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關公」背藏暗格傳孝道
「文關公」裡暗藏的黃紙上,滿滿都是前人對「孝」之一字的虔誠
收藏:一尊佛像
日期:道光廿三年
價值:個人珍藏
市民尹先生收藏著一尊佛像,這是一尊小型的「文關公」像,僅成人手掌長,置於居家佛龕中,接受香拜。
「我不想探究它的經濟價值,收藏他,是因為他十分精美,而且隱藏著中國的傳統孝文化。」昨日,尹先生虔誠捧出這尊佛像,記者得以近距離觀察。
「關公像」是用名貴實木雕刻而成,拿在手中沉甸甸的。木雕整體呈現出時間滄桑感,部分地方斑駁,讓人驚豔的是,雕像細節部分異常精美,衣服紋路清晰,塗有多種顏色,並加以鍍金;關公的頭部尤其細膩,眉毛飛揚,眼神堅定,嘴角輕抿,不怒自威。
尹先生先教記者看這尊佛像的雕工。
「絕對出自高人之手。」拿出放大鏡,只見佛像上幾乎看不出刀刻的痕跡,每一筆一刻都十分圓潤。
佛像背後有一個暗格,類似於如今裝電池的小匣子,裡面還藏有不少東西——五穀雜糧、金銀銅鐵錫,還有一張黃色的長條紙,密密麻麻寫滿了字。
這張紙條簡述了「關公像」的來由。原來是某戶人家喜得貴子,「虔心命請處師雕刻聖像一尊,供奉龕堂」,「晨昏叩首,早晚焚香」,期盼關公庇佑,家族開枝散葉,五穀豐收。細細看去,佛像的腰身處有一些火燻的黑漬,證明著主家確實「早晚焚香」。
「這尊佛像刀工很出彩,但真正讓人感嘆的是他所代表的傳統意義。」尹先生教記者再看佛像的內涵。
「重男輕女是中國傳統陋習,從這簡述中就可窺一二。」尹先生說,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抱得男娃,香火得以延續,家族立刻雙膝跪地,虔誠叩首。「這是歷史的一些糟粕。」
磕拜關公,自然有迷信成分在,但是「看精華」,是尹先生欣賞珍藏的第三步。
在中國歷史上、在人文故事中,關公扮演的是義兄,代表的是忠義和信用,還是中國傳統優秀文化如忠、孝、禮、義的化身。早些年淘得這件寶貝,尹先生立刻就想起了自己的爺爺,「他為人忠孝,對自己的母親尤其盡孝,每日早上服侍其起床,晚上服侍其洗腳……如今他已經過世,但是他言傳身教,每每想起他,就讓我感懷他對我的言傳身教。」
五百元淘到「淡彩冬瓜」瓷壇
精緻漂亮的「冬瓜」瓷壇,曾是民國時期的家用器具
收藏:一件瓷器
時間:清末民初
來源:荷花胡坪
古董價值幾何?考驗的是淘寶達人們的眼光。收藏愛好者邵先生最快樂的事就是下鄉淘寶,在殘垣斷壁的老房子裡張望,在堆滿灰塵的閣樓裡搜索,在上了年紀的老人中收集訊息。
「2008年那次去淘寶,印象最為深刻。」邵先生笑著說。如今這兩件瓷器靜靜擱在他茶色的收藏柜上,「孔雀綠」瓷壇顏色頗深,「淡彩冬瓜」彩壇是淡淡的薄荷綠,兩樣都是60年以前的物品。
淘到了心愛之物自然歡喜,但最讓邵先生感動的是當時一段際遇。
2008年元旦,邵先生「收藏之癮」發作了,隨性來到了荷花胡坪。路上一位女士想搭車,他順路載了一程,當時的他不知道,自己一個無心之舉卻換來了這位女士的傾力相助。
女士得知他要去「收古董」,向他介紹了自己的村子,村民們都非常樂意邀請他去看看。一位駝背老奶奶家中有隻開裂了的土窯青花瓷壇,只是開裂了的瓷器沒有收藏價值,邵先生委婉拒絕。另一位老奶奶則搬出了一件好寶貝:一件「孔雀綠」陶瓷壇。
「我一看,至少是民國時期的。」邵先生如獲至寶,經過一番討價還價買了過來。
一棟老屋中還有對老年夫婦向他打招呼。老公公說自己木櫃中放著一個「冬瓜」罈子,不知道怎麼樣?邵先生尚未表態,老婆婆卻強烈反對了,說那是祖傳的要一直留下去。邵先生一聽,有戲!軟磨硬泡讓對方抱出來看看。
「我猜應該是清末民初的東西。」邵先生說,淡彩瓷壇非常漂亮,但為了壓價,他壓抑住自己雀躍的心情,漫不經心地說:「可惜沒有蓋子,賣不起好價錢。」老爺爺老奶奶卻不理會,一口價要五百。
邵先生有心要買,最後磨了許久,終於談妥一個價,可錢包拿出來一看,糟了!錢不夠!他焦急萬分,拿出自己價值幾千的手機,說先抵著,明天來拿?老人搖頭不肯。邵先生滿以為自己要失望而歸了,卻沒想到那位搭車的女士卻拿出自己的錢包,要幫邵先生墊付,甚至連角票都拿出來了。
「我們也就一面之緣啊!」邵先生說,他真沒有想到,當別人成就了自己的願望時,那種心情有多激動!每當他看到這件瓷壇,就會想到感恩,就會回憶那段互幫互助的緣分。
鑑寶專家任新民:結合瓷器上庚申年之標記,以及器形、粉彩、文字章法等諸多因素,這瓷器應該為民國九年生產,其名稱應該是「民國粉彩牡丹花詩文冬瓜瓷壇」,民窯實用器,應該還缺一圓蓋。
徵集:日前,瀏陽日報開欄「民間收藏」,得到許多業內人士的好評和支持。每個人對收藏都有著自己的見解和情感,有人愛好它的滄桑,有人看重它的價值,更多人珍藏的是一種情感的收穫。
如果您家中也有歷史悠久的珍藏,或者您對鑑定老物件頗有心得,歡迎撥打本報熱線83830000,或記者電話:186848926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