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爾-76是俄空天軍的運輸主力,但這款運輸機已經是上個時代的產物。
從去年年底至今,大量細碎信息顯示俄羅斯正計劃發展新一代大型運輸機,新運輸機選型有復活安-124與伊爾-106兩個選擇。對於俄羅斯而言,這兩個方案各有利弊,但在當下這個時間節點,俄羅斯在選型時必須考慮一個新的決定性條件,那就是中國的需要。未來中國大型運輸機的發展規劃將直接決定俄羅斯復活大運計劃的選型。
安-124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量產型運輸機,巨大運力時期無可替代。
俄羅斯自2015年介入敘利亞戰事至今,空運能力的重要性被進一步凸顯。目前俄空天軍現役主力運輸機為伊爾-76與安-124。儘管這兩款運輸機在敘利亞戰事期間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但它們都有各自的致命傷:伊爾-76屬於採用窄體貨艙的第2代運輸機,無法將主戰坦克等重型裝備運輸至前線野戰機場;安-124屬於重型戰略運輸機,儘管運力強大,但卻無法在前線野戰機場降落,更重要的是其研發與動力配套中心都位於與俄交惡的烏克蘭。
伊爾-106堪稱「C-17斯基」,但俄羅斯無法獨立完成這種高端研發。
正是源於現有運輸機的性能局限,俄羅斯計劃在復活安-124與伊爾-106兩者之間選擇一款作為未來俄軍的主力運輸機。所謂「復活安-124」實際上就是立足位於烏裡揚諾夫斯克的航星-SP航空製造廠(也是安-124的主要製造廠)實現以D-18T發動機為核心的安-124全套技術「俄羅斯化」。而伊爾-106則是由伊留申設計局基本立足於上世紀80年提出,並在上世紀90年代中期被迫凍結的伊爾-106方案,研發體量類似C-17的新型戰略運輸機。
航星SP航空製造廠是俄羅斯與中國進行合研運輸機談判的關鍵籌碼。
如果選擇復活安-124,航行SP廠現有大量的安-124生產技術不僅能將整個計劃的發展風險降至最低,而且計劃成功後幾乎無需對現有生產線進行大幅升級即可批量生產,但問題是安-124在現階段俄空天軍中面臨的技術局限無法得到改善。相比之下,伊爾-106方案不僅代表了更先進的發現理念,而且立足俄羅斯新一代PS-90系列發動機即可基本實現比肩C-17的運輸能力,但整個計劃對俄羅斯而言過於複雜。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起到決定性作用。
中烏的軍備合作使中國能通過D-18T發動機左右俄俄羅斯運輸研發。
參照中俄聯合研發C-929大飛機的模式,中俄很可能也會聯合研發新一代運輸機,而事實上,有中國參與是俄羅斯發展新一代運輸機的必要條件。著眼於中國早在2015年已開始從烏克蘭系統引進D-18T發動機,以及中烏兩國悠久的軍事合作歷史,與中國合作是俄突破安-124技術瓶頸的捷徑。如果俄羅斯選擇復活伊爾-106,最大的瓶頸是俄羅斯從未完成新一代戰略運輸機的設計,而中國在運-20上獲得的技術成就恰恰可以填補俄羅斯這方面的技術空白。
運-20使中國運輸機水平開始超越俄羅斯,未來還將誕生「運-20 Plas」。
如果未來中俄開啟運輸機聯合研發,中國給予俄羅斯怎樣的幫助取決於自身需要,因此復活安-124方案很可能最終勝出。此前中國已通過運-20項目在全國建立起高效、系統的大飛機研發體系,在渦扇-20逐漸成熟後,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發「運-20 Plas」並不困難,沒有必要生產中國版伊爾-106。反而中國在安-124這個等級的運輸機領域技術積累相對缺乏,而航星-SP廠恰恰能填補中國在這方面的技術空白,因此中俄在該領域的合作可能更大。
C-929是中俄大飛機合作可複製的模板,核心技術也可進行軍用化研發。
若中俄聯合復活安-124運輸機,中國可提供由烏克蘭背書的D-18T發動機系統、新一代大飛機結構製造工藝、以及立足C-929大飛機的航電系統。俄羅斯則立足航星-SP廠提供安-124運輸機的整體生產技術,並向中國提供運輸機生產的整套硬體設備。整個復活安-124計劃將在類似中俄聯合研發C-929大飛機的模式下進行,屆時俄羅斯將獲得完整的本土化安-124生產技術,而中國也能通過深度參與復活安-124計劃,早日補上戰略運輸機的短板。
對於中國而言,相比運-20本身,研發運-20的整個高效、系統、可複製的過程才是真正的無價之寶。運-20現有技術模式具有拓展至C-17規模運輸機的潛力,但中國要發展安-124等級的大型戰略運輸機卻需要另起爐灶,在這一過程中,深度了解安-124運輸機是相當必要的。「巧合」的是,俄羅斯現階段在新型運輸機研發領域,同樣需要來自中國的至關重要且無可取代的關鍵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