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號微信:damei8210
文/馮兵緒
邢西大山深處,山山溝溝基本有水,所以水井很少,就是有井,也不過幾丈深。村西以前就有一口水井,深不過丈五,手提水桶,腑腰就可汲水上來,實在方便啊!
由於這口井就在去西溝的進口處,離村還有一段距離,就稱這口開為「西溝井」。由於所處的地理位置,這口井擔負著村上街與南街半村人的吃水用水。
每天早上,天剛蒙蒙亮,就能聽到水桶叮咚咣當,擔杖吱呀吱呀的聲響,不用說,這是早起的村人開始擔水了。
這口井緊靠一個山嘴處,村人整修時,修建成上下兩口水井。上面井吃水,下邊井洗涮,大家循規守矩,不用提醒。井臺用幾塊平整的石板鋪面,井口處高於外邊。
小時候,常住姥姥家。姥姥家住在上街,自然吃水就得到西溝井上去挑。姥爺常年不在家,姥姥又是小腳,所以我常幫姥姥去抬水。
記得第一次到井邊,不敢往井裡看,生怕不小心,一步滑到井裡去。看姥姥穩穩地站在井邊,右手提桶,伸到井裡,來回一擺動,水桶就灌滿了,再用力一提,水桶就到了井沿。
然後我拿起棍子,伸進桶系下,我在前頭,姥姥隨後,用胳膊挎上棍子,搖搖擺擺上路了。中間要歇上兩三次,方可到姥姥家。後來表弟表妹也長高了,我們就可以代替姥姥抬水了。再後來,我可以挑起一擔水,來去自如了。
這口井水,清冽甘甜,夏天飲上一瓢,如美酒入口,沁心潤脾,涼意霎時爽身,令人心曠神怡。冬天早上,這口井水會大冒熱氣,從井中把水擔回家中,熱氣仍可看見。手入水中,沒有那麼冰涼凍手,因此冬天常有女人們到這裡汲水洗涮。
聽老人們說過,當年抗戰時期,這個水井還救過一個女八路的。那是1942年春天,日寇對邢西根據地進行大掃蕩,日本鬼子與皇協軍來到了我們這偏遠的山村裡,燒殺掠搶。
當時冀南銀行的一些設備就藏在村對面的二棧上。八路軍為保護村民,保存物資,讓鄉親們都撤向西山方向,幾個八路軍戰士斷後。待鄉親們都撤走了,幾個八路軍戰士才分幾路撤退。
可其中一個女八路剛撤到村西河溝口,鬼子就順溝追過來了,一聲槍響,從女八路的耳邊擦過,轉回頭一看,鬼子拐過彎就追上來了。
情急之下,這個女戰士機智地跳進了水井裡,免於一難。鬼子看看前邊不見人,又分開幾個溝岔,打了幾槍,扭回頭走了。待鬼子走遠,女戰士從水井爬出來,奔向鄉親們藏身的山溝溝裡頭去了。
這口井的水順溝流出,水流不大,一到冬天,就從水井邊一直結冰出來有很長的一段距離了。這可是我們夥伴們的遊樂場!
每天下午放學後,大家不約而同地到這裡來滑冰。林子虎子帶來了自製的滑板,倆人蹲在滑板上,後邊一人輕輕一推,滑板自行滑出,順著冰面,一下子能滑出二三百米遠。
小姑娘們不敢蹲在這樣的滑板上,只能單人或倆人手拉手輕輕地,慢慢地找一段比較平整的地段來滑一段,遠沒有這滑板驚險刺激。
有時候,林子他們的滑板在前,後邊帶著長長的一隊小夥伴,迅猛向前滑動,可半路上就有人掉隊了,或者被快速前行甩出隊伍,到了目的地,可就剩不下幾個夥伴了。
大家叫著,笑著日,哭著,鬧著,快把這個小河溝鬧翻了,直到來擔水的大人見了,催促著大家回家,這樣才滑興未盡,戀戀不捨地回家去……
如今家家戶戶水管入院進家,再不用擔水吃了。可南街與南臺的住戶們仍不舍這口井,費心費力地把這口井棚了進來,建起了蓄水池,埋下水管,引這股泉水流到了院子裡。他們無不高興地說,有了這個水管,可比孝順小子還頂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