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證明「音樂無國界」是真的

2020-12-11 中國日報網

當你想到遠方某地或某種文化的歌曲,腦海裡浮現的是什麼?是熟悉的,還是完全不同於你習慣的、令你費解難猜的獨特曲調?遍覽各種文化,我們出於不同的目的寫不同的歌,比如,為了宗教遊行、舞蹈,或者讓啼哭的嬰兒安靜下來入睡。《科學》周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分析了音樂如何通行於世界各地,儘管它在各個文化內部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

Photo by 42 North from Pexels

「Cultures all over the world have different kinds of music in each society, but what this means is when you zoom out, society’s musical behaviors are pretty similar,」 says lead author Sam Mehr, a psychologist at Harvard.哈佛大學心理學家、論文第一作者薩姆·梅爾說:「世界各地的文化在每個社會都有不同種類的音樂,不過這意味著當你放眼全局時會發現,社會的音樂行為十分相似。」

Mehr started working on the project after he kept reading a trite line at the top of research papers that said, 「music is universal.」 But every time he came across the statement, there wasn’t a citation to back it up.梅爾開始致力於這項研究的起因是,他在科研論文的開篇總是讀到這樣一句老生常談:「音樂無國界。」可是每次他碰到這種表述,都沒有用來支撐的引證。

To see if there was any substance to this claim, he and his fellow researchers created two databases: one with descriptions from anthropologists of what happened when music from 60 was playing, and another of 118 audio recordings from 86 different societies.為了驗證這一說法是否有任何實質性的依據,他和其他研究人員創建了兩個資料庫:一個是人類學家描述的60年代音樂播放時出現的情況,另一個則是來自86個不同社會的118段錄音。

He found that there were three characteristics of behavior that consistently characterized music: formality, arousal (or how calming or exciting a song was), and religiosity. Most societies had music that fell into more than one category.他發現,音樂始終有三種行為特徵:禮節性、情緒的喚起(或者說歌曲能起到多少讓人平靜或令人興奮的作用)和對宗教的虔誠。大多數社會擁有不只一類音樂。

Given those categories, both machines and foreign listeners were able to pick out a song’s purpose in further tests. The researchers investigated responses from community scientists across the globe, looking at how well they could identify the type of tune based on samples from an online quiz.根據這些分類,機器和外國聽眾都能在進一步測試中分辨出歌曲的目的。研究人員調查了全球各地研究社會群體的科學家的反應,看看他們可以在多大程度上依據在線測試樣本確定曲調類型。

People did a decent job guessing the themes, especially for dance songs and lullabies, says author Manvir Singh, a Harvard Ph.D. student in the department of human evolutionary biology. 「Music appears in this huge diversity of behavioral, social, emotional context in human societies,」 Singh says, 「but it does so similarly across societies.」哈佛大學人類進化生物學博士研究生、論文作者曼維爾·辛格說,人們在猜測音樂主題方面表現得相當出色,尤其是在辨別舞曲和搖籃曲時。辛格說:「音樂在人類社會如此紛繁多樣的行為、社會和情感背景下出現,但它在各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極為相似。」

Daniel Levitin, a cognitive scientist who’s done similar research on music and evolution, believes this kind of systematic approach to understanding music is long overdue. He also says that the study points to an evolutionary history between music and humans.一直在音樂和進化領域開展類似研究的認知科學家丹尼爾·列維京認為,早就該用這種系統性方法來理解音樂了。他還說,這項研究表明音樂和人類有著共同的進化史。

「The musical brain may have led to things that we take for granted in human nature, like compassion and empathy, because music uniquely can help us achieve those states,」 Levitan explains. 「Not to mention awe, appreciation, and gratitude.」列維京解釋說:「音樂頭腦可能帶來了人性中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一些東西,比如同情與共情,因為音樂可以很好地讓我們達到這些狀態。敬畏、欣賞和感激就更不用說了。」

For Mehr and his team, the hunt for data is just the beginning. The lab is running more detailed quizzes to dig into how people respond to what they hear. They also hope to do studies on different populations like infants to see how they react to tunes like lullabies from faraway societies.對梅爾和他的團隊來說,搜尋數據只是個開始。實驗室正在開展更為詳盡的測試,以便挖掘人們對自己聽到的東西有何反應。他們還想對嬰兒等不同人群展開研究,了解他們對來自遠方社會的搖籃曲等曲調作何反應。

Singh says he also hopes to analyze lyrics and the way they shape people’s feelings and actions, even if it’s in a language they don’t understand. 「Exploring the lyrics allows us to better understand how music can induce these emotional or behavioral responses,」 says Singh, 「but also, in a broader way, the world view of the people who are singing.」辛格說,他還想分析歌詞以及它如何影響人們的感受與行為,哪怕使用的是人們聽不懂的語言。辛格說:「深入研究歌詞讓我們更好地理解音樂如何帶來這些情感或行為反應,並且從更廣闊的意義上講更好地了解歌唱者的世界觀。」

來源:英語世界

來源:英語世界

相關焦點

  • 雙語|科學證明「音樂無國界」是真的
    《科學》周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分析了音樂如何通行於世界各地,儘管它在各個文化內部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梅爾開始致力於這項研究的起因是,他在科研論文的開篇總是讀到這樣一句老生常談:「音樂無國界。」可是每次他碰到這種表述,都沒有用來支撐的引證。
  • 鄭強教授的靈魂發問:誰說科學無國界?真是可笑!
    那時鄭強時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他在江西九江大學的演講中慷慨激昂的說道: 什麼叫科學無國界? 用了國家的錢,享受著國家發展的紅利,卻不想為建設國家出一份力,甚至用「科學無國界」來搪塞,顯然是個笑話。 更何況我國的科技發展水平得到了質的提高,多項領域的研究都處於世界前列,在這一大前提下,在國外發展無異於投機取巧,甚至是譁眾取寵。
  • 音樂無國界,音樂讓我們在一起
    」此次聚集源於音樂源於合唱音樂無國界音樂讓我們在一起中匈友誼萬古長青此次公益培訓與郴州市教育局舉辦的「郴州市中小學音樂教師綜合素質培訓班此次培訓由湘南學院音樂學院張亞伶院長主持,從對蘭迪、諾拉、戰鴿三位老師的自我介紹拉開序幕。
  • 中國高端人才留美率極高,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
    在《美國博士學位調查》的報告中,全球材料科學家影響力最高的十大科學家中,居然有6位是在美的華人,而其中5位則本科畢業於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我國人才的流流失量居世界首位,雖然每個人都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但是你生在中國的土地上,長在家鄉的土地上,你首先應該報答的就是家鄉的人民,中國的人民。不過,我們也應該思考一下,為什麼留不住這些高端人才?
  • 巴斯德:科學無國界,Science knows no country 名人名言學英語
    01科學無國界Science knows no countryLouis Pasteur科學無國界,因為知識屬於全人類,且是照亮世界的火炬。路易·巴斯德巴斯德還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到十幾歲時接觸科學時,他知道了自己未來的使命。路易·巴斯德在大學獲得了數學、物理和化學學位。在大學期間,他與校長女兒瑪麗·勞倫特相愛。兩人育有五個孩子,但三個死於傷寒。
  • 音樂無國界 患難見真情——歌曲《天使的身影》(意語特別版)背後的...
    【陣容強大 大愛無疆】《天使的身影》(意語特別版)導演Bruno Santori布魯諾·聖託裡臉書截圖病毒無國界,音樂與愛無國界。中意兩個遠隔萬裡的國度攜手抗疫,所有參與者不計回報打造一首公益歌曲,以一種特殊的語言向所有奮戰在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 你為什麼不喜歡聽英文歌,音樂不是應該無國界的嘛
    第三、自己非常愛國,只聽國語音樂,抵制外來一切外語音樂!我自己是否喜歡英文歌答案當然是。。。。喜歡啦,無論什麼歌曲,我都喜歡,在我看來音樂是無國界的,只要聽著心裡舒適,心情放鬆,就是好音樂,不過聽不聽得懂歌在說些啥;就想聽純音樂那樣,沒有一句歌詞,通過時而緩慢時而緊促的旋律,把聽著帶進音樂世界,心情隨著旋律慢慢飄搖!
  • 《竊聽風暴》:隔牆有耳,音樂無國界,獻給那個時代所有的好人
    作為職業的敏感性,魏斯樂主動要求去監聽創作者德瑞曼,若是從後續劇情分析一方面確實是職業的敏感性,二可能是自己的一部分私心,想通過這樣的監聽去接近德瑞曼的女友克裡斯蒂娜;而無巧不成書的是漢普有著想獨佔克裡斯蒂娜的私心,下令文化部長開始監聽德瑞曼,從而開啟了一場所竊聽的風暴。
  • 日本帕運運動員伊藤真波的故事,感動世界、體育與音樂無國界
    日本獨臂運動員伊藤真波,在世界上並不是什麼出名的運動員,也沒有取得多少優秀的個人成績,但是她足夠榮譽,她的勵志故事,感動了一切知道她存在的人,她的故事,正在被世界上所有人慢慢熟知,體育與音樂無國界。作為100米蛙泳選手,三度參加帕運會,不僅如此,她還裝上特製的義肢,成為了一名護士,也是日本國內第一個佩戴義肢當上護士的人員,伊藤真波還有一個音樂的夢想,現在戴著定製假肢的她,還能優雅地演奏小提琴!常常參加義演的她,憑藉一段小提琴演出感動的這個世界,在車禍中失去右臂的前日本帕運代表泳手伊藤真波,用右肩上的義肢拉動琴弓,奏出最美的樂曲。
  • 無國界料理到底是個什麼鬼!
    想吃異國菜,又不想跑路,今天小編就帶大家去一家無國界料理,在這裡可以滿足你想的吃各國料理(主要以東南亞國家為主
  • 音樂無國界!匈牙利華人隔空深情合唱《明天會更好》
    線上「隔空」音樂晚會更是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活動極大的鼓舞了旅匈華僑華人的抗疫熱情,團結華社、豐富華僑華人的文藝生活。活動中,大家為同一個美好願景:祝福匈牙利,展示中匈友誼,為匈牙利加油!期盼世界安寧!共同創作了一首合唱歌曲MV《明天會更好》。這個創意立刻得到了中國駐匈牙利大使館的肯定與支持。
  • 煲耳機真的有效果?科學證明其實只是YY
    煲耳機≠提升耳機音質表現    煲機的說法之所以可以流傳這麼久、影響這麼廣,很大程度上在於沒有量化的證據證明它無用(或者有用),各大耳機製造商們也不願冒著風險就此發表什麼意見煲機的說法涉及到心理學、應用科學、市場營銷,以及永恆而又主觀的「音質」問題。這一切組合在一起讓煲機問題顯得格外複雜。
  • 音樂無國界!國內玩家吹爆原神璃月OST,國外同感:聽一年不膩
    都說音樂無國界,如今世易時移,中國遊戲經過長足發展,在音樂水準上也不斷提升。翻看油管,隨處可見老外分享和賞析了原神音樂,其中不乏百萬粉絲的大博主主自己用鋼琴演奏了原神的音樂,播放量高達17萬,足見原神音樂在海外的受歡迎程度。
  • 科學分西方東方嗎?西方科學帶偏了文明進程,這種說法靠譜嗎?
    本文基於回答網友的這個問題:我們是不是太迷信西方科學了?科學是不是帶偏了人類發展之路?我的回答是此人根本就不知道科學為何物,下面一起來討論。科學不存在東方西方,是世界的。這個問題涉及到科學無國界的問題。
  • 疫論·歷史|人道主義與苦難政治:從紅十字會到無國界醫生
    而由於昏睡病的藥物利潤不高,藥商並無生產意願,這就造成了貧民有病無醫的悲慘狀況。1990年代起,無國界醫生致力於為當地昏睡病提供醫療服務、試圖建立一個人道主義為本的醫藥生產體系。這讓無國界醫生走出一個急救員的角色,轉而需要和當地社群和當地政府建立相對長期的聯繫與合作。在這次嘗試中,無國界醫生展現出的是比當地弱政無能的政府更強的能動性。
  • 具荷拉將復出:女強人不分國界,但是她們的事跡只能證明這一點
    韓國女藝人具荷拉將於26日出演日本東京電視臺音樂節目《東京電視臺音樂節2019》說到韓國女藝人具荷拉相信大家並不陌生,因為具荷拉的身世複雜到幾乎可以排成一度長篇電視連戲劇。她從從入院、家暴、自殺到滿血復出簡直是女強人般的存在。
  • 【改革破難進行時】蘇州工業園區婦工委:打造無國界志願者5G計劃...
    無國界志願者幫助蘇州西山的老人摘桔子01志願無國界,接受服務也提供服務蘇州工業園區湖西社區目前有外籍常住居民約3500人,涉及4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籍居民參加社區義賣活動2019年,湖西婦工委從家庭切入,服務婦女兒童,啟動了湖西「無國界志願者5G計劃」,希望通過增能服務凝聚社區的外籍家庭,提高他們的融入度、參與感。
  • 海南日報數字報-科學沒有國界 未來科學需要全球協作
    關於未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暢想;關於未來科學,很多頂尖科學家都有自己的思考。  8月23日下午,在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之智能技術與未來科學論壇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頂尖科學家圍繞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領域,激辯智能科技與未來科學的創新發展,探求技術前沿與產業線的創新型合作機制。  前沿思想、前沿科技源於長久以來的鑽研、思考和積澱。
  • 從無大同世界 區塊鏈去中央化不是無國界
    現在,以區塊鏈為核心組成部分的各種電子貨幣形式分發多樣,而比特幣可以稱為是他們的先行軍,贏得了萬千寵愛,單個比特幣交易價值超過1000美元,但儘管如此,在筆者看來,比特幣等無監管的電子貨幣無法成為全球通用的國際貨幣。
  • 外交部:今年「大愛無國界」通過線上平臺走進千家萬戶
    中國日報12月14日電(記者 周瑾)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14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今年的「大愛無國界」義賣活動第一次採用雲義賣方式,讓「大愛無國界」通過線上平臺走進千家萬戶。有記者問:上周六,本年度「大愛無國界」義賣會開幕式在京舉行,今年義賣活動將在網上進行,你能否介紹相關安排?汪文斌表示,2020年「大愛無國界」國際義賣活動開幕式於12月12日在北京成功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