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來水到家 三臺子村告別「吃水難」

2020-12-23 湘湘帶你看社會

64歲的高鎖成是清水河縣三臺子村村民,祖祖輩輩沒有離開過這個小山村,這裡溝壑縱橫,坡陡彎急。多年來,鄉親們一直被飲水難問題困擾著。今年,村裡通上了自來水,吃水難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為解決三臺子村飲水難題,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從籌劃、論證到實施,歷經近一年的時間,最終將自來水通到了村民家。但由於水源取用自地下300多米的深井水,機井用電又成了解決村民吃水難題的一大瓶頸。村「兩委」和駐村工作隊與幫扶單位呼和浩特市超高壓供電局積極溝通,協調辦理了相關用電審批手續,終於打通了解決村民吃水難的「最後一公裡」。

不久前,三臺子村實現了自來水全覆蓋,家家戶戶的水龍頭都流出了清澈的自來水。

如今三臺子村村民吃上了自來水,解決了吃水的難題。有了自來水,致富的路子也多了起來,種植玉米、養牛養羊,村民生活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勤勞致富奔小康的勁頭也更足了。

(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楊彩霞)

【來源:呼和浩特新聞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張家界:禾家村通了自來水 家家戶戶笑開顏
    看到水龍頭譁譁地流出清澈的自來水,孫大媽開心地笑了。 紅網時刻9月2日訊(通訊員 趙威 鍾琪)「終於吃上自來水了,以後再也不用為吃水發愁了。」近日,家住張家界市永定區陽湖坪街道禾家山村的孫大媽看著自來水從水管裡譁譁地流出來,高興地說到。 禾家山村的不少村民打開水龍頭,看見清澈的自來水噴湧而出,大家奔走相告,個個喜笑顏開。
  • 潼南米心鎮:自來水通到家門口 群眾用水無憂
    對於生活在城市的居民來說,打開水龍頭就能喝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是再平常不過的事。但在米心鎮毗盧村,當地村民為此等了數十年——由於特殊的地理環境,水資源嚴重短缺,當地村民均以地下水為生活水源,飲水難和飲水安全是村民長期憂心的一件大事,村民最盼望的事就是解決飲水難題。
  • 管道洩漏屢現維修困境:一樓不讓修 高層吃水難
    管道洩漏屢現維修困境:一樓不讓修 高層吃水難 2020-12-12 09:2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二次供水」改造後,哈爾濱12.7萬戶告別「夜來水」
    田文甲再也不用過濾的自來水洗菜了。「鏽水」、「泥沙水」怎麼能吃?隨著城市一些樓房的供水管線老化、二次供水設施年久失修,有的未配備水箱,有的僅靠泵抽供水,有的沒有加壓設施通過市政壓力直供,很多居民遇吃水難題。
  • 通山和平村村民吃水不再難
    因為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在家的老人吃水要挑著水桶到溝裡、河裡去挑,太辛苦了。」11月18日,通山縣大畈鎮和平村二組村民徐賜教回想著這些年挑水的日子,再看看眼前清澈的井水,感慨萬千。和平村位於富水湖南岸,全村共有8個村民小組、463戶2005人。2014至2018年,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139戶、470人。
  • 雙11增長500%,58同城到家精選的「自來水」家政服務
    58同城到家精選發布的《雙11家政消費報告》顯示,10.21-11.11日,58同城到家精選舉辦「美好生活服務節」期間,平臺活躍用戶超過1000萬人,商家訂單量增長迅速,雙十一當天訂單量更是達到了日常均值的5倍。
  • 吃水、灌溉都不用愁了
    解現雲告訴記者,以前吃水都靠壓水井,水質發黃而且還有很多水鏽,喝進嘴裡還帶有苦味。去年夏天,當自來水管道鋪到了他家門口,讓他高興地不得了。「那時候的水真不好喝,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喝。自從通了自來水,流出來的水清了,也沒水鏽了。俺家是貧困戶,安裝自來水的時候一分錢沒花,最多的時候每月用5方多水,差不多十幾塊錢。」解現雲說。
  • 毛澤東是如何解決群眾吃水難問題的?
    從小爺爺對我說吃水不忘挖井人中央機關來了以後,村裡一下子多了上千人,吃水用水更困難了。」聽罷,毛澤東陷入如何解決群眾飲水難的思考中。第二天一早,毛澤東就到村裡村外轉上了好幾圈,組織紅軍幹部用大楠竹代替水管,把烏鴉嶺下的泉水引出來,用一隻大桶接住,暫時解決了群眾吃水難題。
  • 每天900方,泰山岱頂用上了自來水,告別「靠天吃水」難題
    12月9日,泰山景區舉辦引水上山汙水下山工程竣工啟用活動,南天門供水站正式揭牌,宣告著泰山主景區告別「靠天吃水、旱澇不均」的供水難題。如今,走進岱頂天門居商戶店裡,擰開水龍頭就是清澈乾淨的自來水,且沒有出現時斷時續的情況。清水上得來,汙水下得去,進一步提升了景區供水安全性和可靠性。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從湊水送禮到自來水敞開用——貴州省深度貧困...
    新華社貴陽12月22日電題:從湊水送禮到自來水敞開用——貴州省深度貧困村用水見聞新華社記者潘德鑫「過去哪家有紅白喜事,寨子裡每戶要提前送一桶水去,既是送禮也是湊水。」村支書張建興證實,過去很多人家的餐桌几年沒洗過,大家臉上、頭上都油油的;家裡水不夠,就到山上找一種名叫「火棘果」的紅色小野果,吃了充飢又解渴;冰雪凝凍時,山路打滑,上山背水、下山拉水都很難,只能將房前屋後的冰雪化成水。和奢旮村一樣,保華鎮海拔近2100米的二道坪村,也曾面臨吃水難。每次挑水感覺像去縣城一樣遠,家家戶戶門口擺滿各種規格的水桶和扁擔。
  • 全旗中小學校幼兒園食堂告別土灶臺
    特別是對全旗中小學校幼兒園食堂土灶臺進行的改造工程,更是讓全旗中小學校幼兒園食堂徹底告別了土灶臺時代。 另外,鐵帽中心學校的食堂原來用的是學校自備井的井水,在土灶臺改造過程中,還接入了什拉水廠的自來水,解決了學校的吃水問題。「學校的自備井有兩個,一個在食堂,還有一個在教學區,由於井只有30多米深,所以水質並不達標。現在,學校接通了什拉水廠的自來水,學校的吃水、用水問題解決了。」鐵帽中心學校校長劉國新說。
  • 雙黃村申渡村通自來水告別...
    本報訊 (記者江嬋)昨日下午,梅江區西陽鎮雙黃村、申渡村供水工程通水儀式在雙黃村村委舉行,潔淨的自來水通到了兩村450戶約2700位村民的家中,多年來的「飲水難」問題得到解決。
  • 金魚到家需要做的步驟,做到會減少新魚到家的死亡率
    提到金魚大家都會覺得很金貴,很難養,對於養魚小白來說,買個缸加點水買魚直接放進缸裡,然後沒幾天魚就死了。按這個步驟確實金魚比較容易死,因為金魚相對魚普通的家魚來說確實金貴,是人們空閒時候的一個玩物,是需要人伺候的一個寵物。
  • 從湊水送禮到自來水敞開用——貴州省深度貧困村用水見聞
    村支書張建興證實,過去很多人家的餐桌几年沒洗過,大家臉上、頭上都油油的;家裡水不夠,就到山上找一種名叫「火棘果」的紅色小野果,吃了充飢又解渴;冰雪凝凍時,山路打滑,上山背水、下山拉水都很難,只能將房前屋後的冰雪化成水。  和奢旮村一樣,保華鎮海拔近2100米的二道坪村,也曾面臨吃水難。每次挑水感覺像去縣城一樣遠,家家戶戶門口擺滿各種規格的水桶和扁擔。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從湊水送禮到自來水敞開用
    村支書張建興證實,過去很多人家的餐桌几年沒洗過,大家臉上、頭上都油油的;家裡水不夠,就到山上找一種名叫「火棘果」的紅色小野果,吃了充飢又解渴;冰雪凝凍時,山路打滑,上山背水、下山拉水都很難,只能將房前屋後的冰雪化成水。和奢旮村一樣,保華鎮海拔近2100米的二道坪村,也曾面臨吃水難。每次挑水感覺像去縣城一樣遠,家家戶戶門口擺滿各種規格的水桶和扁擔。
  • 「脫貧攻堅·村村道」赫章縣豐產村:告別「房蓋水」,汩汩清水入村來
    豐產村位於畢節市赫章縣古達鄉東南部轄5個組299戶1299人,長期以來,吃水難是困擾幾代豐產人的難題。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以來,豐產村把安全飲水問題擺在工作的優先位置,全力實施安全飲水工程。  過去時——水比油還貴,群眾吃水難  回憶起當初吃水難的歷史,已經67歲的朱貞倫熱淚盈眶。「我13歲成為勞動力就開始挑水吃,到幾公裡遠的地方,都是山泉水,水很小,每次去都要排隊,就這樣挑了幾十年的時間。」
  • 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修繕完成 修舊如舊讓文物古蹟重現歷史風華
    這裡曾改變鼓浪嶼人吃水的方式,是鼓浪嶼歷史國際社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而也成為鼓浪嶼文化遺產核心要素之一。  日前,鼓浪嶼自來水公司舊址修繕工程正式完工。鼓浪嶼管委會文保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是鼓浪嶼為迎接第44屆世遺大會完成的修繕項目之一,施工人員在修繕過程中注重遵循文物古蹟保護的不改變原則、完整性原則、真實性原則等,盡力尋找相近材料,讓文物古蹟重現歷史風華。
  • 農村不用「壓水井」了,自來水真比地下水好?
    但是時過境遷,這才沒有多少年,農村的壓水井竟然沒落了,取而代之的是電動水泵,只是水泵裡的水大多是洗衣服洗澡用,而吃水則是現在村村通的自來水,水龍頭一擰就譁譁的出水,可謂是方便至極,迅速成為了老百姓的首選,只是自來水真的就比地下水好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