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法律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的演進與特點

2020-12-22 瀟湘晨報

□ 殷嘯虎 (上海社科院法學研究所)

中國古代法律基於「矜老恤幼」「愛幼養老」的理念,對未成年人犯罪根據其年齡,分別採取減輕或免除刑罰的原則。早在《禮記·曲禮》中,就已有相關的記載:「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即7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周禮·秋官·司刺》中,也有「三赦」之制的記載:「一赦曰幼弱,再赦曰老耄,三赦曰蠢愚。」

最早在法律上明文規定未成年人刑事責任的,據已知的史料,當推戰國時李悝所作的《法經》。其《具法》中規定:「罪人年十五以下,罪高三減,罪卑一減」,即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減輕處罰。這一原則,在以《法經》為基礎制定的秦律中也得到體現。從《雲夢秦簡》中相關記載看,對於一般違法行為,15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可以不承擔法律責任。《法律答問》中記載:「甲小未盈六尺,有馬一匹自牧之,今馬為人敗,食人稼一石,問當論不當?不當論及賞(償)稼。」(據《周禮·地官·鄉大夫》賈公彥疏:「七尺謂年二十、六尺謂年十五。」)如果是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也只處罰教令者,不處罰被教令者。《雲夢秦簡·法律答問》:「甲某遣乙盜殺人,受分十錢,問乙高未盈六尺,甲何論?當磔。」如果未成年人犯重罪的,則採取監禁措施,等到其成年後再依法量罪定刑。《法律答問》記載:「甲盜牛,盜牛時高六尺,系一歲,復丈,高六尺七寸,問甲何論?當完城旦。」

需要指出的是,在我國先秦時期,由於沒有實行統一的戶籍登記制度,所以從法律上判定是否成年,不是根據年齡而是按照身高為標準的。《論語·泰伯》中說:「可以託六尺之孤。」東漢的鄭玄解釋說:「六尺之孤,謂年十五以下。」因此,當身高超過六尺(一般是六尺五寸以上),就屬於成年人,要依法承擔刑事責任。

漢代以來刑法關於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基本上繼承了前代立法的精神。漢惠帝即位時就曾下令:「民年七十以上,若不滿七歲,有罪當刑者,皆完之。」漢成帝時規定:「年未滿七歲,賊鬥殺人及犯殊死者,上請廷尉以聞,得減死」。此外,在漢律中還有「年未滿八歲,八十以上,非手殺人,他皆不坐」的規定。《北魏律》中也有「八十以上,八歲以下殺傷論坐者,上請」的規定。可見這一時期基本上是以7至8歲作為未成年人的界限,僅對殺人等嚴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唐朝的《唐律疏議》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在總結秦漢以來法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了具體規定。《名例律》「老小及疾有犯」條:「諸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廢疾(一肢殘廢等),犯流罪以下,收贖;八十以上、十歲以下及篤疾(二肢殘廢,雙目失明等),犯(謀)反、(謀大)逆、殺人應死者,上請;盜及傷人者,亦收贖,餘皆勿論;九十以上,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從這一規定看,《唐律疏議》將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1)15歲以下,僅對死罪及加役流、反逆緣坐流、會赦猶流等幾類嚴重犯罪承擔相應刑事責任,對其餘犯罪可以收贖;(2)10歲以下,犯謀反、謀大逆及殺人等死罪,得上請皇帝減輕其處罰,犯盜及傷人等犯罪得收贖,對其他犯罪一概不承擔刑事責任;(3)7歲以下,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不論犯有何罪,一律不承擔刑事責任。

除上述規定外,《唐律疏議》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還有幾項重要的補充規定:(1)教唆7歲以下未成年人犯罪的,「即有人教令,坐其教令者,若有贓應備,受贓者備之。」即僅罰教唆者、不罰被教唆的未成年人,但犯罪所得的贓物,如果是被教唆的未成年人受用的,那麼,被教唆的未成年人仍有負責償還的義務;(2)對於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追溯時效問題,《唐律疏議》規定:「犯罪時幼小,事發時長大,依幼小論。」即如果是15歲以下犯罪,16歲事發的,流罪以下,一律聽贖;7歲犯死罪,8歲事發的,一律不得追究刑事責任;(3)對未成年人限制免除刑事責任的問題:對於某些觸犯禮教的犯罪,即使行為人依法屬於不負刑事責任的未成年人,也不能免其罪責。如《唐律疏議》中規定:「其毆父母,雖小及疾可矜,敢毆者乃為『惡逆』,於律雖得勿論,準禮仍為不孝,老小重疾,上請聽裁。」

《唐律疏議》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基本上被後世法律所全盤繼承。這種對未成年人犯罪根據不同年齡段給予不同處理的做法,無疑也具有相當的合理性。在司法實踐中,對於有爭議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也往往是報請最高部門酌情處理。北宋慶曆年間,寧州有九歲童子毆殺人,宋仁宗以童孺爭鬥,無殺心,止命罰金入死者家。在清代案例彙編《刑案匯覽》中,也收錄了不少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如嘉慶十七年,黑龍江6歲幼兒殺死9歲孩童,刑部覆核認為:「該犯年止六歲,與七歲以下雖有死罪不加刑之律相符」,因此「將該犯依律免罪,恭候欽定。」

《唐律疏議》為代表的中國古代法律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與《羅馬法》相比,也有類似之處。《羅馬法》中,對7歲以前的行為,法律假定其為無意識的活動,所以不認為是犯罪;7歲以後至14歲,則視其辨別能力如何而定其責任能力有無;14歲以上,則為完全刑事責任年齡。不過,兩者也有質的區別,即《羅馬法》是以人的主觀認識和辨別、控制自己行為的能力作為區分刑事責任年齡的標準,而《唐律疏議》則是根據儒家「矜老恤幼」「愛幼養老」的理念作為確認刑事責任年齡的依據。因此,以《唐律疏議》為代表的中國法律對刑事責任年齡一般都作雙向的劃分,即在同一年齡階段中,同時規定老年犯及幼年犯,將老幼一體對待。這一制度貫串了儒家禮教中「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的主張,體現了中國古代倫理法的特點。

【來源:法治日報——法制網】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降至13歲?他們這樣說!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降至13歲?他們這樣說!肖勝方稱,根據中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八種犯罪才會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屬於絕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無論實施何種行為都不構成犯罪。 「這自1979年刑法規定以來,一直沿用至今,從未進行修正。」
  • 快評|教育未成年人尊重生命,下調刑事責任年齡是一個好的開始
    其中規定:已滿12周歲不滿14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追訴的,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意味著,今後年滿12周歲的未成年人將不能再拿刑法第17條來作為其免罪的「丹書鐵券」。著名法學家霍姆斯曾說:「法律的生命不是邏輯,而是經驗。」經驗來源於現實,法律是基於社會現實而誕生的現實制度。
  • 為什麼國家這次下定決心要降低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
    本次提交審議的三審稿進一步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此前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三審稿)有條件地對範圍作微調,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嶽仲明表示。
  •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人大代表擬提議,網友:到10歲吧
    未成年人的犯罪問題一直備受關注,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問題,也時常引發討論。「相比上世紀七十年代,現代未成年人的心智更加成熟,鑑於目前犯罪日漸低齡化的現狀,下調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起點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 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
    基於此,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2周歲,「12至14周歲的人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致人死亡,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負刑事責任」的規定必須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同時,刑事法治理念並非是一個空中樓閣的空泛概念,具體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人權保障、形式理性和程序正義。很大程度上,刑事政策觀的確立也會牽引刑法理論的嬗變:刑事政策是刑法的靈魂與核心,刑法是刑事政策的條文化與定型化。
  • 「個別下調」刑事責任年齡,低齡不能成為「免罪牌」
    草案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同時,草案統籌考慮刑法修改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修改相關問題,將收容教育修改為專門矯治教育。草案規定,因不滿16周歲不予刑事處罰的,責令他的家長或者監護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時候,依法進行矯治教育。
  • 應當毫不猶豫地降低刑事責任年齡起點-虎嗅網
    ,比較好地解決了戲劇衝突的要求和現實法律規定之間的張力,至少讓人看了不監介。常見錯誤觀點一:比較法而言,世界上大部分國家的刑事責任年齡都在14歲以上該觀點還特意補充闡明:「大部分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國家,都位於赤道熱帶地區,那裡人們相對更加早熟。」簡單說,該觀點是根本錯誤的,並且是事實錯誤。
  • 法治的細節︱除了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有其他辦法嗎?
    近日,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提請二審時,加入了限制性的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內容。草案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這是針對近年來未達刑事責任年齡的未成年人惡性暴力案件的直接立法回應。
  • 國家可能修改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判定年齡,熊孩子的末路或將到來
    重新規定了未成年人對於刑事責任判定的年齡。根據草案規定,已滿十二周歲未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對於姦淫幼女罪,草案指出,對姦淫不滿十周歲的幼女或者造成幼女傷害等嚴重情形明確適用更重刑罰。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在採用這一立法模式的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不考慮人們對不同類型犯罪的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性,只規定一個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例如《加拿大刑事法典》第13條將12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德國刑法典》第19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日本刑法典》第41條將14歲規定為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一元模式的優點在於,採取一刀切的做法,避免了多元模式所存在的爭議,有利於司法的簡便。
  • 是降低刑事責任年齡還是建立少年司法制度?
    13歲的男孩蔡某殺死10歲女孩,因未滿14周歲,蔡某不被追究刑事責任,而被依法收容教養。法律已有如此規定,這樣做沒毛病。對此,中國政法大學刑事司法學院刑法學研究所所長刑法學人羅翔教授呼籲:降低刑事責任年齡勢在必行。
  • ...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下調!已滿十二周歲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
    以下是現場實錄:記者:本次提請審議的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在加強刑法對未成年人的保護方面,主要有哪些新的調整?比如,關於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的規定是否有新的變化?對於收養人等特殊職責人員性侵犯罪,是否考慮規定預防措施?
  • 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擬降至12周歲?聽聽雲南法學專家怎麼說
    近年來,未成年人實施嚴重犯罪的案件時有發生,是否應該下調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成為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話題。現狀:青少年犯罪低齡化趨勢明顯根據最高人民法院6月1日發布的未成年人權益司法保護和犯罪特點司法數據分析報告顯示,2016年至2017年,全國法院新收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被告人以初中生為主,佔比為68.08%。
  • 刑事責任年齡要下調了,小屁孩不再是犯罪的「避風港」
    全國人大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下調!已滿十二周歲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應負刑事責任。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根據有關方面意見修改完善了有關未成年人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及相關規定。在特定情形下,經特別程序,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
  • 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14歲、16歲、18歲是重要界限!
    具體規定1、已滿 16周歲的人犯罪,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完全負刑事責任年齡。2、己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即為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14周歲—16周歲的人不犯上述之罪的,不追究刑事責任。
  • 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冒名頂替上大學刑事處罰……全國人大常委會...
    新華社北京12月23日電(記者羅沙、劉碩)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22日分組審議了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審稿,與會人員圍繞低齡未成年人犯罪、冒名頂替上大學刑事處罰、特殊職責人員性侵等問題展開討論。
  • 在秦朝,犯了罪的人長得「矮」竟然可以不負刑事責任?
    在大家普遍的認知裡,中國古代一直是「皇權至上」,沒有法治。但大家不要誤解,這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就沒有法律,事實上,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套相對完整的法律制度。當我們用今天的眼光去審視中國古代的一些法律時,難免會覺得有的規定簡直無法理解,甚至是荒誕不經。
  • 刑法修正案擬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被欺凌的未成年人...
    12月21日上午10時,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立法規劃室主任嶽仲明表示,即將舉行的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將繼續審議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其中將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以依法直接刑事責任。
  • 青·說法|未滿18周歲就不用承擔刑事責任?
    為了進一步織密法治之網、築牢法律基石,提升未成年人保護法治化水平,天台法院官方微信特推出「青·說法」欄目,以案釋法,真正實現對孩子們的權益保護,共同為未成年人撐起一方晴空。今天回顧的是一起未成年人強制侮辱他人案。
  • 相對負刑事責任僅限於實行行為
    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圍繞該條款規定的「罪」是什麼,存在著「罪名說」「罪行說」以及「折中說」(認為有時候指的是罪名,有時候指的是罪行)的激烈爭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