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收藏】道光年間佛像,蘊藏千年傳統「孝」文化

2021-03-05 微瀏陽

「文關公」背藏暗格傳孝道

「文關公」裡暗藏的黃紙上,滿滿都是前人對「孝」之一字的虔誠

收藏:一尊佛像

日期:道光廿三年

價值:個人珍藏

市民尹先生收藏著一尊佛像,這是一尊小型的「文關公」像,僅成人手掌長,置於居家佛龕中,接受香拜。

「我不想探究它的經濟價值,收藏他,是因為他十分精美,而且隱藏著中國的傳統孝文化。」昨日,尹先生虔誠捧出這尊佛像,記者得以近距離觀察。

「關公像」是用名貴實木雕刻而成,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木雕整體呈現出時間滄桑感,部分地方斑駁,讓人驚豔的是,雕像細節部分異常精美,衣服紋路清晰,塗有多種顏色,並加以鍍金;關公的頭部尤其細膩,眉毛飛揚,眼神堅定,嘴角輕抿,不怒自威。

尹先生先教記者看這尊佛像的雕工。

「絕對出自高人之手。」拿出放大鏡,只見佛像上幾乎看不出刀刻的痕跡,每一筆一刻都十分圓潤。

佛像背後有一個暗格,類似於如今裝電池的小匣子,裡面還藏有不少東西——五穀雜糧、金銀銅鐵錫,還有一張黃色的長條紙,密密麻麻寫滿了字。

這張紙條簡述了「關公像」的來由。原來是某戶人家喜得貴子,「虔心命請處師雕刻聖像一尊,供奉龕堂」,「晨昏叩首,早晚焚香」,期盼關公庇佑,家族開枝散葉,五穀豐收。細細看去,佛像的腰身處有一些火燻的黑漬,證明著主家確實「早晚焚香」。

「這尊佛像刀工很出彩,但真正讓人感嘆的是他所代表的傳統意義。」尹先生教記者再看佛像的內涵。

「重男輕女是中國傳統陋習,從這簡述中就可窺一二。」尹先生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抱得男娃,香火得以延續,家族立刻雙膝跪地,虔誠叩首。「這是歷史的一些糟粕。」

磕拜關公,自然有迷信成分在,但是「看精華」,是尹先生欣賞珍藏的第三步。

在中國歷史上、在人文故事中,關公扮演的是義兄,代表的是忠義和信用,還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忠、孝、禮、義的化身。早些年淘得這件寶貝,尹先生立刻就想起了自己的爺爺,「他為人忠孝,對自己的母親尤其盡孝,每日早上服侍其起床,晚上服侍其洗腳……如今他已經過世,但是他言傳身教,每每想起他,就讓我感懷他對我的言傳身教。」

五百元淘到「淡彩冬瓜」瓷壇

精緻漂亮的「冬瓜」瓷壇,曾是民國時期的家用器具

收藏:一件瓷器

時間:清末民初

來源:荷花胡坪

古董價值幾何?考驗的是淘寶達人們的眼光。收藏愛好者邵先生最快樂的事就是下鄉淘寶,在殘垣斷壁的老房子裡張望,在堆滿灰塵的閣樓裡搜索,在上了年紀的老人中收集訊息。

「2008年那次去淘寶,印象最為深刻。」邵先生笑著說。如今這兩件瓷器靜靜擱在他茶色的收藏柜上,「孔雀綠」瓷壇顏色頗深,「淡彩冬瓜」彩壇是淡淡的薄荷綠,兩樣都是60年以前的物品。

淘到了心愛之物自然歡喜,但最讓邵先生感動的是當時一段際遇。

2008年元旦,邵先生「收藏之癮」發作了,隨性來到了荷花胡坪。路上一位女士想搭車,他順路載了一程,當時的他不知道,自己一個無心之舉卻換來了這位女士的傾力相助。

女士得知他要去「收古董」,向他介紹了自己的村子,村民們都非常樂意邀請他去看看。一位駝背老奶奶家中有隻開裂了的土窯青花瓷壇,只是開裂了的瓷器沒有收藏價值,邵先生委婉拒絕。另一位老奶奶則搬出了一件好寶貝:一件「孔雀綠」陶瓷壇。

「我一看,至少是民國時期的。」邵先生如獲至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買了過來。

一棟老屋中還有對老年夫婦向他打招呼。老公公說自己木櫃中放著一個「冬瓜」罈子,不知道怎麼樣?邵先生尚未表態,老婆婆卻強烈反對了,說那是祖傳的要一直留下去。邵先生一聽,有戲!軟磨硬泡讓對方抱出來看看。

「我猜應該是清末民初的東西。」邵先生說,淡彩瓷壇非常漂亮,但為了壓價,他壓抑住自己雀躍的心情,漫不經心地說:「可惜沒有蓋子,賣不起好價錢。」老爺爺老奶奶卻不理會,一口價要五百。

邵先生有心要買,最後磨了許久,終於談妥一個價,可錢包拿出來一看,糟了!錢不夠!他焦急萬分,拿出自己價值幾千的手機,說先抵著,明天來拿?老人搖頭不肯。邵先生滿以為自己要失望而歸了,卻沒想到那位搭車的女士卻拿出自己的錢包,要幫邵先生墊付,甚至連角票都拿出來了。

「我們也就一面之緣啊!」邵先生說,他真沒有想到,當別人成就了自己的願望時,那種心情有多激動!每當他看到這件瓷壇,就會想到感恩,就會回憶那段互幫互助的緣分。

鑑寶專家任新民:結合瓷器上庚申年之標記,以及器形、粉彩、文字章法等諸多因素,這瓷器應該為民國九年生產,其名稱應該是「民國粉彩牡丹花詩文冬瓜瓷壇」,民窯實用器,應該還缺一圓蓋。

徵集:日前,瀏陽日報開欄「民間收藏」,得到許多業內人士的好評和支持。每個人對收藏都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情感,有人愛好它的滄桑,有人看重它的價值,更多人珍藏的是一種情感的收穫。

如果您家中也有歷史悠久的珍藏,或者您對鑑定老物件頗有心得,歡迎撥打本報熱線83830000,或記者電話:18684892661。

---

相關焦點

  • 深藏千年的青州佛像
    1996年,山東青州博物館附近的學校在修建操場,工人們在使用推土機時候意外發現了巨大的地下窯藏,而這個發現瞬間使這個小城蜚聲世界。青州龍興寺窖藏佛教造像的發掘是中國境內最重要的發現之一,它代表了自北魏至宋元時期中國佛教藝術的傑出成就,為研究佛教在我國的傳播及雕塑、繪畫藝術的發展提供了珍貴資料。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
    目前,南安市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8類79項,其中國家級保護名錄2項,省級保護名錄9項,泉州級保護名錄34項;共有代表性傳承人32人,其中省級傳承人2人、泉州市級傳承人26人;建有英都拔拔燈、蛇脫殼古陣法、南音、高甲戲、木偶雕刻等5個泉州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  南安非遺傳統技藝共有27項,國家級1個,泉州市級4個,南安市級22個。
  • 致力於弘揚中華陶瓷文化——江西民間鄭氏博物館館長鄭順生
    年少時期,志存高遠,從1984年開始收藏古董。心懷報負,締造傳奇人生:2000年任江西銅鼓順生竹木製品公司董事長;2016年CCTV4走遍中國欄目榮獲挖冬筍大師;2016年任江西鄭氏酒業總經理;2017年任江西省銅鼓縣鄭氏文化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江西民間鄭氏博物館館長,並榮獲江西省宜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
  • 尼泊爾釋迦族佛像,為什麼會成為手工佛像標誌性的存在?
    尼泊爾的佛像有著悠久的歷史,其風格獨特,是尼泊爾古代文明中最為璀璨的一頁,經過數千年的發展,釋迦族手工佛像已成為手工佛像的標杆。那麼,釋迦族佛像為什麼會成為手工佛像標誌性的存在?其工藝有什麼特點?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說:宗教性宗教文化是尼泊爾最為突出的特性。尼泊爾人對於宗教的信仰,尤其是釋迦族人的宗教信仰,從古至今已深深根植與他們的思想意識中,也因此而形成了密宗佛像較為龐大的尼泊爾佛造像體系。
  • 武漢有哪些傳統文化習俗?武漢傳統文化:約你看楚劇 熱乾麵文化
    武漢文化底蘊濃厚,是一個古典與現代並存的城市。蘊含著盤龍文化、荊楚文化、黃鶴文化、東湖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等優秀文化。隨著時間的發展,那麼現在武漢還有哪些傳統文化呢?武漢的風俗習慣又有哪些呢?和你一起去了解武漢的特色風俗。
  • 深明大義的繼母:清朝孝和皇后和道光皇帝究竟是一對什麼樣的母子
    皇太后並沒有選擇立自己的親兒子為皇帝,而是立了別人的兒子,愛新覺羅.綿寧,也就是後來的道光皇帝。那麼皇太后究竟為什麼要放棄唾手可得皇位,扶持別人的兒子呢?清朝歷史上這位深明大義的繼母孝和皇太后與道光皇帝究竟是一對什麼樣的母子呢?
  • 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密宗佛像
    他們在紫禁城內宮深處,建造佛堂,供奉佛像,潛心佛事。雍正皇帝登基後,將他做皇子時的舊宅改建為北京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雍和宮,專為皇室祈禱供奉之用。藏傳佛教成為清代宮廷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此佛像為密宗佛像,此佛像造像姿態優美,面龐圓潤,寶相莊嚴,天衣繞身,垂坐於仰蓮圓臺之上,坐姿端嚴,臺座高大,蓮瓣寬肥飽滿。此鎏金佛像線條流暢,做工精細,行雲流水,靈動自然,體現了較強的藝術表現力。
  • 千年佛像被摸出包漿,景區回應!
    由於一些千年佛像緊鄰過道,許多遊客伸手觸摸,甚至還有小孩鑽進護欄拍照,令不少佛像都被摸出了包漿。據景區工作人員介紹,這嚴重地違反了景區規定;保安人員則表示,佛像本來就在風化,遊客觸摸會加劇損壞。此事在網上引起熱議,不少網友都在批評遊客這種不文明並且損壞文物的行為。
  • 重慶千年「神龜」露出水面,內有2尊佛像,市民紛紛拜祭
    重慶千年「神龜」露出水面,內有2尊佛像,市民紛紛拜祭眾所周知,每一條河流都會分為汛期和枯水期。汛期的河水流量特別大,甚至河水會對周邊的環境造成嚴重的影響。枯水期的水位特別低,有些水底的建築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我國有兩條母親河,它們分別為長江和黃河,每年重慶長江流域的枯水期。當人們在這一個時間段內到達重慶,就不會看到波瀾洶湧的長江,反而會看到軟綿綿的長江水。
  • 清代銅佛像,價值超出想像
    佛像的市場價值該如何判斷?上海佛像收藏家周毛弟認為,佛像尺寸越大價值越高;宮廷鑄造的比民間的價值高;在藏傳佛像裡,憤怒相比吉慶相價值高;菩薩裝高於佛裝。 20世紀80年代,鎏金銅佛像引起了國際市場的重視,近幾年,也受到了國內買家的青睞。此前,蘇富比(微博)、佳士得(微博)兩大拍賣公司均有佛像拍品出現。2004年,上海古玩古玩心(微博)舉辦了佛像專場拍賣,成 交 價 格令人矚目。不管是出於對佛像藝術的虔誠與信奉,還是源於其歷史、文化、藝術、宗教底蘊的深厚,不可否認的是,佛像在收藏市場「火」了起來。
  • 南安非物質文化遺產︱民間文學
    並陸續指示得知,該院為千年古剎,清水祖師曾在此出家,廟院百年前已損。部巖古音布巖、報巖,埔鹽鄉民之先祖二百年前自此地移居臺灣。埔巖與部巖閩南語諧音。傳說體現對閩臺「五緣」關係和文化。  南安市級:歐陽詹的傳說  歐陽詹,唐中期著名的文學家、詩人和教育家。少年歐陽詹在高蓋山白雲室讀書。高蓋山絕頂有歐陽詹祖母墳墓。
  • ZAM展覽浙江美術館即將舉辦「漢風藏韻——中國古代金銅佛像藝術特展」
    浙江美術館館長斯舜威向媒體記者介紹了浙江美術館為迎接G20峰會,精心策劃的四大展覽:「我織我在——第二屆杭州纖維藝術三年展」「漢風藏韻——中國古代金銅佛像藝術特展」「子曰心書——浙江書法篆刻名家作品展」「水·印千年」啟動展之「湖山勝概」。這四大展覽內容豐富,結構合理,既有優秀傳統文化,又有多元當代藝術,充分體現了浙江杭州的文化魅力。
  • 道光年間,村民遇險被南安這座寺廟神明保佑而脫險
    爬上階梯,穿過四大金剛的注視,映入眼帘的是開懷大笑的彌勒佛像。轉過山門,就是正殿。正殿正門之上高懸著由道光十四年安溪知縣劉樞親筆題書的「寶湖古地」牌匾,可見寶湖巖歷史悠久。想必這裡也一定有許多傳奇故事。關於寶湖巖的傳奇故事有許多,特別是發生在道光年間關於重建的故事。
  • 大飽眼福:清代道光瓷器「傳統紋飾」欣賞!
    整器色澤明豔動人,端莊華貴,青花發色純正,堆粉潔白細緻,實乃道光一朝官窯罕見之精品。豆青地青花屬釉下彩品種之一,其製作工藝是在已畫好的青花紋飾的胎體表面,罩以豆青色透明釉,然後經高溫還原焰燒成,這個品種根據現有實物資料,創燒於明代宣德年間,是景德鎮御器場仿製龍泉窯青釉並把它同青花紋飾相結合的成功產物。
  • 龍門石窟,400多年開鑿出10萬尊佛像,還有一尊東方「蒙娜麗莎」
    龍門石窟是世界文化遺產,與莫高窟、雲岡石窟、麥積山石窟並稱為我國四大石窟。龍門石窟坐落在中國千年古都洛陽,石窟的前世今生與古代武則天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今日份慧語先生就和大家揭開這座的石窟的神秘面紗。民間自古流傳大禹疏浚龍門的傳說,古人視龍門為溝通彼岸世界的風水寶地,關乎中華文化起源的「河出圖、洛出書」就在此處,總之這是塊難得的風水寶地,鑿石窟塑佛像,再適合不過。
  • 翁吉士 | 清代道光年間縣令
    明朝成化年間,曾在此設巡檢一職,建有石堡一座,石堡中間的石拱門上刻有匾額。清朝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翁吉士在此勘察時,提出「據險築關」,於是徵調民夫、工匠在石堡原址建關隘,命名「湖北關」。  湖北關海拔1265米,因為戰亂等原因,被多次損毀,又多次復建。
  • 珍藏現盛世 陳香醉當時 ——2020首屆秋季道光廿五原酒封壇大典
    十一月的錦城以步入初冬,伴隨著2020中國白酒大師品鑑研討會在錦州的順利舉行,籌備數月的道光廿五原酒封壇儀式也隆重開幕。 珍藏現盛世,陳香醉當時。道光廿五原酒封壇文化節現場古樂悠揚,虔誠嚴肅,場面莊嚴而又氣勢恢宏。
  • 佛像最密集寺廟,僅100平方米就有3700尊佛像,香客:一次拜諸佛
    中國文化歷史悠久,佛教文化是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無論古今,佛教在中國都佔據著獨特的地位,如今的佛教文化更是一度興盛,佛教的寺廟也隨處可見。說起佛教的寺廟,享譽全國的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等千年古寺,是最被人稱道的。
  • 為收集佛像痴狂,聽蔡志忠講述他與三千佛像的故事
    回家後,蔡志忠把佛像擺在書桌燈光下,「哇,好美啊」,他一下子被吸引住了。 自此,蔡志忠在收藏銅佛的路上一發不可收。1992—1994年間,香港古董街人行道上,鋪滿了來自中國的各種古董:西漢高古銅器、北魏佛菩薩石雕、北魏「胡人」彩陶、唐代仕女彩陶、唐馬彩陶、字畫、文玩、陶瓷器,琳琅滿目。蔡志忠則目標明確,每隔3周,就去搜尋銅佛。
  • 磁縣千年文化傳統,打鐵花,美的不行!
    「打鐵花」是流傳於晉豫地區民間傳統的煙火,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打鐵花」初源於工匠們的祭祀活動,鼎盛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這種表演絢麗多彩、氣勢恢宏,是我國著名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舊時在冶鐵較發達的民間有「打鐵花五穀豐登,迎彩頭天降祥瑞」的說法。近日,在邯鄲磁縣,有專業人員在表演「打鐵花」民俗絕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