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別林《舞臺春秋》:人生只能哭著開場,但我們可以笑著離場

2020-12-17 楊大俠
舞臺春秋

文 / 楊大俠

壹·走入歷史的默片

1926年,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劍俠唐璜》在美國上映,默片開始走入歷史。

看到越來越多導演去拍有聲電影,查理·卓別林罵道:

「拍攝現場有幾個人戴著耳機坐在那兒,打扮得像是來自火星的戰士;在演員的上方懸掛著幾隻話筒,猶如釣魚的魚鉤一般。這種景象是如此的複雜而又令人沮喪。在這堆垃圾的包圍中,誰還能有創造力?」

他堅持拍攝了《馬戲團》《城市之光》等默片,儘管好評如潮,但也遭受不少詬病。那些看有聲電影長大的新一代,看著卓別林的默片直搖頭:「他們為什麼只打手勢而不說話?」

1940年,卓別林放棄了對默片的堅持,拍了《大獨裁者》——自己的第一部有聲電影。幾年後,他又拍了《凡爾杜先生》。他曾對有聲電影如此深惡痛絕,但他最終還是成了有聲電影的一份子;他的堅持,終於敗給了影史的無情。

查理·卓別林

1952年,卓別林第三部有聲電影——《舞臺春秋》在英國上映。儘管後期他還拍過兩部電影,但毋庸置疑,《舞臺春秋》是他最後的致意,是他舞臺生涯的謝幕作品。

《舞臺春秋》是卓別林的自傳體電影,他在裡面飾演一個小丑演員,表現其早年的風光,以及晚年的狼狽。

這儘管是一部有聲電影,但當中最精彩的地方,卻是小丑在舞臺上一言不發的無聲戲。

那是卓別林對默片的最後的堅持。

有聲電影,是電影發展不可阻擋的逆流,是默片導演無以名狀的悲哀。

而卓別林表現出的,是哪怕無法阻擋世界的改變,但至少別讓世界把自己改變;一個人可以為生活做出退讓,但他至少能選擇忠於自己的最後倔強。

查理·卓別林

貳·被驅逐的流浪漢

1952年,《舞臺春秋》拍完,卓別林帶著家屬坐船去歐洲各國舉行首映。

有一天,當船行到大西洋某處,他收到來自美國政府的聲明:卓別林不得再進入美國過境;一旦入境,無理由抓捕。

《舞臺春秋》拍攝於美國,卻無法在美國上映。直到20年後的1972年,美國解除了對卓別林的封禁,《舞臺春秋》才在洛杉磯等城市陸續公映。

20年裡,卓別林就像一名流浪漢,在美國政府的驅逐下,東躲西藏。

其實,早在1920年,卓別林就成為美國政府調查對象。

那時候,美國正在經歷失業率攀升的失業潮,大街小巷塞滿流浪漢。

當時的卓別林剛來到美國。他接觸了一種叫「共產主義」的東西,興奮地說:

「我想要每個孩子都有足夠的食物,腳上穿鞋子,頭上有屋頂。共產主義將改變一切,消除貧困。」

彼時,卓別林已拍攝《流浪漢》等好幾部默片,其主題無一例外是對貧苦大眾的同情,對資本主義的批判。他說:「我就像一個永遠被一種精神所困擾的人,一種貧窮、貧困的精神。」

在當時,「在世界的遙遠角落,有從未聽說過耶穌基督的男人和女人;然而,他們知道並熱愛卓別林。」

為此,美國聯邦調查局開始對這名有共產主義傾向的「流浪漢」著手調查,但卓別林不是共產黨員,聯邦調查局並沒查出什麼。

逃過聯邦調查局的調查後,卓別林開始新一輪演說。他在1942年,以「同志」的身份,向群眾說道:「共產黨是像我們這樣熱愛美、熱愛生活的普通人。」

有人問他,是否認識奧地利共產主義音樂家漢斯·艾斯勒,他回答道:

「艾斯勒是我的朋友,我為這個事實感到驕傲。」

幾個月後,艾斯勒被美國驅逐出境。

卓別林的好日子也很快到頭了。

卓別林《舞臺春秋》

1947年,他第二部有聲電影《凡爾杜先生》在美國上映。

片中,卓別林飾演的凡爾杜是一名受盡剝削的銀行職員,誠誠懇懇工作30年,卻被銀行辭退。凡爾杜為了生活,走上犯罪道路。他被捕後,被處以死刑。凡爾杜說:

「殺了一個人就說這人是罪犯,殺了幾百萬人卻說他是英雄。在這個世界上,只要有權勢就能獲得成功……」

這句共產主義意味深厚的話,成為美國政府反擊的武器。《凡爾杜先生》在美國被禁,卓別林則被禁止在好萊塢工作。

他心中很是不滿,在巴黎報紙上發表了一篇名為《我向好萊塢宣戰》的文章,痛陳他所遭受的打壓;但等來的,卻是封殺20年的聲明。

《舞臺春秋》是卓別林在受到政府打壓之後、被驅逐之前這段時間拍出來的。這部電影沒有了從前的尖銳,沒有了政治上的傾向,可以看出他的屈服——對有聲電影的屈服,和對美國政府的屈服。

但是,他還是在片中,借小丑之口說了一句:「我就是那個流浪漢。」

他依然是那個被貧窮、貧困的精神所困擾的「流浪漢」。

在美國當局面前,他既小又可憐,如同滄海中的一葉飄萍,來去無所憑,生死不由己。

他無法選擇所處的時代,但他選擇了為這個時代做點事情,為窮苦的大眾做點事情。

他無法改變被驅逐的命運,但他選擇了在他那顆流浪的心上,燙下了蜉蝣渡海般的決心和詩意。

巴斯特·基頓

叄·相逢一笑泯恩仇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

在卓別林時期,他有一個強勁的死對頭,這個人叫巴斯特·基頓

1920年,卓別林已在全球頗具名氣;彼時的基頓剛進入影視行業。由於基頓從小就耐摔扛打,電影公司派拉蒙讓他從事動作喜劇片的拍攝。

那兩年,基頓拍了19部喜劇短片,他以雜耍功底,迅速徵服了美國影迷。1923年,派拉蒙決定讓他拍攝長片,出資幫他建立了「巴斯特·基頓電影公司」,並授予他所有自主權。

那時候,卓別林也剛建立自己的電影公司。由於沒有經驗,卓別林的公司初期遭遇很多問題,拍攝的幾部電影要麼沒完成,要麼不能過審。三年時間,僅完成一部作品《巴黎一婦人》。

而基頓免費擁有自己的公司後,以平均一年兩部電影的速度,迅速佔領了美國電影院喜劇類型片的熒幕。他的代表作《待客之道》《福爾摩斯二世》等,均是在那段時間完成。

與卓別林的小丑妝容不同,基頓是天生的冷面笑匠;與卓別林的人文情懷不同,基頓所展現的,是高難度的動作演繹,和相當超前的特效運用。如果說看卓別林的電影是讓你流淚,那麼看基頓的電影則是讓你一身冷汗、心跳停止,成龍的動作喜劇,很多點子,都是套用的基頓的電影。

這種耳目一新的喜劇表演方式,在卓別林缺席的那幾年,讓基頓一躍成為上世紀20年代最受歡迎的喜劇明星。

一時瑜亮的基頓和卓別林,成為喜劇電影的死對頭,他們從不讓彼此進入自己的電影世界,各自在自己的領域,讓自己的作品登峰造極。卓別林曾在公開場合表示:「基頓的才華,讓我嫉妒。」

基頓(左),卓別林(右)

但是在《舞臺春秋》裡,兩個多年的死對頭同臺了。

卓別林飾演的小丑,和基頓飾演的鋼琴家,在電影最後一場戲的舞臺上,你來我往、你爭我奪,儘管只有短短十分鐘的雙雄對峙,卻讓人笑得前仰後合,成為影史上的經典一幕。

為什麼幾十年的「仇人」,最終卻和解了?

原來,在基頓事業巔峰時,他的《將軍號》這部電影票房遭遇票房滑鐵盧,派拉蒙方面收回自主權,並建議基頓加入米高梅公司。

進入米高梅後,巴斯特沒有了技術班底,也沒有公司的全面支持;同時,米高梅不知道如何用這位技能高超的動作演員;更糟糕的是,有聲電影的到來,電影拍攝嚴格要求擁有完整的劇本。基頓之前的默片,大部分都是即興創作;同時,作為一名默片演員,要完成一份充滿臺詞的劇本,其難度可想而知。

高超的動作,最終敗給了動人的人文情懷;卓別林仍在關於自由和電影的道路上奮進,而基頓淪為一個酒徒。

基頓與卓別林

但真正的英雄,從來是惺惺相惜;真正的大師,也絕不會真的仇恨另一位大師。看著基頓的落魄,卓別林對於此前的恩恩怨怨,一下釋懷了——擁有一名強敵並不可怕,可怕的是高手寂寞。

所以,他邀請基頓參演《舞臺春秋》,在他們都是年過半百的年紀,共築這場史無前例的輝煌。

卓別林和基頓,這輩子都不可能成為朋友,他們都有自己的尊嚴,自我的傲慢。

但他們選擇了相逢一笑泯恩仇,這種選擇,是英雄惜英雄,是對彼此的仰慕和敬畏,是不輸於友情的情感,是大師之間最完美的謝幕。

卓別林《舞臺春秋》

肆·讓觀眾笑,是很開心的事

「讓觀眾笑,是很開心的事。」這是《舞臺春秋》裡「小丑」卓別林的一句臺詞,也是他的一生。

1914年,當卓別林第一次戴上黑色大禮帽、穿上灰色大禮服、打上蝴蝶結、蓄起小鬍子,第一刻出現在處女作《謀生》的鏡頭面前開始,「讓觀眾笑」的初衷,就如同他的一身打扮一樣,從未變過。

在《尋子遇仙記》中,他要傳遞父愛,但讓觀眾從頭笑到尾。

在《淘金者》裡,他將淘金路上的北風呼嘯,變成了熒幕前的哄堂大笑。

在《城市之光》中,他把流浪漢的辛酸,用搞笑的情節填滿。

在《大獨裁者》裡,即便對於殺人如麻的希特勒,他也想盡辦法讓其變成詼諧角色。

到了《舞臺春秋》,他的身體發福了,皮膚粗糙了,臉部鬆弛了,他也摘下了兩瓣鬍子;但當他以小丑形象登上舞臺,他的小鬍子又出現了,活力又恢復了,儼然如同他年輕時候的風華,一舉一動,都讓人忍俊不禁。

影片最動人一幕,莫過於當小丑和基頓飾演的鋼琴家打鬧完畢後,小丑突然心臟病發作。

當時,他被卡在一個大鼓裡,渾身傷痛,內心更痛。工作人員叫他馬上就醫,他卻讓工作人員把他抬到舞臺上——他要去謝幕,此生最後的謝幕。

他坐在大鼓裡,笑著對觀眾說:

「我還想繼續演下去,但是……我卡住了。」

觀眾們哄堂大笑。

死在舞臺上的小丑

謝幕完畢,小丑被搬到後臺的床上。

這時,他的妻子要去舞臺上表演。他用最後一口氣,讓工作人員將床抬到能夠看到妻子的角落。

他躺在床上,看著妻子在舞臺上奮力地跳啊跳。他臉帶笑意,永遠閉上了眼睛。

小丑的一生,其實就是卓別林的一生。

卓別林年輕時,部部默片都是票房保障;到老了,他的作品連兒童都嫌棄。

小丑年輕時,如同眾星捧月、洛陽紙貴;到老了,淪為龍遊淺灘、虎落平陽。

卓別林因為當局打壓,從美國搬到瑞士。

小丑因為不再受歡迎,從揮金如土變成租房子住。

卓別林沒多少朋友,圈裡儘是死對頭。

小丑過氣後,也被一個個新人所取代。

這些,是無論小丑或卓別林,都無法對抗的不可抗力。

但是,不管生活多艱難,不管處在沼澤還是雲端,他們都選擇了「讓觀眾笑」,並將其燃燒至生命最後一刻。

舞臺春秋

「讓觀眾笑」的背後,是喜劇演員無數的淚水,也是生活賜予每個人的艱辛與痛楚。

但是啊,哪怕生活和命運給了我們再多無情與責難,哪怕病痛和死亡對我們如同附骨之疽般的糾纏,至少,我們還可以笑。

或許我們拼了一輩子,卻輸了一輩子,但那些在暗夜裡的堅持、在絕望中綻放出的笑、在落魄歲月裡達成的和解,讓生活有了意義,讓生命有了色彩,讓黑夜有了光。

哪怕我們生來都是哭著開場,但至少我們可以在活著的時候大鬧一場,在死去之前笑著離場。

多年後,當你垂垂老矣的時候,你回過頭看這一生,會發現——

你的堅持、你的和解、你的大笑,為你此生寫上了最完美的故事。

(END)

相關焦點

  • 我們都愛查理--關於《舞臺春秋》
    很多藝術家都會有一部對自己的藝術人生進行總結的作品,維斯康蒂是[魂斷威尼斯]、布努艾樂是[欲望的晦暗目的]、伯格曼是[芳妮和亞力山大]、黑澤明是[夢]。而卓別林是[舞臺生涯],在片首,卓別林就知道他有了老態龍鐘的嫌疑,他說電影是屬於「青春」的。那年卓別林63歲,他的藝術生命,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已到了窮途末路,而[舞臺生涯]是他極度耀眼的一次迴光返照。
  • 致敬經典:卓別林《尋子遇仙記》,讓人笑著流淚的悲喜劇
    最近因為疫情的原因,大家已經在家裡待了好久了,電視劇追完了,不妨讓我們一起來致敬經典吧。卓別林的電影出現在默劇的巔峰時期,他的電影都是悲喜劇為主,他在自己的電影中塑造了一個戴著一頂破禮帽、腳登一雙大皮鞋、手拿細手杖、走著獨特的鴨子步的夏爾洛,正如楚兒今天想帶大家看的《尋子遇仙記》裡的形容:大平足小鬍子的小個男人。
  • 卓別林也不得不佩服的喜劇大師
    熟悉卓別林的各位,一定有看過他的一部作品《舞臺春秋》,在這部電影中有一個「小配角」——巴斯特·基頓。相比於家喻戶曉的卓別林,巴斯特·基頓或對於普通觀眾來說或許是個非常陌生的名字。誰都不會想到這位「配角」是可以和卓別林被評論為「既生瑜何生亮」的人。
  • 下周,你喜歡別人,我只能放手,3星座強忍痛苦,笑著笑著就哭了
    我只能放手了。 忍著痛苦,舉幾個笑哭啼啼的星座吧。射手座射手座很瀟灑,喜歡追求自由,尊重自由的戀愛方式,所以在感情中感性很多。 幽默、有趣、周圍也有很多異性朋友,自然會覺得出軌,但射手座並不排除戀愛這種關係。 他們也希望有真正相愛的人。 戀愛時也關心戀人的心情,尊重對方。
  • 以前哭著說的東西,現在卻可以笑著坦然接受
    不是什麼都可以傾訴,不是所有的人都是為你好,有些人失望一次就夠了,時間總是會讓我們長大,明白這些是是非非。也許你永遠不會知道他背叛你的理由,哭著說出來,笑著走下去,不是離開了誰地球就再也不轉動了。不值得人擁有一次就夠了,其實身邊那個願意聽你說說話的那個人,才是愛你的,他懂得你的欲言又止,懂你的滿心歡喜。如果遇到一個願意聽你說話的人,或許他比你想像的還要愛你,這樣的人有責任,有擔當。
  • 查理·卓別林:無聲電影最經典的篇章!喜劇的孤獨
    「查理·卓別林:卓眼視界」展覽正在上海餘德耀美術館進行,這是一個講述喜劇大師卓別林一生的展覽。如果把他的人生劃分為鏡頭內和鏡頭外兩個部分,那麼一邊是那個戴著圓禮帽的流浪漢,一邊則是遭受政治打壓、情感生活混亂的大明星,這兩個形象合在一起,才是一個完整的卓別林。藉由展覽的機會,卓別林之子尤金·卓別林來到上海,並接受了專訪。
  • 《乘風破浪姐姐》公演舞臺,《蘭花草》燃炸開場寧靜又哭了
    乘風破浪的姐姐公演舞臺來了!30位姐姐身穿乾淨的白衣一起合作帶來《明天的煩惱交給明天》,每一位姐姐都有自己的性格和特色,像一顆顆明亮的星星,在一起時融匯成了璀璨的宇宙。「明天的煩惱交給明天,今天要歌唱,乘風破浪」,姐姐開場舞明朗灑脫!
  • 笑著笑著就哭了,哭著哭著就笑了,「笑哭」成為全球最受歡迎表情
    小的時候,哭著哭著就笑了;長大後,笑著笑著就哭了。無論多大的我們,生活中總離不開笑與哭。高興的時候就笑,難過的時候就哭。我們何嘗不是這樣挺過來的,笑著挺過來,或者哭著挺過來。笑的種類很多,微笑備受推崇,是全球最好的通用語言;嘲笑和譏笑最為不好,它帶有很強的攻擊性,能讓別人的勝利不堪一擊,能使別人的挫敗更為強烈,不過我們很喜歡使用,嘴角下壓,自信心爆棚。哭的種類也很多,無論哪種哭都沒有攻擊性,也較為真誠,很少有假裝的哭。
  • 解讀卓別林「燦爛」人生,看一個男人如何成為喜劇大師和花花公子
    從周星馳到陳佩斯,從趙本山到金凱瑞,幾乎所有喜劇演員都把他當成人生導師。從民國開始,他的偉大表演就開始帶給中國觀眾歡笑,他就是中國人民最熟悉的喜劇演員卓別林。01 「燦爛人生」1889年4月16日,查理卓別林出生在英國伯明罕市郊,一個馬戲團的大篷車裡。母親是馬戲團的臺柱子,父親不詳。
  • 喜劇大師卓別林:屌絲形象、風流才子詮釋比電影還精彩的傳奇人生
    男人風流可以,但也要為此付出一定的代價吧。1931年到1932年,卓別林決定去歐洲旅行,需要找個秘書,用來處理他的私人信件。然後他就招到了梅·李維斯。1932年,瑟夫·辛克在周末聚會上,把寶蓮·高黛介紹給了卓別林。1942年,卓別林選定瓊·拜瑞為自己接下來一部影片的女主角。
  • 永遠的喜劇大師:查理·卓別林
    每一個喜劇演員背後往往是悲傷的,但為了向世人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以及事情的真相,只能將悲傷化為喜悅。卓別林小時候那些引人發笑的地方,長大後卻漸漸看哭了,不是不好笑了,而是本來就不好笑,因為從來都不是笑話,只是小時候無知才發笑,所以不值得去笑,更應該認認真真的根據時代背景去思考。
  • 看完刷爆朋友圈的《啥是佩奇》,笑著笑著就哭了
    故事雖然簡單,可片子深層的背後,卻看哭了許多人。……由於老式手機的信號不好,爺爺爬上山頂,撥通了兒子的電話。而接電話的,竟是小孫子天天。爺爺問:「告訴爺爺你需要什麼東西?爺爺給你準備。」孫子說,他想要佩奇。爺爺剛想問「什麼是佩奇」,但手裡的老式手機就沒聲音了。
  • 她笑著哭來著你猜她怎麼笑著哭來著是什麼歌
    她笑著哭來著你猜她怎麼笑著哭來著是什麼歌?最近這首歌曲特別的洗腦,特別是中間那段嗩吶,簡直不要太洗腦,但是很多小夥伴們還是不知道是什麼歌名,其實這首歌曲之前在抖音就特別的火了,沒想到最近又火起來了,下面一起來看看這首歌曲完整版吧 她笑著哭來著你猜她怎麼笑著哭來著是什麼歌
  • 卓別林電影和大蕭條年代
    卓別林的電影是含淚的笑,在電影《淘金記》中,飢餓的主人公把蠟燭當成美味蛋糕,把舊皮鞋燉成一鍋「牛肉大餐」,把鞋釘想像成美味牛仔骨用嘴津津有味的吮吸……卓別林告訴世人:「所謂幽默,不僅僅是來自只有玩笑性質的痛苦,而是我們在貌似正常的現象中看出了不正常的現象,在貌似重要的事物中看出了不重要的事物。幽默還增強了我們生存的意義,使人頭腦清醒。」
  • 給老爸發:我懷孕了,多數爸爸會回5個字,女兒笑著笑著就看哭了
    女兒看到自己的小計謀被揭穿,只能老老實實的報上帳單。很多網友覺得好玩,也相繼去套路老爸,並在評論區曬出了截圖。大部分老爸看到女兒發消息說「我懷孕了」,會回復5個字「先回家再說」,但也有機智的老爸直言:連男朋友都沒有,怎麼會懷孕?
  • 《銀魂》一部能讓你笑著笑著就哭了的動漫!
    小北沒看銀魂之前一直以為銀魂是一部搞笑番,但是看完才發現這是一部又熱血,又在其中能體會到人生意義的好番!其實小北在看第一集的時候差點被這種無節操的表現手法勸退,之後慢慢的不知道為什麼就喜歡上了這種感覺。
  • 笑著哭最痛,其中的含義我懂
    笑著哭最痛。無意之中看到這句話,一遍又一遍品著其中的滋味,簡短的五個字,包含了多少心酸,包含了多少無奈。經歷過所有,才懂得,有時候放手也是一種愛,看著你好也是一種心安,只是有時候,一個人太過想念。人生中最遺憾的事情,莫過於無法和最愛的人相守,明明彼此很愛,卻由於種種原因無法走到一起,想忘忘不了,想放放不下,只能選擇把一切都放在心裡。那種強忍著不去聯繫的滋味,只有體會過的人才懂,愛放在心裡,想念留在心中,不再訴說,不再提起,只在心裡祝福。01.若是真愛可以變淡,我也不會如此思念。
  • 以前的我,哭著哭著就笑了。現在的我,笑著笑著便哭了~
    以前的我,哭著哭著就笑了。現在的我,笑著笑著便哭了~1:如果你的心能夠容納無限的經驗,雖然飽經世故,卻又能維持單純,這才是樸素。 你要做一個披荊斬棘無所不能的女英雄,直到遇見能託付一生的人,再做一個瓶蓋都擰不開的小公主。
  • 韓劇《耀眼》名臺詞:最平凡的日子最耀眼,哭著笑著,這就是人生
    小編後面幾集哭著看完的,也讓小編對南柱赫刮目相看,很可惜2020年沒有這種題材的好劇。看完就會知道是非常完整的作品,很多細節都是首尾呼應,親情的部分尤其催淚。單看名臺詞,就讓人很有共鳴。這是第一次有人擁抱我的人生並為我哭泣。
  • 影響卓別林一生的秘訣是:按照未來自我生活
    卓別林已經是一個家喻戶曉的喜劇演員,我相信很多人都知道他,當我在看《查理·卓別林自傳》的時候,我發現他之所以能夠去成為,可以說是享譽全球的一個文化符號一樣的喜劇演員,除了他自己本身的天賦和才華以外,還有一個影響他一生成就的重要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