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民間說溧水城隍廟
才是「江南第一城隍」
它究竟有何過人住處
讓老人們難以忘卻
就連上海城隍廟也比之不得
溧水城隍廟初建於唐會昌四年(公元844年),城隍廟中供奉是唐代一位縣令,大詩人白居易的堂叔白季康。在大和八年(公元834年)白季康與夫人合葬的葬禮時,白居易揮筆寫下了「唐故溧水縣令太原白府君墓志銘並序」一文。而縱觀上海城隍廟,至明永樂年間(公元1403年-公元1424年)才改建為城隍廟,至於之前供奉的是誰,現在已經無法考證。相比之下,溧水城隍廟比上海城隍廟早了整整五百多年。
溧水劉福喜老先生根據經歷和記憶所繪城隍廟大門
溧水城隍廟規模宏大,在江南各縣的城隍廟中甚是少見。它南起通濟街,北達交通路,西起廟巷,東至實驗巷,坐北朝南。「溧水城隍廟僅殿宇的建築就有九十九間半,它的建築規模與著名的上海城隍廟相比,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所以民間有溧水城隍廟是江南城隍廟第一大廟的說法。」1949年曾在城隍廟小學任教的李新培老人生前這樣描述,他曾對溧水城隍廟進行過步測,通過步測得知,該廟舊址的寬度為五十多米,長約二百米,總面積大約一萬多平方米。
溧水劉福喜老先生根據經歷和記憶所繪畫的溧水城隍廟全景圖
溧水城隍廟大門正對通濟街,南面一牌坊,門楣上書「城隍廟」三字,進入大門,迎面便是誥敕亭。亭內石碑上刻有南宋高宗皇帝敕封溧水城隍白季康為廣惠侯的聖旨全文。
亭後是徽恩閣,閣有三層,通高十餘丈,取名「徽恩」是表示感謝聖恩的意思。出閣向前,便見一潭清澈池水的涵碧池(俗稱放生池),池上建有一座寶慶橋供行人過往。過橋向前便到廟會期間演戲的萬年臺。
從臺下穿過,沿石階而上便到一長廊,長廊南側前簷有「肅儀門」匾額。出長廊北上,便到城隍廟正殿,殿前庭院可見一生鐵鑄就的香爐大鼎,鼎東西兩邊各有一株枝繁葉茂的古銀杏樹,樹圍需二人環抱,庭院兩側是左六司、右六司。
由正殿後門出去,到廟的最後一進樓房,名叫五鳳樓,這裡是城隍夫婦的寢宮,有城隍老爺和城隍奶奶的木製神像。樓後的山丘上,建有一座八角亭,亭中一塊青石碑,碑額橫刻「懷白亭」三字。
溧水城隍廟整體布局、建築設計都十分精當,建築工藝水平很高,每座屋宇都是飛簷鬥拱,雕梁畫棟,與廟宇莊嚴肅穆的氣氛相得益彰。
溧水劉福喜老先生回憶昔日城隍廟會場景
溧水城隍廟在建築領域留給了後人無比珍貴的財產,它同時也無形地推動了當地商業、文化的發展。由於這一原因,通濟街一直都是溧水的商業中心之一。再加上與之相關的古代詩文和民間文藝活動,溧水城隍廟在方方面面都在影響著溧水,它是一筆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也是溧水的一張「金名片」。
但傳承它記憶的
無想水鎮城隍廟文化商業街區
卻讓我們再次領略「江南第一城隍」的繁華
來源:劉福喜老先生《十說城隍廟》、吳大林老先生博文、溧水城建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