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10點20分,家住菏澤市定陶區馬集鎮袁堂行政村何莊自然村的解現雲,正坐在自家大門口修著電器,當記者問起家裡的飲水問題時,66歲的他連忙放下手中的活,帶著記者往院裡走了幾步,在靠近東面院牆的位置,解現雲擰開了水龍頭,一股清亮的水「譁啦啦」流了出來。
解現雲告訴記者,以前吃水都靠壓水井,水質發黃而且還有很多水鏽,喝進嘴裡還帶有苦味。去年夏天,當自來水管道鋪到了他家門口,讓他高興地不得了。「那時候的水真不好喝,但是沒辦法,不得不喝。自從通了自來水,流出來的水清了,也沒水鏽了。俺家是貧困戶,安裝自來水的時候一分錢沒花,最多的時候每月用5方多水,差不多十幾塊錢。」解現雲說。
定陶區水務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李銘告訴記者,為解決城鄉居民飲用水安全問題,定陶區委、區政府把「切實保護飲用水源,讓群眾喝上放心水」作為首要任務,成立了由區長任組長的飲水安全工程規劃建設領導小組,以實現自來水「村村通」「戶戶通」為標準,實施了劉樓水庫、田集水庫及城鄉一體化供水項目,推進城鄉飲水安全工程建設。截至目前,已累計鋪設城鄉一體化供水主管網139.6公裡,村、戶管網1.1萬餘公裡,全區城鄉群眾吃上了同源、同網、同質、安全合格的飲用水。
在保證了飲水安全的同時,定陶區著力解決農田水利設施「最後一公裡」問題,加大水利建設力度,保障了莊稼的「吃水」問題。在這方面,解現雲也深有感觸。他告訴記者,以前澆地,全家都得忙活,耗時耗力還累心。
「一到澆水的時候,就要扛著電線,拉著水泵機到地頭,在外打工的孩子還得回家幫忙,中午還要帶著飯菜守在地頭,這一波澆地,至少得三四天。」解現雲說,這幾年,每當需要澆水的時候,他啥也不用拿,手裡就攥著一張「小紙片」,然後到地頭上的機器一划,水就譁譁地流進了地裡,一晌午,5畝地就澆好了。他口中說的「小紙片」就是水卡;地頭上的機器,就是電定水智能水價處理器。
李銘告訴記者,自國家啟動實施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項目以來,定陶區整合全區涉及水利項目和資金,打破了鄉鎮地域界限,將全區耕地劃分為八大片區,以片區為單位,成方連片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共計新打機井1421眼,維修舊井377眼,新建泵站142座,配套改造均張莊、邵堂2個灌區,建成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6.86萬畝。同時,定陶區確立了「區水務局行政化指導+公司化運作」的規劃、建設和管理模式,成立了定陶潤田灌溉服務中心,水務部門建成的農田水利設施全部交給該服務中心實行統一管理和維護。
潤田灌溉服務中心主任劉學堯說,潤田灌溉服務中心以灌區為單元下設8個基層服務站,為112個行政村7.5萬戶、26.86萬畝耕地提供服務。
「我們建立了農田水利設施信息管理平臺,能夠實時採集灌溉設備的運行數據信息,並實現對各機井和各農戶灌溉用水的在線監測和數據處理。」劉學堯告訴記者,安裝在地頭的電定水智能水價處理器,可以實時顯示存戶的用水量和卡內餘額、累計用水量等數據。
現在,解現雲家裡的5畝地澆水,他一個人半天就能幹完。「澆水時拿著卡在機器上刷一下,然後就坐在旁邊等著就行,啥也不用管,水就譁譁地流到了地裡。看水澆得差不多了,再刷一下,水就停了,方便得很。通了自來水,解決了生活的吃水問題;地裡刷卡澆地,解決了莊稼的『吃水』問題,都不用愁了,真是不孬。」解現雲告訴記者。
(大眾報業·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蔣鑫 通訊員 劉福旺 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