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日報數字報-科學沒有國界 未來科學需要全球協作

2021-01-09 海南日報數字報
  ■ 本報記者 王玉潔

  未知的未來讓人著迷。關於未來,很多人都有自己的暢想;關於未來科學,很多頂尖科學家都有自己的思考。

  8月23日下午,在世界頂尖科學家三亞論壇之智能技術與未來科學論壇上,諾貝爾物理獎得主、圖靈獎得主、菲爾茲獎得主等頂尖科學家圍繞人工智慧、量子信息等領域,激辯智能科技與未來科學的創新發展,探求技術前沿與產業線的創新型合作機制。

  前沿思想、前沿科技源於長久以來的鑽研、思考和積澱。關於未來科學的想像,對於十幾二十年後的科學技術領域發展,科學家們不作預判。他們的共識與分歧在論壇上碰撞,給青年科學家和大眾帶來啟迪。

  一說到科學研究的未來,科學家們不約而同提到前人的研究和成績。

  「科學是有歷史的,歷史能幫我們梳理思維。」2012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塞爾日·阿羅什是法國量子物理學會主席,他說,即便科學家們分布在不同國家,說不同的語言,但大家都不會忘記前人所做的成就,人類科學技術的發展,很多是基於前人的積累。

  1984年獲得圖靈獎的瑞士計算機科學家尼古拉斯·沃斯表示認同。他舉例說,就像量子物理學的發明,科學家也是受經典物理學一些理論的啟發,然後再去想一些前人沒有思考過的新的理論。

  從上世紀60年代就開始做計算機研究的尼古拉斯·沃斯發現,世界正在快速發展,科學家們的研究方向也是變化的。「以前計算機領域研究的話題特別多,計算機架構、計算機程式語言等是大家探索的領域,過去幾十年前計算機科學和通訊技術的結合是計算機領域最大的突破。」他說,現在計算機領域的AI人工智慧、量子計算是兩個很有潛力的領域。

  「科學研究花費時間很長,有太多不確定性。科學研究不能向大眾承諾太多,不見得每一個承諾都能達成。」尼古拉斯·沃斯認為,高校教育也要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和自主能力,不能每個問題都通過網絡搜索來貼近自己對問題的理解。

  2017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巴裡·巴裡什是美國實驗物理學家,是引力波研究的先驅。「未來絕大多數國家在科技方面是有野心的。但科學沒有國界,科學和技術的結合會影響未來國家與國家間的合作和互動方式。」他認為,能夠跨越政治體制合作的科學家是最好的外交官,「全球合作更大的目的是共同解決氣候變暖、大氣汙染等世界性難題。」

  「即便是小型的物理和科學研究,也需要全球協作。」塞爾日·阿羅什認為進行科技合作的核心並不只是為了做實驗,而是希望通過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科學家開展合作,可以碰撞出新思想、新觀點。(本報三亞8月23日電)

相關焦點

  • 海南日報數字報-以奉獻為德 因科學立威
    ■ 饒思銳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地質學家李德威溘然離世,親友無不悲痛,學生無不心傷,無數「路轉粉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大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學院
    本報海口1月4日訊(記者陳蔚林 通訊員譚勇)1月3日上午,海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正式成立
  • 中國高端人才留美率極高,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國界
    國家的發展需要人才,特別是高端的技術崗位。因為高端人才是國家發展的主力軍,特別是在科研、技術等領域。像其他國家,例如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都是通過移民、獎金等優勢來吸引人才,從而實現讓高端人才為自己的國家服務,進而壯大國家整體實力。
  • 海南日報數字報
    )  孫曉敏01111  張伯鴻13533  史麗芳13567  雲惟薇13950  王瓊鈺27840  專業:工科試驗班(土木工程類)  陳煥翔01158  覃偉宏01173  胡恩豪07881  蘇晨霄13475  張萬霖13532  林龍23854  鍾前煌23946  黃素川57501  蘇鴻景60680  專業:工科試驗班(建築學類)  王康富13526  專業:經濟學類  吳新05746
  • 海南日報數字報-智慧醫療的「智」與「惠」
    未來,海南還會有更多創新舉措,打破時間、空間的壁壘,實現全時、跨域、無疆界就診,為健康中國「數字健康」產業探索更多海南經驗。  A  二十七家網際網路醫院在海南獲牌照  社會資本辦醫蔚然成風  新冠肺炎疫情期間,家住廣西的慢性病患者張女士,通過一家網際網路醫院聯繫到了北京的專家進行諮詢,此後便一直延續這樣的網上複診方式。
  • 鄭強教授的靈魂發問:誰說科學無國界?真是可笑!
    或許在某些留學生看來,加入國外的科研公司發展一沒有洩露國家機密,二沒有盜取國家的科研成果,並沒有背叛祖國,也沒有損害祖國的利益。 這種想法簡直是大錯特錯,佔用了國內的教育資源,享受了國內教育發展的福利,卻在學生之後選擇為他國效力,這樣的做法與叛徒又有何區別?
  • 雙語|科學證明「音樂無國界」是真的
    《科學》周刊上發表的一項新研究結果分析了音樂如何通行於世界各地,儘管它在各個文化內部存在著令人難以置信的多樣性。梅爾開始致力於這項研究的起因是,他在科研論文的開篇總是讀到這樣一句老生常談:「音樂無國界。」可是每次他碰到這種表述,都沒有用來支撐的引證。
  • 各國專家縱論公眾科學素質提升與科學抗疫—新聞—科學網
    因此,我們建議: 首先,希望將世界公眾科學素質提升納入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議題,搭建世界各國的對話平臺,使得公眾、政策制定者和科學家更好的交流,公眾如何理解科學,科學如何服務公眾,服務社會經濟,以及政策制定如何更加有效; 其二,加強全球開放、信任與合作,建設公民科學素質規範、數字平臺和行動計劃,推動公眾科學素質的分享、經驗和模式的理解,為共同促進人類可持續發展做出我們的貢獻;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一批國際知名藥械企業牽手樂城
    ■ 本報特派記者 羅霞  貝朗、美敦力、羅氏、強生、波士頓科學、輝瑞……國際醫療領域裡一個個響亮的名字,在第二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與海南緊密相連。
  • 海南日報數字報-洋媳婦的海南生活
    文\海南日報記者 徐晗溪 圖\海南日報記者 袁琛  近日,來自美國的藝術家可樂在騎樓老街舉辦了個人畫展,用20餘幅藝術作品講述她的海南生活。
  • 海南日報數字報-「星」光璀璨 未來可期
    本報三亞12月11日電 (記者黃媛豔)眾星雲集、舞臺精美、特色濃鬱……首屆海南島國際電影節開幕式12月11日晚在三亞舉行,
  • 海南日報數字報-力爭打造我國商業航天主戰場
    當前,世界各國對航天產業發展高度重視,全球太空領域的競爭日趨激烈,航天產業即將進入太空經濟時代,從服務於國防、民用和科學探索,向服務於民生、創造新市場、推動世界經濟增長轉型。中央高度重視航天事業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深刻總結我國航天事業發展規律,從國家安全和發展戰略全局出發,明確提出「建設航天強國」,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隨著我國航天強國建設推進,我國航天產業迎來了大發展。
  • 海南日報數字報-三亞馬拉松將於2月23日開跑
    本報訊 (記者王黎剛)海南日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20年海南三亞馬拉松發布會上獲悉,該項比賽將於
  • 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沈南鵬:未來科學大獎讓科學家成了明星
    近日,一年一度的未來科學大獎周在線上順利舉行在未來科學大獎周開幕儀式上,紅杉資本全球執行合伙人、未來科學大獎生命科學獎捐贈人沈南鵬做了發言。 沈南鵬表示;「我是最早的未來科學大獎倡議人。時間過得很快,一眨眼,5年過去了。論壇最早是在6年前舉行的。之後就有參與者討論論壇的特色節目是什麼。我們就談起要成立生命科學大獎的想法。
  • 海南日報數字報-海南參合農民首次在省外實現即時結報
    本報海口4月7日訊 (記者符王潤)今天,來自海南省的參合患者孔先生在廣州的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成功實現出院即時結報,成為享受新農合跨省即時結報的首例海南參合農民
  • 海南日報數字報-資訊廣場
    經多次督促其辦理離職交接手續,至今未來,今以公告通知。自本公告發送之日起七日內如不來領取離職通知視為送達。  海南海建工程配套有限公司  2020年9月30日    公告  2020年9月24日下午16時左右,在屯城鎮昌盛南路吉安村中國石油加油站附近的一棵樹下發現一名棄嬰,孩子身上用一張白色底有卡通圖案的抱布包裹著,從外表看該女嬰身體上沒有殘缺。請棄嬰的父母於公告之日起60天內到屯昌縣民政局認領。
  • 海南日報數字報-萬泉河,永恆的旋律
    文\海南日報記者 尤夢瑜  風光旖旎的海南島最不缺動人景致,而這其中,紅色娘子軍的傳奇故事為涓涓不息的萬泉河賦予了更深遠的人文內涵
  • 科學之光,溫暖世界|2020未來科學大獎周正式開幕
    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2020年新冠疫情給全球帶來了重大的影響,未來科學大獎周活動以雲端形式進行呈現。今年,未來科學大獎周的主題是「科學之光 溫暖世界」,未來科學大獎願做一粒火種,在人類面臨共同挑戰的當下,凝聚更多愛與力量,點亮科學之光,溫暖整個世界。
  • 海南日報數字報-纖纖水草 水中春天
    文\海南日報記者 周曉夢  「美舍河裡種了很多草。」家住海口市瓊山區中山南路的黎女士,最近沿著附近美舍河段遛彎時,發現水底冒出很多綠色,一株株小草排行成列,隨波搖晃。  水中這些草,是「職業水草」,帶著任務而來。
  • 巴斯德:科學無國界,Science knows no country 名人名言學英語
    01科學無國界Science knows no countryLouis Pasteur科學無國界,因為知識屬於全人類,且是照亮世界的火炬。路易·巴斯德巴斯德還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到十幾歲時接觸科學時,他知道了自己未來的使命。路易·巴斯德在大學獲得了數學、物理和化學學位。在大學期間,他與校長女兒瑪麗·勞倫特相愛。兩人育有五個孩子,但三個死於傷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