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莞可園位於東莞市莞城區博廈社區北面,東莞唯一值得遊覽的地方,是可園。東莞可園與順德清暉園、番禺餘蔭山房和佛山梁園並稱廣東四大名園。除了清暉園建於明代之外,其餘三園均建於清代。
可園在道光三十年(即1850年)動土、在鹹豐八年(即1858年)完工。時間上,正好趕上園主、廣西按察使張敬修因為鎮壓天平之亂不力而被罷免,垂頭喪氣地返回故裡。不過,並沒有安逸多少年,朝廷再給他一次機會,再與太平匪軍交鋒。這次他立了戰功,復任江西按察使。張園主的一生一共三起三落……
可園為清代廣東四大名園之一,也是嶺南園林的代表作,前人贊為「可羨人間福地,園誇天上仙宮」。與順德清暉園、佛山梁園、番禺餘蔭山房合稱清代粵中四大名園,為莞城人張敬修所建,此人以捐錢得官,官至廣西按察,後被免職回鄉,便修建可園,鹹豐八年(公元1858年)全部建成。著名作家朱千華先生在其園林文化著作《嶺南畫舫錄》中,對東莞可園有詳盡的記述。
來到東莞可園門前,一幅對聯映入眼帘「可羨人間福地,步入門內。眼前就是一個荷花池,沒有荷花的水池旁邊立著一隻形狀怪異的樹根,一盤盤蒼古雄偉盤景,一大片紅色杜鵑花掩蓋著小亭子,一幅古牆上倒掛著一大片的綠,組成一幅美輪美奐的山水畫,真是「滿園春色關不住,勒杜鵑花出牆來。」能夠想像得到到如果到荷花盛開的時候,這兒應該是更加漂亮。可園多以盤景為主要景色,令我們驚嘆的是可園一步一景,景景不同,無論你站在哪一個角度拍照,都是一幅美麗的畫卷。
可堂:可堂是可園的主體建築,也是最莊嚴的建築,樓前有曲尺形水池,樓高15米多,底層大廳名可軒。其側有石梯級,盤曲可上綠綺樓,復又能通可樓第二、三層。第四層是邀山間,登閣可俯覽園中景色。樓閣為水磨青磚結構,地鋪褐紅磚階,綴以花臺、花徑、假山,由環碧廊貫穿起來,構成整體。當年畫家居廉常居此,留下許多吟詠。曾一度荒廢,建國後闢為公園。四條紅石柱並列堂前,顯得氣派不凡。堂外左右兩廊長花基,秀麗中蘊藏著莊嚴肅穆。右前方設一小臺名「滋樹臺」,為專門擺設盆景之用。堂外正中築一大石山,狀似獅子,威武雄壯,其間建一樓臺,人稱獅子上樓臺。
環碧廊:步入庭園,展現眼前的是遠近聞名的環碧廊。長廊環繞整座園林,環長廊一周,全園景色可盡覽無遺。環碧廊的開端設在「擘紅小榭」之中。「擘紅」是剝荔枝的意思,擘紅小榭就是主人邀請文友品嘗荔枝的地方。過擘紅小榭,第一處景點是桂花廳,這是園中的餐廳,其與眾不同的地方在於它的清水魚池和「人工空調」。
東莞可園建築特色,可園雖是木石、青磚結構,但建築十分講究,窗雕、欄杆、美人靠,甚至地板亦各具風格。它布局高低錯落,處處相通,曲折迴環,撲朔迷離。基調是空處有景,疏處不虛,小中見大,密而不逼,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加上擺設清新文雅,佔水栽花,極富南方特色,是廣東園林的珍品。可園創建人張敬修投筆從戎,官至江西按察使署理布政使,金石書畫、琴棋詩賦,樣樣精通,又廣邀文人雅集,使可園成為廣東近代的文化策源地之一。居巢、居廉在可園十年創造沒骨法、撞粉法畫花鳥畫,並予傳授,為嶺南畫派開創先河。
藝術特色:雖然可園佔地面積不大,但園中建築、山池、花木等景物卻十分豐富。造園時,運用了「咫尺山林」的手法,故能在有限的空間裡再現大自然的景色。園北臨村中大池塘,建築物分西南、東北兩組,中隔庭園。全園共有一樓、六閣、五亭、六臺、五池、三橋、十九廳、十五房,左回右折,互相溝通,通過130餘道式樣不同的大小門及遊廊、走道聯成一體,設計精巧,布局新奇。
四通八達:可園的第一大特點是:四通八達。把孫子兵法融匯在可園建築之中,成為整座園林的一大特色。全園亭臺樓閣,堂館軒榭,橋廊堤欄,共有130多處門口,108條柱棟,整個布局有如三國孔明的八陣圖,人在園中,稍不留神,就像進入八卦陣一般,極可能會迷失路徑。
雅意文風:可園的第二大特點是:雅意文風。張敬修雖然身任武職,但對琴棋書畫造詣頗深。所以整個庭園雖偏於武略,但局部都顯得文風雅意極濃。
可園路上車水馬龍,可園卻是繁囂都市中的一方淨土。在可園,靜中有趣,幽而有芳。可園雖小,但咫尺山林。可園門口真心不張揚,絲豪不像景區的樣子。並且門票也是比較便宜,只有6元,值得一遊!
喜歡可以關注,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