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微傳媒 巴彥淖爾廣播電視臺主辦
【新朋友】 點擊標題藍字「河套微傳媒」關注
【新聞熱線】0478-8918717/0478-8918718
河套灌區是黃河流域最大的灌區,也是亞洲最大的一首制自流引水灌區,黃河水通過大大小小七級渠道流淌到田間灌溉。近年來,智能灌溉技術走進河套灌區,使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都發生了巨大變化。
家住巴彥淖爾市臨河區雙河鎮進步村的武永亮是村裡的渠長,以往每到灌溉時節,他要根據村民的用水需求開關水閘,常常連續好幾天徹夜不眠地守在水閘旁。
然而從去年開始,武永亮不再需要徹夜守著水閘,甚至白天也只是在耕種之餘到水渠邊看看。他生活的變化,開始於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科技文化處新研發的「測控一體智能化配水及水費計收信息化解決方案」在當地的應用。
6月的一天,武永亮頭頂烈日在田間耕作。耕作間隙,他坐在田埂上,一邊休息一邊掏出手機,打開一個名為「用水信息智能終端」的APP。進入「地塊設置」欄目,在這裡可以看到村裡土地的平面圖,其中有好多地塊被標註為紅色。「凡標註紅色的地塊都已經完成灌溉了,我根據灌溉進度,通過手機APP隨時隨地可以啟閉閘門,不用一直守在水閘旁邊了。」武永亮愜意地說。
與智能控制系統相連接的,還有埋在田間的探測儀器,它們實時測量著土壤的成分、含鹽量、含水量,以此計算出土壤的需水量。據該項目研發技術骨幹、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高級工程師張曉紅介紹說:「這套測控一體智能化配水技術改變傳統的經驗型灌溉制度,以農作物生長需要的適宜水分為調控閾值,實現智能化灌溉。智能化配水技術還配套了水費計收信息化系統,通過信息編碼和灌溉自主申報,可以將用水量精確到每一個農戶,並自動結算水費。」
據了解,「測控一體智能化配水及水費計收信息化解決方案」源於張曉紅所在團隊的最新科研成果「河套灌區農業精準化配水集成技術研究與示範」,該成果獲得了2017年度內蒙古自治區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磴口縣壩楞村是「河套灌區農業精準化配水集成技術研究與示範」項目的核心試驗區,談起這項智能灌溉技術,村民們都豎起了大拇指。村民楊永忠深有體會地說:「以往大水漫灌,既浪費水,又容易導致土壤鹽鹼化,我們用了新的精量化灌溉系統後,可以控制灌溉水量和時長,控制土地鹽鹼化。」
楊永忠有10畝耕地,種了小麥、玉米、葵花等作物,不同作物的灌溉時間是不一樣的。「小麥要在生長早期灌溉,玉米需要在中後期加大灌溉,以前灌溉比較粗放,來了水就一起澆,也不管作物到沒到灌溉期。」楊永忠說,現在他們根據不同作物的生長情況,調整灌溉順序,達到了精細化耕作。目前,壩楞村有38戶村民的441畝耕地採用了精量化配水系統,田間節水率達30.2%,作物增產10.8%。
使用智能灌溉技術還大大節省勞動力,緩解了用水矛盾。楊永忠說:「我們村的農民用水協會人員比以前減少了一半,村民的負擔大大減輕了。更重要的是我們用多少水,繳多少費明明白白,大家親自參與用水管理、監督用水情況,過去經常發生的用水糾紛十年來沒有發生一次。」
「精細化的農業,必須從精細化的灌溉開始。精細化的灌溉必須從便捷、降本、增效著手。」張曉紅說。農業精準化配水集成技術在推廣的過程中不斷控制成本,保證農民能夠用得起、用得上,目前內蒙古河套灌區管理總局正在全灌區進行推廣。
巴彥淖爾廣播電視臺新媒體中心急需能幹聰穎、善溝通、能扛磚、懂作圖、文案好、對網際網路比較感興趣的漢子和女漢子, 整體走巴彥淖爾廣播電視臺實習生招聘流程,實習期個1—2個月或者更久都可以,實習結束後可獲得巴彥淖爾廣播電視臺開具的實習證明,同時,表現優異者每月可獲得新媒體中心實習補貼,簡歷發送至郵箱bstvczy@163.com 備註:實習生應聘
《今日財經》欄目招聘
因工作需要《今日財經》欄目現招聘兩名攝像記者,一名文字記者。報名條件:擁護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品行端正,熱愛廣播電視事業,無違法記錄,身體健康,能適應所報考崗位的工作需求。攝像記者要求大專以上學歷,文字記者要求本科以上學歷。聯繫電話:13304783887 聯繫人:高老師
吉房出售:
臨河西區金沙麗苑小區,學區房,四樓134.5平方米,三室兩廳,戶型格局好。新房未裝修。售價72萬,非誠勿擾!
聯繫人溫先生:15334983300
歡迎把您遇到的突發事、現場事、感人事(不管大事小事,只要您認為有意義的事兒)都可以反饋給我們,可以微信留言也可以直接撥打熱線電話。
微信後臺 15334984444
新聞熱線 0478—8918718
鴻雁手機臺
掌中看世界
歡迎下載安裝鴻雁手機臺客戶端
閱讀掌握更多新鮮資訊
(安卓用戶可在各大應用商城搜索鴻雁手機臺下載安裝)
(蘋果用戶可在蘋果商店直接搜索鴻雁手機臺下載安裝)
點擊閱讀原文
即可預約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