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不能亂說,教唆他人犯罪觸犯刑法?共同犯罪人的分類與刑事責任

2020-12-17 玉亦山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玉亦山

每天學點法律知識

01共同犯罪人的分類

共同犯罪人,根據各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可以分為主犯、從犯與脅從犯;根據各行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分工,可以將其分為組織犯、實行犯、幫助犯、教唆犯。

在同一分類下,人物之間是排斥關係,例如,主犯本身不可能是從犯;同樣,教唆犯不可能是實行犯。不同分類下面,人物之間可能存在交叉,例如,教唆犯可能是主犯。

02主犯及其刑事責任

通常組織、領導犯罪集團的首要分子是主犯,還有其他在共同犯罪中起主要作用的犯罪分子。對於集團犯罪的首要分子,應當按照集團所犯的全部罪行處罰。對於犯罪集團成員單獨實施的集團犯罪計劃以外的犯罪行為,由實施者本人承擔罪責,集團犯罪的首要分子不承擔罪責。

其他主犯,也應當對其所組織、指揮、參與的全部罪行負刑事責任。

03從犯及其刑事責任

《刑法》第27條第1款 在共同犯罪中起次要或者輔助作用的,是從犯。

幫助犯都是100%的從犯,幫助行為獨立化,有的情況下刑法將幫助行為、從犯規定為獨立的犯罪(協助組織賣淫罪),這種情況下,協助組織賣淫行為就不再被認為是組織賣淫犯的幫助犯(從犯)。

在共同犯罪中,只有主犯沒有從犯的情況也存在,但不會只有從犯沒有主犯。例如在盜竊罪中,所有共犯都是望風,沒有人去實施主要的盜竊行為,那將是不可思議的。

關於從犯的處罰,應當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但從犯仍然應當對全部犯罪承擔刑事責任。

04教唆犯

《刑法》第29條 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

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

教唆犯是點燃他人犯意,使他人犯罪意圖從無到有,他們授意、慫恿、勸說、利誘或者其他方法故意唆使他人犯罪,實質是引起他人犯罪的故意。

一般認為被教唆者需要達到一定的年齡(年滿14周歲),否則教唆者是間接正犯,二者不是共犯關係。

如何區分教唆和煽動行為呢?教唆針對的是特定的人,而煽動針對的不是特定的人,除非是刑法的特別規定,如果煽動分裂國家,則成立相對應的煽動分裂國家罪。

一般情況下,教唆犯是主犯,亦可能是從犯。教唆不滿18周歲的人犯罪,從重處罰。

所以「話」不能亂說,尤其是唆使別人從事犯罪活動的話更不能說,那是本人的犯意流露,會受到法律的制裁。

05幫助犯

幫助犯,是指幫助正犯的情況。幫助行為必須是實行行為以外的行為,對實行行為起促進作用。包括物理性幫助和心理性幫助,前者有提供兇器、排除障礙。後者有改進作案方針、撐腰打氣、吶喊助威。

幫助行為包括作為方式和不作為方式,例如:公司法務經理甲與公司客戶乙相勾結,欲詐騙公司財務,乙提供陷阱合同,甲審查時未作說明,甲便是不作為的幫助犯。

幫助行為包括事前幫助和事中幫助,不包括事後幫助。事後幫助,也即既遂後幫助,屬於窩藏、包庇罪,掩飾、隱藏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不是共同犯罪。

關於共同犯罪你了解了嗎?歡迎留言區一起討論。

——END——

相關焦點

  • 聽律法律解讀:幫犯罪人出壞主意,要承擔刑事責任
    導讀:有粉絲在聽律小程序上諮詢幫著犯罪的人出壞主意惡搞別人,需要承擔刑事責任嗎?犯罪人實施犯罪前,一些人為讓對方成功,會幫犯罪人出主意,結果犯罪人接受意見後成功實施不法行為。但是,因為幫助其出主意,實際並沒有共同參與犯罪行為,所以有些人便以為不用承擔刑事責任。
  • 關於共同犯罪的定罪與量刑問題芻議
    (二)定罪的根據與共犯身份問題  共同犯罪行為,是指各個共同犯罪人在參加共同犯罪時,所有共同犯罪人的行為通過其共同的犯罪故意而有機聯繫,各個共同犯罪人的行為和所發生的犯罪結果之間,具有因果關係。這是各個共犯人承擔刑事責任的依據。根據我國刑法,共同犯罪中的刑事責任大小依照主犯、從犯、脅從犯的體系來解決。
  • 刑法中的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同犯罪的構成特徵:1、主體要件:有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作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都必須具備責任能力,達到責任年齡的一般主體資格。未達到責任年齡參與共同犯罪的,不認為是共同犯罪。
  • 金鎖良:淺析教唆犯的刑事責任認定
    金鎖良在共同犯罪中,每一個共同犯罪人都應對共同犯罪的整體行為及其危害結果負刑事責任。本文試著對教唆犯的刑事責任做一簡要論述。我國《刑法》第二十九條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教唆不滿十八周歲的人犯罪的,應當從重處罰。如果被教唆的人沒有犯被教唆的罪,對於教唆犯,可以從輕或者減輕處罰」。根據該條規定,認定教唆犯的刑事責任應遵循以下三個處罰原則:1.「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
  • 法考之刑法中的共同犯罪問題
    如果說刑法是法考的必考科目,那麼,共同犯罪問題,就是刑法的必考點,並且不局限於某一次、某一場的考試,現在的主觀題與客觀題都會有涉及,並且一旦涉及,難度就比較大。因為共同犯罪問題,不僅分類起來比較複雜,而且一旦插入相關的案例中,點比較細,大家容易忽略,尤其是刑法主觀題的籠統式的考法。
  • 考前劃重點|第5天(刑法)
    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構成特徵 共同犯罪, 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構成特徵如下:1.主體要件:有兩個以上的犯罪主體。作為共同犯罪人中的任何一人, 都必須具備責任能力、 達到責任年齡的一般主體資格。2.客觀要件:在客觀方面, 必須具有共同犯罪的行為。共同犯罪行為包括:①實行行為;②幫助行為;③組織行為;④教唆行為;⑤共謀行為。
  • 實務|共同犯罪中止形態的認定
    公訴機關認為,被告人姬某、韓某共同準備作案工具預謀傷害他人,被告人姬某實施非法傷害的過程中致人死亡,其行為觸犯《刑法》第234條第2款的規定,構成故意傷害罪;被告人韓某的行為觸犯《刑法》第234條第1款的規定,構成故意傷害罪(中止)。
  • 緩刑期內教唆,被教唆人在其緩刑期滿後犯罪咋處理
    董某為了犯罪約孫某前來商量具體作案手段、提供代某的居住地址、車輛特徵及車牌號等信息,是勾引、集結共同犯罪人,進行犯罪預謀;提供作案時機及被害人行蹤的行為,用以排除實施犯罪的障礙,以利最終成功查找、接近犯罪對象,達成犯罪目標,應當屬於為犯罪創造條件的犯罪預備行為,是董某「犯新罪」的起點。
  • 教唆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定性是什麼,會如何定罪處罰?
    教唆犯是指故意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在主觀上要有教唆他人犯罪的故意,客觀上要有教唆他人犯罪的行為。間接正犯,又稱間接實行犯,是指行為人不直接去實施犯罪,而是利用無犯罪故意的人或無刑事責任能力的人為工具實施犯罪,以實現其追求的犯罪目的。儘管教唆犯與間接正犯都可能以教唆的方法實施,但二者是有明顯區別的:第一,主觀方面不同。
  • 教唆存在智力問題的人犯罪被抓,會怎麼處理?
    在實踐中,教唆智力有問題的人犯罪並被抓的,通常都會如下處理:1.追究教唆人的法律責任。按照《刑法》的規定,教唆他人犯罪的,應當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處罰。例如智力有問題的人是精神病人的,教唆其盜竊的,教唆人就構成盜竊罪的間接正犯,需要按照盜竊罪定罪處罰。2.智力有問題的人被教唆犯罪而被抓的,是否需要承擔刑事責任,應看情況而定。因為智力有問題,通常認為是精神障礙,亦算是廣義的精神病。
  • 法考主觀題:刑法的命題模式及答題方法!
    (二)綜合解答式該命題模式在全面描述複雜案例之後,要求考生根據所學法律知識全面分析、評價案例中若干行為人的刑事責任。這種模式要求考生發現案件中隱藏的法律問題,按照系統的法律知識逐步分析案件事實,既要注意對案件正確定性,還要注意考點的全面性。
  • 無身份者參與共同犯罪,應如何認定?
    不具有構成身份的人與具有構成身份的人共同實施真正身份犯(以特殊身份為構成要件的犯罪)時,構成共同犯罪。例如一般公民不可能單獨犯脫逃罪,但可以教唆、幫助依法被關押的罪犯、被告人、犯罪嫌疑人脫逃,因而構成脫逃罪的共犯。
  • 法定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
    基於此,此次刑法修正案(十一)將最低刑事責任年齡降低至12周歲,「12至14周歲的人故意傷害、故意殺人,致人死亡,經最高人民檢察院核准,負刑事責任」的規定必須與刑事法治理念相契合,同時,刑事法治理念並非是一個空中樓閣的空泛概念,具體包括三個基本內容:人權保障、形式理性和程序正義。很大程度上,刑事政策觀的確立也會牽引刑法理論的嬗變:刑事政策是刑法的靈魂與核心,刑法是刑事政策的條文化與定型化。
  • 教唆他人犯罪,電白男子領刑一年十個月!
    圖文無關自己沒有實施犯罪,卻教唆他人去實施其犯罪意圖,這需要負刑事責任嗎?日前,電白法院依法審結一起教唆他人詐騙案件,判決被告人李甲犯詐騙罪,判處有期徒刑一年十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1000元;退還犯罪所得給被害人。
  • 相對負刑事責任僅限於實行行為
    我國刑法第17條第2款規定,已滿十四周歲不滿十六周歲的人,犯故意殺人、故意傷害致人重傷或者死亡、強姦、搶劫、販賣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應當負刑事責任。圍繞該條款規定的「罪」是什麼,存在著「罪名說」「罪行說」以及「折中說」(認為有時候指的是罪名,有時候指的是罪行)的激烈爭論。
  • 刑事處罰是也要判刑嗎?刑事處罰和刑事犯罪的區別
    導語:經常會聽到刑事處罰這個詞,刑事處罰是什麼意思呢?是否也會被判刑,和刑事犯罪有何區別?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解讀一下。  刑事處罰是違反刑法,應當受到的刑法制裁,簡稱刑罰。法院根據犯罪事實、證據等情況針對需要承擔刑事責任,也就是需要判刑的犯罪分子確定其最終承擔的刑事處罰。  一、刑事處罰的種類  根據我國刑法的規定,刑事處罰包括主刑和附加刑兩部分。主刑有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無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有罰金、剝奪政治權利和沒收財產;此外還有適用於犯罪的外國人的驅逐出境。
  • 用假護照 是否觸犯刑法
    原標題:用假護照 是否觸犯刑法  朱洪範   失聯的MH370航班兩張假護照的出現,讓航班的失聯原因愈發撲朔迷離。個人購買、冒用他人護照、偽造、變造及使用偽造、變造的護照等行為,會觸犯哪些法律法規?是否構成犯罪呢?   對違法獲取和使用護照,情節較輕的,會受到行政處罰。
  • 孫國祥:刑事合規的刑法教義學思考
    因此,刑事合規與刑法教義學的關係應該是:刑事合規以教義學為基礎,以發展刑法教義學為使命。1.刑事合規需要刑法教義提供理論支撐。首先,刑法教義與刑事合規有著共同的刑事實體法基礎。刑法教義學研究的出發點是實然刑法規範。
  • 以一起強姦案為例,談共同犯罪的實行犯、教唆犯和幫助犯
    違法層面的共同犯罪理論歸屬於階層犯罪構成理論,所謂階層是指從違法層面到責任層面,依次遞進的分析案件的方式,違法與有責為該犯罪構成理論的兩大支柱,在違法層面,只判斷行為的法益侵犯性,所有表明法益侵犯性的要素都是純客觀的,不承認主觀的違法性要素,在判斷一個行具有法益侵犯性後,再進行第二個層面有責性的判斷,當該行為同時滿足客觀違法與主觀有責後,就可以確定該行為的刑事違法性
  • 「常律師信箱」之刑事篇:傳授犯罪方法罪與教唆犯罪有何關係?
    常律師:您好,我想問一下,傳授犯罪方法罪與教唆犯罪有何關係?謝謝您的答覆。答:傳授犯罪方法罪,是指故意使用各種手段向他人傳授犯罪方法的行為。傳授犯罪方法罪與教唆犯罪有以下區別:(1)侵犯的法益不同:前者侵犯的是社會管理秩序;後者依所教唆的犯罪的性質而定。(2)客觀行為不同:前者是向他人傳授犯罪方法;後者是使他人產生犯罪決意。(3)故意內容不同:前者是對傳授犯罪方法具有故意;後者是對所教唆的犯罪具有故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