管理有7億元。但當時的政策配套尚不到位,尤其是在項目退出和相關法規的完善方面支持不利,整個創投行業並不具備市場化的賺錢效應。

一方面,A股啟動全流通改革的方案在當時已探索已久,但在股權分置改革以前,非流通股不可以上市交易,對於上市前參投企業的創投機構而言,投資容易、退出很難。另一方面,當時施行的舊版公司法中,規定企業對外投資不能超過公司淨資產的50%,剩餘50%投資無門,企業資本利用受限,財富累積效率明顯不足。再加上頻繁的IPO暫停,創業投資發展舉步維艱。

轉機出現在2005年,中國證監會發布《關於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試點有關問題的通知》在當年4月獲國務院批准,允許非流通股上市交易;隨後在新修訂的公司法中明確,企業對外投資可以超過50%。從此,股權流動和退出的大門被打開,創投機構看到了退出的機會。

事實上,股權流動一直被陳瑋看作是「天賦企權」,股權分置改革後,股權流通不再受限,避免了資本市場過多的人為幹預。但對投資機構的管理卻不能完全按照「同股同權」的思路來做,彼時已是深創投總裁的他開始謀求轉型。

據陳瑋回憶,當時的創投機構都是採用投資公司的方式,包括深創投在內,都是直接用股本金(註冊資本金)進行投資。這一模式的弊端在於,投資決策、激勵機制、資金使用的話語權往往在出資最多的大股東手裡,如果大股東缺乏投資經驗與專業背景,則不利於開展專業化、市場化的投資管理工作。

後來隨著2006年新的《合夥企業法》出臺,使得在我國建立有限合夥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成為了可能。同時,《創業投資企業管理暫行辦法》也相繼出臺,再次為創業投資提供了制度性保障。陳瑋在當時看到了創業投資未來的希望,也因此在2007年離開深創投並創辦了東方富海。

創新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 本土創投模式與國際接軌

然而,在創業初期,設立並管理有限合夥型私募股權投資投資基金,在本土機構中幾乎沒有先例可循,陳瑋和他的團隊只能參照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創新激勵機制與約束機制。

在有限合夥制下,合伙人被分為有限合伙人(LP)和普通合伙人(GP)兩類,前者僅以出資為限承擔有限責任,而後者則需要對企業的債務承擔無限連帶責任。

這一制度在當時的投資界僅僅停留在理論階段,而要想付諸於實踐,首先要做的就是將有限合夥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所有權與管理權相互分離。陳瑋坦言,且不談如何取得LP的信任,甚至市面上連完整的有限合夥協議書範本都沒有,連當時的律師也寫不出來。

不過,參照成熟資本市場的經驗,東方富海還是做出了一整套有限合夥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組織架構,並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以及收益分配方式等方面制定規則,形成了國內早期最具參考及推廣效應的有限合夥協議範本。

其中,在激勵機制和約束機制方面,考慮到私募股權投資基金的收益能力取決於基金管理人的能力和表現,因此通常會給予基金管理人較高的管理分紅作為激勵,此種分紅的比例通常可以達到收益的20%。

此外,基金管理人是該模式下唯一的普通合伙人,享有充分的管理權,這一機制能夠極大地促使基金管理人發揮才能,擺脫了有限合伙人作為出資一方對投資決策的幹預;而管理人則按年收取有限合伙人每年1%到2.5%的管理費,保障其日常開支和運營,實現了基金管理人對可支配資金的自由調度,同樣無需出資人幹預。

創新的有限合夥制度在東方富海發起早期就受到廣泛關注,首期發起設立的基金總認繳規模計劃在9億元,是當時中國規模最大的一隻有限合夥型私募股權投資基金,儘管遇上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但LP最終出資規模在當時也已匯聚到3億元之多。陳瑋表示,在當時公司還沒有業績的情況下,投資人能夠信任他們,十分不易。

流動性已全面改善 但募資難等仍制約行業

時至今日,有限合夥制度已經成為投資機構參與股權投資的主要方式,各類型PE、VC在IPO企業的滲透率也超過一半,創投事業在國內的發展成績可圈可點。特別是在科創板推行、創業板試點註冊制改革以及新三板轉板制度等相繼落地之後,資本市場的流動性得到了全面改善。

需要指出的是,在陳瑋看來,制約行業發展的兩大關鍵性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一個是募資難,行業長期面臨長線資本對接不暢、短錢長投的巨大挑戰;另一個則是高稅負持續打擊社會資本參與創業投資的熱情。

首先在募資層面,政策上對長線資本進入還有阻礙。以銀行資本為例,在《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資管新規)於去年4月發布之後,私募參與銀行理財業務被正名。

相對而言,銀行依然有很多錢無法投入私募股權領域。陳瑋表示,銀行理財資本的投資周期並不長,且參與合作的理財產品要求一一對應,因此相關資金並不能作為中長期投資進入股權投資領域,久期錯配的限制實際仍未放開。

但中小企業的發展又急需長線資本,特別是科創企業注重輕資產,固定資產佔比少,無形資產佔比高,以科研為主,更需要中長期資本加持。類似的情況還出現在保險資金的投資方面,同樣以短期、低風險投資為主,但風險投資切入的都是5到8年期的中長期、高風險投資,因此不相匹配。

而在社保資金方面,很難形成持續投資之勢,再加上地方養老金不允許投資,因此目前進入股權投資領域的資金規模相當有限。陳瑋表示,行業面臨的募資難題仍然難以解決,理應鼓勵出臺更多的政策加以調整。

還有一點就是稅負過高。目前各國對資本利得一般都採取稅收優惠政策,鼓勵長期投資。特別是合夥制創投企業作為投資主體,並未佔用過多的社會資源,LP也未參與日常實際管理,參考發達經濟體的先進經驗,理應向該類基金提供稅收優惠,鼓勵長期投資。「但現實中,國內有限合夥制創投基金依然要被視為個體工商戶標準累進納稅,稅率則定在5%~35%。且在徵管機制上,往往造成項目雖有退出,但基金尚未收回成本時依然要繳稅的情況,使得基金出資人的出資意願進一步受挫。」陳瑋說。

在破解這些難題上,陳瑋表示,特區擁有立法權,可以通過特區立法,對行業稅費進行優惠性調整,鼓勵行業發展。「如果行業繼續保持高稅負,LP的出資意願也將被抑制,對募資難現狀的改善沒有益處。」最後他強調,創業、創新、創投,缺一不可,投資不暢就難以起到鼓勵創業創新的作用,也會影響到整個創投行業的發展。

相關焦點

  • 深圳40年財經40人|中國創業投資先行者——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
    作為國內第一批創業投資人,深圳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稱「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不僅具有改革開放時期青年一代的創業熱情,更具有新時期的開拓精神。回看過往,陳瑋坦言,儘管行業面臨的阻礙仍舊不少,但深圳的創新之風早已讓本土創投紮根,堅持改革開放會令中國股權投資獲得更多機會,成就中國創投發展不遠的輝煌。
  • 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陳瑋創新是發展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
    2020年,我們被敲醒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重視科技創新。」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陳瑋在第八屆中國  然而,創投行業的發展卻進入了一個瓶頸期,陳瑋指出,創投募資存在三大結構性問題:其一供給不足,2020年上半年新募集資金總額為4318億元,
  • 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入行創投19年,現在是最難時刻
    不過到目前為止,陳瑋還沒有重新回到大學做全職教授。作為深圳市東方富海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創投圈的資深人士,陳瑋覺得當下的創投越來越難做了,難處很多。以下節選自陳瑋今年7月在復旦大學管理學院2018創投峰會上的發言,該峰會由復旦管院校友創投俱樂部和復旦大學EMBA創投協會聯袂打造。
  • 「與特區共成長 對話鵬城資本人物」東方富海陳瑋:我現在更擔心的...
    在深圳高新技術產業發展的過程中,創業投資可謂是相伴而生,其中有一批人以親身實踐見證了二者「親密關係」,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伙人陳瑋就是其中一位。從大學教授到下海經商,陳瑋的首個商海履歷就是深創投,到後來創辦了東方富海,陳瑋與創業投資的緣分一結就是20年。
  • 東方富海陳瑋:疫情對創投行業帶來雙重不利影響,創業公司應做好3~6...
    來源:每日經濟新聞近日,在深圳市科技評審管理中心的支持下,東方富海董事長陳瑋召集了14家創投同行,召開了南方創投網投資聯盟籌備會議,包括深圳天使母基金、同創偉業、深圳高新投、高特佳在內的知名機構均加入了該聯盟。
  • ​東方富海陳瑋:創新是發展出來的,不是監管出來的
    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董事長 陳瑋宋春雨/攝「過去,我們習慣了掙快錢,喜歡模式創新,喜歡華為手機,但是不知道華為手機裡一大半都是美國和日本的產品2020年,我們被敲醒了,我們從來沒有如此重視科技創新。」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陳瑋在第八屆中國創業投資高峰論壇上如是陳述。觀察剛剛成立一年的科創板,陳瑋稱,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外資在這裡滲透率很低。「過去的模式是『兩頭在外』,美國有什麼企業,在中國找一個類似的企業去美國上市,但是現在科創板是以中國本土硬科技企業為主,創投機構在這背後發揮了功不可沒的作用。」
  • 東方富海陳瑋:要創造更多上市公司必須大力發展創投
    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陳瑋表示,未來必須提高效率,提高科技含量,創業創新創投才是未來中國經濟的新引擎。股權投資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經濟抓手。「城市有了知識和科技以後,它的技術就有了基礎,技術要落地,落地就需要資本,所以如果技術和資本能夠結合,武漢的未來就有一個很大的機會。
  • 「時代領潮投資人」東方富海陳瑋如何「乘風破浪」?
    在這些「時代領潮投資人」中包括了君聯資本總裁陳浩,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伙人陳瑋,北極光創投創始人、董事總經理鄧鋒,GGV紀源資本管理合伙人符績勳,聯想創投集團總裁、管理合伙人賀志強等人。   比如其中的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伙人陳瑋,在他看來,「未來中國的經濟引擎就是創業、創新、創投、缺一不可」。的確,作為國內第一批創業投資人,陳瑋不僅具有改革開放時期青年一代的創業熱情,更具有新時期的開拓精神。
  • 陳瑋談武漢創投發展5建議:鼓勵長線資金進入 設立市場化母基金等
    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陳瑋表示,當前中國創投的發展面臨幾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中國由於資管新規,這幾年募資呈現下降趨勢,市場化基金越來越少。第二個問題是民間資本進入這個領域的意願大幅下滑。第三個問題是由於註冊制出現,創業板、科創板註冊制,我們退出全面完善,中國人民幣創投迎來了比較好的發展時期,湖北武漢在這方面能夠有所作為。
  • 東方富海陳瑋:沒有創投,哪來「一億中流」?
    東方富海董事長及創始合伙人陳瑋獲評2019「年度投資家」。  陳瑋的獲獎理由:他是本土創投的拓荒者之一。他是行業「守夜人」,在熱潮時潑冷水,在低谷中為行業鼓與呼。20年來,他專注尋找「真正的創業者」,帶領團隊出手400餘次,收穫逾40家上市企業。他「寧做榴槤不做香蕉」,因為投資要更垂直、更專業、更具特點。投資案例:信維通信、星源材質、廣田股份、崑崙萬維、超華科技、任子行等。
  • 東方富海陳瑋:未來中國經濟引擎就是創新、創業和創投
    會上,東方富海董事長、創始合伙人陳瑋分享了關於《穿越天鵝湖,擁抱新世界》的主題演講。他直言,未來新世界的中國經濟引擎就是創新、創業和創投,中國和美國的競爭就是創業之爭、創新之爭,和創業投資之爭,只有在這個高度重視創業投資的地位,中國的經濟才有一個比較大的機會。
  • 陳瑋:建議多措並舉改變中國創業投資的發展困境
    9月18日,由證券時報主辦的第八屆中國創業投資高峰論壇在深圳舉行,東方富海創始合伙人、董事長陳瑋在演講中建議多措並舉改變中國創業投資的發展困境,第一是把發展創業投資作為國家戰略,建立跨部門協同機制,專項研究制定鼓勵創業投資發展的相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