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楊大俠
壹·走入歷史的默片
1926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劍俠唐璜》在美國上映,默片開始走入歷史。
看到越來越多導演去拍有聲電影,查理·卓別林罵道:
「拍攝現場有幾個人戴著耳機坐在那兒,打扮得像是來自火星的戰士;在演員的上方懸掛著幾隻話筒,猶如釣魚的魚鉤一般。這種景象是如此的複雜而又令人沮喪。在這堆垃圾的包圍中,誰還能有創造力?」
他堅持拍攝了《馬戲團》《城市之光》等默片,儘管好評如潮,但也遭受不少詬病。那些看有聲電影長大的新一代,看著卓別林的默片直搖頭:「他們為什麼只打手勢而不說話?」
1940年,卓別林放棄了對默片的堅持,拍了《大獨裁者》——自己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幾年後,他又拍了《凡爾杜先生》。他曾對有聲電影如此深惡痛絕,但他最終還是成了有聲電影的一份子;他的堅持,終於敗給了影史的無情。
1952年,卓別林第三部有聲電影——《舞臺春秋》在英國上映。儘管後期他還拍過兩部電影,但毋庸置疑,《舞臺春秋》是他最後的致意,是他舞臺生涯的謝幕作品。
《舞臺春秋》是卓別林的自傳體電影,他在裡面飾演一個小丑演員,表現其早年的風光,以及晚年的狼狽。
這儘管是一部有聲電影,但當中最精彩的地方,卻是小丑在舞臺上一言不發的無聲戲。
那是卓別林對默片的最後的堅持。
有聲電影,是電影發展不可阻擋的逆流,是默片導演無以名狀的悲哀。
而卓別林表現出的,是哪怕無法阻擋世界的改變,但至少別讓世界把自己改變;一個人可以為生活做出退讓,但他至少能選擇忠於自己的最後倔強。
貳·被驅逐的流浪漢
1952年,《舞臺春秋》拍完,卓別林帶著家屬坐船去歐洲各國舉行首映。
有一天,當船行到大西洋某處,他收到來自美國政府的聲明:卓別林不得再進入美國過境;一旦入境,無理由抓捕。
《舞臺春秋》拍攝於美國,卻無法在美國上映。直到20年後的1972年,美國解除了對卓別林的封禁,《舞臺春秋》才在洛杉磯等城市陸續公映。
20年裡,卓別林就像一名流浪漢,在美國政府的驅逐下,東躲西藏。
其實,早在1920年,卓別林就成為美國政府調查對象。
那時候,美國正在經歷失業率攀升的失業潮,大街小巷塞滿流浪漢。
當時的卓別林剛來到美國。他接觸了一種叫「共產主義」的東西,興奮地說:
「我想要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食物,腳上穿鞋子,頭上有屋頂。共產主義將改變一切,消除貧困。」
彼時,卓別林已拍攝《流浪漢》等好幾部默片,其主題無一例外是對貧苦大眾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他說:「我就像一個永遠被一種精神所困擾的人,一種貧窮、貧困的精神。」
在當時,「在世界的遙遠角落,有從未聽說過耶穌基督的男人和女人;然而,他們知道並熱愛卓別林。」
為此,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對這名有共產主義傾向的「流浪漢」著手調查,但卓別林不是共產黨員,聯邦調查局並沒查出什麼。
逃過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後,卓別林開始新一輪演說。他在1942年,以「同志」的身份,向群眾說道:「共產黨是像我們這樣熱愛美、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有人問他,是否認識奧地利共產主義音樂家漢斯·艾斯勒,他回答道:
「艾斯勒是我的朋友,我為這個事實感到驕傲。」
幾個月後,艾斯勒被美國驅逐出境。
卓別林的好日子也很快到頭了。
1947年,他第二部有聲電影《凡爾杜先生》在美國上映。
片中,卓別林飾演的凡爾杜是一名受盡剝削的銀行職員,誠誠懇懇工作30年,卻被銀行辭退。凡爾杜為了生活,走上犯罪道路。他被捕後,被處以死刑。凡爾杜說:
「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這句共產主義意味深厚的話,成為美國政府反擊的武器。《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被禁,卓別林則被禁止在好萊塢工作。
他心中很是不滿,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向好萊塢宣戰》的文章,痛陳他所遭受的打壓;但等來的,卻是封殺20年的聲明。
《舞臺春秋》是卓別林在受到政府打壓之後、被驅逐之前這段時間拍出來的。這部電影沒有了從前的尖銳,沒有了政治上的傾向,可以看出他的屈服——對有聲電影的屈服,和對美國政府的屈服。
但是,他還是在片中,借小丑之口說了一句:「我就是那個流浪漢。」
他依然是那個被貧窮、貧困的精神所困擾的「流浪漢」。
在美國當局面前,他既小又可憐,如同滄海中的一葉飄萍,來去無所憑,生死不由己。
他無法選擇所處的時代,但他選擇了為這個時代做點事情,為窮苦的大眾做點事情。
他無法改變被驅逐的命運,但他選擇了在他那顆流浪的心上,燙下了蜉蝣渡海般的決心和詩意。
叄·相逢一笑泯恩仇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
在卓別林時期,他有一個強勁的死對頭,這個人叫巴斯特·基頓。
1920年,卓別林已在全球頗具名氣;彼時的基頓剛進入影視行業。由於基頓從小就耐摔扛打,電影公司派拉蒙讓他從事動作喜劇片的拍攝。
那兩年,基頓拍了19部喜劇短片,他以雜耍功底,迅速徵服了美國影迷。1923年,派拉蒙決定讓他拍攝長片,出資幫他建立了「巴斯特·基頓電影公司」,並授予他所有自主權。
那時候,卓別林也剛建立自己的電影公司。由於沒有經驗,卓別林的公司初期遭遇很多問題,拍攝的幾部電影要麼沒完成,要麼不能過審。三年時間,僅完成一部作品《巴黎一婦人》。
而基頓免費擁有自己的公司後,以平均一年兩部電影的速度,迅速佔領了美國電影院喜劇類型片的熒幕。他的代表作《待客之道》《福爾摩斯二世》等,均是在那段時間完成。
與卓別林的小丑妝容不同,基頓是天生的冷面笑匠;與卓別林的人文情懷不同,基頓所展現的,是高難度的動作演繹,和相當超前的特效運用。如果說看卓別林的電影是讓你流淚,那麼看基頓的電影則是讓你一身冷汗、心跳停止,成龍的動作喜劇,很多點子,都是套用的基頓的電影。
這種耳目一新的喜劇表演方式,在卓別林缺席的那幾年,讓基頓一躍成為上世紀20年代最受歡迎的喜劇明星。
一時瑜亮的基頓和卓別林,成為喜劇電影的死對頭,他們從不讓彼此進入自己的電影世界,各自在自己的領域,讓自己的作品登峰造極。卓別林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基頓的才華,讓我嫉妒。」
但是在《舞臺春秋》裡,兩個多年的死對頭同臺了。
卓別林飾演的小丑,和基頓飾演的鋼琴家,在電影最後一場戲的舞臺上,你來我往、你爭我奪,儘管只有短短十分鐘的雙雄對峙,卻讓人笑得前仰後合,成為影史上的經典一幕。
為什麼幾十年的「仇人」,最終卻和解了?
原來,在基頓事業巔峰時,他的《將軍號》這部電影票房遭遇票房滑鐵盧,派拉蒙方面收回自主權,並建議基頓加入米高梅公司。
進入米高梅後,巴斯特沒有了技術班底,也沒有公司的全面支持;同時,米高梅不知道如何用這位技能高超的動作演員;更糟糕的是,有聲電影的到來,電影拍攝嚴格要求擁有完整的劇本。基頓之前的默片,大部分都是即興創作;同時,作為一名默片演員,要完成一份充滿臺詞的劇本,其難度可想而知。
高超的動作,最終敗給了動人的人文情懷;卓別林仍在關於自由和電影的道路上奮進,而基頓淪為一個酒徒。
但真正的英雄,從來是惺惺相惜;真正的大師,也絕不會真的仇恨另一位大師。看著基頓的落魄,卓別林對於此前的恩恩怨怨,一下釋懷了——擁有一名強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手寂寞。
所以,他邀請基頓參演《舞臺春秋》,在他們都是年過半百的年紀,共築這場史無前例的輝煌。
卓別林和基頓,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朋友,他們都有自己的尊嚴,自我的傲慢。
但他們選擇了相逢一笑泯恩仇,這種選擇,是英雄惜英雄,是對彼此的仰慕和敬畏,是不輸於友情的情感,是大師之間最完美的謝幕。
肆·讓觀眾笑,是很開心的事
「讓觀眾笑,是很開心的事。」這是《舞臺春秋》裡「小丑」卓別林的一句臺詞,也是他的一生。
1914年,當卓別林第一次戴上黑色大禮帽、穿上灰色大禮服、打上蝴蝶結、蓄起小鬍子,第一刻出現在處女作《謀生》的鏡頭面前開始,「讓觀眾笑」的初衷,就如同他的一身打扮一樣,從未變過。
在《尋子遇仙記》中,他要傳遞父愛,但讓觀眾從頭笑到尾。
在《淘金者》裡,他將淘金路上的北風呼嘯,變成了熒幕前的哄堂大笑。
在《城市之光》中,他把流浪漢的辛酸,用搞笑的情節填滿。
在《大獨裁者》裡,即便對於殺人如麻的希特勒,他也想盡辦法讓其變成詼諧角色。
到了《舞臺春秋》,他的身體發福了,皮膚粗糙了,臉部鬆弛了,他也摘下了兩瓣鬍子;但當他以小丑形象登上舞臺,他的小鬍子又出現了,活力又恢復了,儼然如同他年輕時候的風華,一舉一動,都讓人忍俊不禁。
影片最動人一幕,莫過於當小丑和基頓飾演的鋼琴家打鬧完畢後,小丑突然心臟病發作。
當時,他被卡在一個大鼓裡,渾身傷痛,內心更痛。工作人員叫他馬上就醫,他卻讓工作人員把他抬到舞臺上——他要去謝幕,此生最後的謝幕。
他坐在大鼓裡,笑著對觀眾說:
「我還想繼續演下去,但是……我卡住了。」
觀眾們哄堂大笑。
謝幕完畢,小丑被搬到後臺的床上。
這時,他的妻子要去舞臺上表演。他用最後一口氣,讓工作人員將床抬到能夠看到妻子的角落。
他躺在床上,看著妻子在舞臺上奮力地跳啊跳。他臉帶笑意,永遠閉上了眼睛。
小丑的一生,其實就是卓別林的一生。
卓別林年輕時,部部默片都是票房保障;到老了,他的作品連兒童都嫌棄。
小丑年輕時,如同眾星捧月、洛陽紙貴;到老了,淪為龍遊淺灘、虎落平陽。
卓別林因為當局打壓,從美國搬到瑞士。
小丑因為不再受歡迎,從揮金如土變成租房子住。
卓別林沒多少朋友,圈裡儘是死對頭。
小丑過氣後,也被一個個新人所取代。
這些,是無論小丑或卓別林,都無法對抗的不可抗力。
但是,不管生活多艱難,不管處在沼澤還是雲端,他們都選擇了「讓觀眾笑」,並將其燃燒至生命最後一刻。
「讓觀眾笑」的背後,是喜劇演員無數的淚水,也是生活賜予每個人的艱辛與痛楚。
但是啊,哪怕生活和命運給了我們再多無情與責難,哪怕病痛和死亡對我們如同附骨之疽般的糾纏,至少,我們還可以笑。
或許我們拼了一輩子,卻輸了一輩子,但那些在暗夜裡的堅持、在絕望中綻放出的笑、在落魄歲月裡達成的和解,讓生活有了意義,讓生命有了色彩,讓黑夜有了光。
哪怕我們生來都是哭著開場,但至少我們可以在活著的時候大鬧一場,在死去之前笑著離場。
多年後,當你垂垂老矣的時候,你回過頭看這一生,會發現——
你的堅持、你的和解、你的大笑,為你此生寫上了最完美的故事。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