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負刑事責任僅限於實行行為

2021-01-08 正義網

  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圍繞該條款規定的「罪」是什麼,存在著「罪名說」「罪行說」以及「折中說」(認為有時候指的是罪名,有時候指的是罪行)的激烈爭論。但是,無論採取何種學說,都需要相對負刑事責任能力的未成年人實施了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行為」。對於其中的「行為」的範圍如何劃定,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這裡的行為包括實行行為和教唆行為;另一種觀點認為,這裡的行為只包括實行行為,不包括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

  從有利於保障未成年人人權的角度來看,筆者認為,應當將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的行為限定為實行行為。理由如下:

  由未成年人自身的特殊情況決定。現有的科學研究已表明,未成年人在心理上處於叛逆期和人格形成期,可以說這一階段的未成年人是處於「三期疊加」的特殊時期。他們在生理、心理、情感、價值觀念等方面均不成熟,各個方面都處在成長期和發育期。這就決定了這一時段的未成年人對事物的認知存在缺陷,對是非的判斷存在偏差,對行為的後果考慮不周等,容易受到外界事物的幹擾。處於「踐習期」的未成年人,辨認控制能力相對欠缺,容易不計後果地採取一些極端的手法,從事一些不當甚至是違法犯罪的行為。而一旦經過這一特殊時期,大部分未成年人就會改掉這些惡習,以正常的思維和行為融入社會。如果針對這一時段的未成年人進行嚴厲懲罰,很容易使其受到「交叉感染」,不但達不到教育矯治的目的,相反,可能會使他們的思想行為向惡的方向發展,為社會埋下「仇恨的種子」。所以,將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行為限定為實行行為,與這一時段的未成年人的生理心理等自身狀況相匹配,有利於實現對他們的社會化。

  由實行行為的危害程度決定。

  犯罪的實行行為是具有法益侵害的緊迫性或現實性的行為,在各種「行為」之中居於核心地位,而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幫助行為都是圍繞實行行為展開的。預備行為是實行行為的前期準備和基礎前提;教唆行為的目的是使他人實施侵害法益的實行行為,離開實行行為,教唆行為便沒有處罰的根據和意義;幫助行為是對實行行為的幫助,沒有實行行為就不存在幫助行為。犯罪的實行行為,是行為人在主觀故意的支配下實施的有體、有意、有害行為,是主觀惡意與客觀惡行相結合後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進行侵害的現實化,是對刑法分則規定的違反,其對法益危害的現實性與緊迫性程度遠遠大於其他行為。對於處於相對刑事責任能力年齡階段的未成年人來說,他們已具備了對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這些嚴重危害社會的行為的辨認和控制能力,實施這8種犯罪行為,不但體現了主觀惡性大,也具有嚴重的社會危害性;如果他們只是實施相應的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相對於實行行為人來說,其在主觀惡意和客觀社會危害性方面都比較低,難以對刑法所保護的法益產生現實的緊迫危害,所以,沒有必要動用嚴厲的刑罰來進行懲罰。

  由未成年人刑事政策決定。我國對未成年人的刑事政策可以概括為六字方針和八字原則,即「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針和「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對於這些刑事政策,已通過刑事訴訟法、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以立法的形式進行了確認。這些指導性的刑事政策落實到司法實踐中,在程序上體現為謹慎適用警械、逮捕強制措施等,在實體上體現為側重輕緩化、非刑罰化、非監禁化的懲罰方法。這一未成年人刑事政策不僅體現在理念導向和立法規範當中,也應當體現在對法律條文的解釋和適用上。因此,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的8種犯罪行為應限定為實行行為而不包括預備行為、教唆行為和幫助行為,側重的是教育、感化和挽救,是對未成年人刑事政策在該條款理解適用中的具體落實,同時也是刑法謙抑性原則在該條款中的具體應用。

  (作者單位:西南政法大學人權法學院)

相關焦點

  • 12周歲殺人也可承擔刑事責任: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三元模式的形成與適用
    有的國家和地區考慮到未成年人在認識和控制能力上所表現出的極大的個體差異性,不在立法上限定相對刑事責任年齡階段應負刑事責任的犯罪種類,而將這一問題放在具體案件的刑事訴訟過程中去具體認定,即根據被告人認識和控制能力的差異來確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簡而言之,在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刑法中,最低刑事責任年齡是「因人而異」。不少英美法系國家和地區就採取這種因人而異的二元模式。
  • 13歲孩子殺人放火,不負刑事責任,火白放人白死了嗎?
    以上列舉的兩個案件均由13歲的孩子實施,13歲是在刑法上被規定為完全無刑事責任能力人,即這樣的人無論實施何種犯罪行為,均不負刑事責任,如13歲的小覃因嫉妒小周漂亮而將其殺死,現有刑法框架下,難以讓小覃負刑事責任,再如剛發生的13歲男孩在天台放火等案件,都具有嚴重的法益侵犯性,但因其欠缺刑事責任能力,無法受到刑法規制。
  • 低齡未成年人犯以下罪,要負刑事責任!
    刑法修正案(十一)對此作出重大修改,對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作個別下調。規定12周歲以上低齡未成年人實施以下犯罪行為,應當負刑事責任。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26日表決通過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於2021年3月1日起施行。刑法修正案(十一)對現行刑法作出多處修改。
  • 兩高一部: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應減輕或免除處罰
    防衛過當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指導意見》第十四條要求「綜合考慮案件情況,特別是不法侵害人的過錯程度、不法侵害的嚴重程度以及防衛人面對不法侵害的恐慌、緊張等心理,確保刑罰裁量適當、公正」。同時,準確把握特殊防衛的認定條件。
  • 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
    基於此,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2周歲,「12至14周歲的人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致人死亡,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負刑事責任」的規定必須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同時,刑事法治理念並非是一個空中樓閣的空泛概念,具體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人權保障、形式理性和程序正義。很大程度上,刑事政策觀的確立也會牽引刑法理論的嬗變:刑事政策是刑法的靈魂與核心,刑法是刑事政策的條文化與定型化。
  • 古代法律對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規定的演進與特點
    可見這一時期基本上是以7至8歲作為未成年人的界限,僅對殺人等嚴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唐朝的《唐律疏議》對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在總結秦漢以來法律發展經驗的基礎上,進一步作了具體規定。從這一規定看,《唐律疏議》將未成年人的刑事責任年齡劃分為三個階段:(1)15歲以下,僅對死罪及加役流、反逆緣坐流、會赦猶流等幾類嚴重犯罪承擔相應刑事責任,對其餘犯罪可以收贖;(2)10歲以下,犯謀反、謀大逆及殺人等死罪,得上請皇帝減輕其處罰,犯盜及傷人等犯罪得收贖,對其他犯罪一概不承擔刑事責任;(3)7歲以下,為完全不負刑事責任年齡,不論犯有何罪,一律不承擔刑事責任。
  • 過失致人輕傷、故意致人輕傷要負刑事責任嗎?法律這樣規定!
    所以,我們平時一定要嚴格控制自己的行為言語,堅持自律。但若是不小心致人輕傷,過失致人輕傷,是否要承擔刑事責任呢?一、過失致人輕傷,要負刑事責任嗎?在我國,過失致人輕傷害是不用負刑事責任的,因為目前我國《刑法》只對過失致人死亡、過失致人重傷規定為犯罪,根據法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過失致人輕傷不構成犯罪。
  • 在秦朝,犯了罪的人長得「矮」竟然可以不負刑事責任?
    但大家不要誤解,這並不是說中國古代就沒有法律,事實上,中國曆朝歷代都有一套相對完整的法律制度。當我們用今天的眼光去審視中國古代的一些法律時,難免會覺得有的規定簡直無法理解,甚至是荒誕不經。比如在秦朝,「身高」竟成了判斷是否應負刑事責任的標準。這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下面將為大家詳細分析個中緣故。
  • 刑事處罰是也要判刑嗎?刑事處罰和刑事犯罪的區別
    法院根據犯罪事實、證據等情況針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也就是需要判刑的犯罪分子確定其最終承擔的刑事處罰。  一、刑事處罰的種類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
  • 承擔刑事責任的法定年齡:14歲、16歲、18歲是重要界限!
    《刑法》第十七條第二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罪的,應負刑事責任。」也即相對負刑事責任年齡人只對自己實施的這八種嚴重犯罪承擔刑事責任,在司法實踐中必須嚴格遵守罪刑法定原則,不得突破這一界限。
  • 最高檢:對強姦實行特殊防衛不要求侵害行為達到危及生命安全程度
    對強姦行為實行特殊防衛不要求侵害行為已經達到嚴重危及生命安全的程度,防衛人才可以實行特殊防衛,此外,強姦案件具有證據相對薄弱的特點,在涉強姦的正當防衛案件辦理中,在證據採信上要採取口供補強原則。 在辦理涉強姦正當防衛案件時要採取口供補強原則 刑法第二十條第三款規定,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姦、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強姦」與行兇、殺人、搶劫、綁架是並列規定的。
  • 滿12周歲就要負刑事責任,網友:正義終將來臨
    今天看到一則讓人興奮的消息,未成年人犯罪要負刑事責任了。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發言人嶽仲明介紹,刑法修正案(十一)草案三次審議稿進一步「完善低齡未成年人犯罪規定」。草案二次審議稿規定,已滿十二周歲不滿十四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罪,致人死亡,情節惡劣的,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應當負刑事責任。有條件地對範圍作微調,將雖未致人死亡,但屬於「以特別殘忍手段致人重傷造成嚴重殘疾」,情節惡劣的情形增加規定可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我想任何一位父母看到這個新聞都會激動不已,這是多少無辜的生命換來的正義呀!
  • 什麼是刑事訴訟證明責任,怎麼理解?
    民事訴訟當中堅持的是「誰主張,誰舉證」的證明責任,那麼大家知道刑事訴訟當中的證明責任是怎樣的嗎?那麼什麼是刑事訴訟證明責任,怎麼理解?網友諮詢:什麼是刑事訴訟證明責任,怎麼理解?【點擊下方小程序,直接諮詢法律問題】雲南壯鄉苗嶺律師事務所陶聲文律師解析:刑事訴訟證明的主體是國家公訴機關和訴訟當事人。在我國刑事訴訟中,公訴機關和自訴人實際上處於原告一方,負有向法庭提出證據證明被告人有罪的責任。
  • 金鎖良:淺析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金鎖良在共同犯罪中,每一個共同犯罪人都應對共同犯罪的整體行為及其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本文試著對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做一簡要論述。根據該條規定,認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應遵循以下三個處罰原則:1.「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這一原則適用於被教唆人實施了所教唆的犯罪的情形。「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是根據教唆犯對他人實施犯罪及其所造成後果的影響大小來確定教唆犯是主還是從犯,然後具體適用《刑法》對主犯或從犯的處罰原則,認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
  • 因吸毒所致精神障礙狀態下故意殺人,應負刑事責任
    《刑法》第十八條第一款規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認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為的時候造成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第三款規定:「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 共同犯罪人的分類與刑事責任
    02主犯及其刑事責任通常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是主犯,還有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對於犯罪集團成員單獨實施的集團犯罪計劃以外的犯罪行為,由實施者本人承擔罪責,集團犯罪的首要分子不承擔罪責。其他主犯,也應當對其所組織、指揮、參與的全部罪行負刑事責任。
  • 河南省人民檢察院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相對不起訴指導意見
    為貫徹落實寬嚴相濟刑事政策,通過依法規範行使起訴裁量權,最大限度化解矛盾,實現辦案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有機統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人民檢察院刑事訴訟規則(試行)》《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在檢察工作中貫徹寬嚴相濟刑事司法政策的若干意見》和《人民檢察院辦理不起訴案件質量標準(試行)》等規定,結合我省辦理相對不起訴案件的司法實踐,對輕微刑事案件適用相對不起訴制定如下指導意見
  • 降低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人大代表擬提議,網友:到10歲吧
    後因蔡某某未達到法定刑事責任年齡,警方依法不予追究刑事責任,對其進行3年收容教養。這個事件曾引發是否應當降低刑事責任年齡的討論。近日,該案的民事訴訟部分開庭,被告蔡某某家屬無一人出庭,法院將擇期宣判。小琪的母親表示,賠償之外,她更希望得到加害人家屬的道歉。
  •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降至13歲?他們這樣說!
    未成年人刑事責任年齡起點降至13歲?他們這樣說!肖勝方稱,根據中國現行刑法第十七條規定,對於已滿14周歲不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犯八種犯罪才會負刑事責任。14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屬於絕對無刑事責任能力人,無論實施何種行為都不構成犯罪。 「這自1979年刑法規定以來,一直沿用至今,從未進行修正。」
  • 精神病人犯罪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聽檢察官為你解答
    我國刑法第十八條提到:一名精神病人,不能辨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為,但他實施的行為又導致了一個危害結果,經法定程序鑑定確認的,不負刑事責任;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也就是說,精神病人犯罪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是根據精神病人在作案時的不同狀況而定的,不是說只要犯罪嫌疑人說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就可以不負刑事責任或者獲得從寬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