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東方市四更鎮旦場村積澱著光榮的革命傳統,傳唱著革命先輩的英雄事跡。革命戰爭時期,一批批旦場兒女踴躍投身革命;抗戰時期,他們為了反抗日寇侵略,英勇殺敵,甚至獻出了寶貴的生命,在昌化江畔譜寫了一曲曲抗戰壯歌。
旦場村坐落在昌化江下遊出海處的沙島上,奔流不息的昌化江水從村旁流淌而過。
古老的大榕樹下,村民吟唱著這首《血債淚痕》。
《血債淚痕》也叫《哀嘆長恨歌》,歌曲講述的是一段真實的悲壯抗戰故事。
一九三九年農曆九月二十三日,日寇圍攻旦場村,實行「三光」政策,一天屠殺旦場老少93人,燒毀民房三十多間,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九二三旦場慘案」。
四更鎮旦場村黨支部書記 文益建:
農曆的九月二十三日,駐紮在北黎司令部的日軍,組織了300號人正規部隊,把我們旦場村包(圍),燒毀民房、掠奪,製造了這個慘案。
李則貴老人是「九二三旦場慘案」 的倖存者。
《哀嘆長恨歌》讓老人家的思緒回到了那個烽火年代。
一九三九年農曆九月二十三日,天剛拂曉,年僅9歲的李則貴和6歲的弟弟李則星兄弟倆,抬著注耙(是一種碎土,平地的農耕工具)準備送去田間給父親耕作,途中正好遇到日寇圍攻旦場村,他帶著弟弟跟著村民一起沿著河邊奔逃,但不幸被日本侵略者用槍擊中腰部和手部,幸運的是他活了下來,而他則永遠的失去了弟弟。
然而,手上和腰上經常發作的傷痛讓他難以忘懷那段血淚史。
四更鎮旦場村村民 李則貴 :
聽到這首歌,我心裡覺得心痛難忍。
我的弟弟6歲也被打死了,我也中了兩槍 ,日本人無論老人小孩都打死。
日本侵略者製造的「九二三旦場慘案」激起了旦場人民的極大憤慨,國難家仇更加激發了旦場兒女的革命意志和抗戰決心。
他們積極加入抗戰隊伍,離開親人奔赴戰場,奮勇殺敵。
今年93歲的符玉鑽老人便是當年奮起參加抗戰的村民。
13歲那年,符玉鑽目睹了日本侵略者犯下的燒殺掠奪罪行;
19歲他毅然加入瓊崖縱隊,從此走上了革命道路,為打擊日寇,解放海南做出了貢獻。
回憶起那段抗戰歷史,這位革命老兵記憶猶新,感嘆頗多。
四更鎮旦場村革命老兵 符玉鑽:在農曆二十三日日本人打進村這一天,我跑到海邊, 在村口死的人很多,在海邊死的人少,1944年我就參軍了。
紅色基因,薪火相傳。走進村裡,一間只有殘垣斷壁的房屋吸引了記者的眼球。這間老房子雖已凋零破敗,然而留存的「九二三旦場慘案」印記依舊清晰,仿佛向世人述說著那段令人心痛的血淚史。
記者 文晶:我現在所在的位置就是「九二三旦場慘案」中遭受重創的一間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老房屋。大家可以看到房屋的橫梁上有被火燒的痕跡,同時房屋還有不同程度的損毀。這一印記也記錄著當年旦場村村民遭受的迫害程度,它仿佛向我們述說著一段難忘的抗戰歲月。
為了銘記血淚斑斑的苦難歷史,教育子孫後代勿忘國恥,珍惜和平。2015年3月28日,東方市四更鎮旦場村村民和外出幹部、社會各界人士自籌資金,建起了旦場抗日遇難同胞紀念碑。如今,每到清明時節,當地村民和學生紛紛來到紀念碑前開展紀念活動,緬懷革命先烈,接受革命傳統教育。
四更鎮旦場村黨支部書記 文益建:眾籌了資金就建了這座碑紀念我們遇難同胞,傳承我們大無畏這種精神,不怕犧牲,教育我們後人。
記者 文晶:紅色是旦場村的底色,也是旦場村的驕傲,更是旦場村振興發展的不竭動力。如今的旦場村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農村景象。村民們通過發展種植地瓜,花生等產業,讓日子越過越好。
乘著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的東風,旦場村的村民符志忠依託資源優勢,利用國家優惠政策,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特色產業種植,通過資金、勞力入股等方式帶動村民種植花生,經濟收入大大提高。
四更鎮旦場村村民 符志忠:因為我們這個村莊是革命老區,然後我就是想在這個村莊把它搞擴大農業起來,帶動整個村莊的村民發展致富。
昔日,旦場村革命先烈英勇抗戰,為革命事業流血犧牲。如今,在昌化江水奔流不息的昌化江畔,老區的人民正傳承著紅色基因,一路凱歌,奔向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