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的未來讓人著迷。關於未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暢想;關於未來科學,很多頂尖科學家都有自己的思考。
8月23日下午,在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之智能技術與未來科學論壇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頂尖科學家圍繞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領域,激辯智能科技與未來科學的創新發展,探求技術前沿與產業線的創新型合作機制。
前沿思想、前沿科技源於長久以來的鑽研、思考和積澱。關於未來科學的想像,對於十幾二十年後的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科學家們不作預判。他們的共識與分歧在論壇上碰撞,給青年科學家和大眾帶來啟迪。
一說到科學研究的未來,科學家們不約而同提到前人的研究和成績。
「科學是有歷史的,歷史能幫我們梳理思維。」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塞爾日·阿羅什是法國量子物理學會主席,他說,即便科學家們分布在不同國家,說不同的語言,但大家都不會忘記前人所做的成就,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是基於前人的積累。
1984年獲得圖靈獎的瑞士計算機科學家尼古拉斯·沃斯表示認同。他舉例說,就像量子物理學的發明,科學家也是受經典物理學一些理論的啟發,然後再去想一些前人沒有思考過的新的理論。
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做計算機研究的尼古拉斯·沃斯發現,世界正在快速發展,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向也是變化的。「以前計算機領域研究的話題特別多,計算機架構、計算機程式語言等是大家探索的領域,過去幾十年前計算機科學和通訊技術的結合是計算機領域最大的突破。」他說,現在計算機領域的AI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是兩個很有潛力的領域。
「科學研究花費時間很長,有太多不確定性。科學研究不能向大眾承諾太多,不見得每一個承諾都能達成。」尼古拉斯·沃斯認為,高校教育也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能力,不能每個問題都通過網絡搜索來貼近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巴裡·巴裡什是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是引力波研究的先驅。「未來絕大多數國家在科技方面是有野心的。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和技術的結合會影響未來國家與國家間的合作和互動方式。」他認為,能夠跨越政治體制合作的科學家是最好的外交官,「全球合作更大的目的是共同解決氣候變暖、大氣汙染等世界性難題。」
「即便是小型的物理和科學研究,也需要全球協作。」塞爾日·阿羅什認為進行科技合作的核心並不只是為了做實驗,而是希望通過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學家開展合作,可以碰撞出新思想、新觀點。(本報三亞8月23日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