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我國歷史中,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在採取的治國政策上,為了地方治理,和制約諸侯和地方豪強,曾採用了酷吏作為自己的治國手段。當然這個酷吏和後來逐漸演變成的那種完全欺壓百姓的官吏是有所區別的。指的是在治理手段上十分嚴格的官吏。在漢武帝時期就因為漢武帝的支持,曾出現了十大酷吏。
不過這些酷吏,由於一方面要制約地方豪強,所以在治理地方和管理百姓的時候,採用的都是十分嚴格的律法。不僅得罪了地方豪強,同時被壓迫強壓治理之下的百姓也是不滿意的。所以一般到最後,漢武帝為了收復民心,十大酷吏的結局都是沒有幾個落得了好下場,無一不是被處罰和問罪的。而在西漢十大酷吏之中,繼任減宣之位的杜周,結局卻是最好的一位。他是如何為官的呢?他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做法才避免了自己悲慘的結局呢?現在就讓我們回顧歷史,去看看杜周這個酷吏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吧!
⑴執法嚴苛尤為突出的杜周
關於杜周,他出生於另一個酷吏義縱治理下的南陽地區。不是一個世家大族的子弟,只是一個有些學識的寒門讀書人。據歷史記載,他只不過是一個在南陽太守義縱手底下做事的差吏,後來因為得到推薦,為張湯辦事,得到張湯的賞識,因此才接觸到了漢朝的政治中心,後來被漢武帝所用。
之後減宣被漢武帝所拋棄,杜周接過了減宣的官職,歷史上叫做御史大夫。成為御史大夫的杜周,掌管漢朝律法,相傳在幾大酷吏之中,這個杜周在其中是最為嚴苛的,十分擅長用刑,會給人以殘酷的法令進行判罪。在民間多數百姓都是畏懼於杜周其人的。
⑵以皇帝旨意為律法的杜周執法
在得到漢武帝重用之後,杜周很清楚自己是受誰的庇佑,他出身自寒門,自然沒有所謂了世家大族可以依靠。所以在朝廷之中從事的時候,他始終沒有參與黨派之爭,而是站在漢武帝這邊,極為忠誠的行事。相傳在他認定的律法之中。皇帝的旨意就是漢朝的律法。皇帝想要的結果就是他想得到的結果。因此杜周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只不過在他人的眼中看來,不過是一個喜歡奉承的小人,背地裡受到了很多人的唾罵。
儘管遭受唾罵,杜周也並不是很在意,他有著很強大的抗壓能力,在漢武帝的庇護下,他曾經接手了很多的案件,其中涉及到的管理人群,在歷史的記載,可達到十餘萬人。由此可見杜周在其中執法的管理。而也是因為這段時期,他所執法嚴苛的名聲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的,以至於在歷史上留下了酷吏之名。
⑶罷官後重用,杜周執金吾
在杜周擔任廷尉的時候,順應漢武帝的要求,執法嚴苛,保證了當時社會的安定,但是卻因此得罪了當時京師的很多人。所以之後因為一些事情杜周遭到了罷官。至於具體是哪一件事,在歷史上並不可查。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罷官回鄉並不是杜周的最終結局。相反杜周是所有酷吏之中少有的最後善終的人。
杜周在他人口中是一個會溜須拍馬,迎合他人的人。似乎看上去並不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官吏,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杜周作為一個寒門子弟,他的出頭本就是依靠著自己的才能得到了義縱的舉薦。而我們也知道,張湯雖為酷吏之一,但是他為官清廉,精於律法。
他能夠賞識杜周,其實可見杜周在律法之上也並不是全然不懂得,而且要想順從帝王的命令還要符合漢律,這其中看似要討好漢武帝是簡單的事,但是漢武帝作為一代明君,又怎會是一個只受他人迎合的帝王。所以其實從側面可以看出,杜周其實不僅精通律法之道,同時還善識人心,能夠處理好多方關係,是一個聰穎之人。所以最終杜周能夠再一次被重用,其實並僅僅是偶然之事。而是因為杜周本身就是有才能管理政事,才得到君王的重用。
⑷後代相繼為高官,於西漢之時,門庭高位
杜周在執金吾期間,效命於漢昭帝,在漢昭帝時期,漢武帝時期留下的輔政大臣因功高而不羈。之後其中一位主管經濟大權的臣子桑弘羊卷進了當時燕王謀反之事。這時杜周以律法之罪捕抓桑弘羊,替漢昭帝解決了一大禍患,因此得到了漢昭帝的賞識,而這也是為何杜周成為了幾個酷吏之中,下場最好的一個的直接原因。
杜周善猜人心,漢武帝時期他就因為善於猜解皇帝旨意,而得到重用,雖然得罪了當時朝中許多權貴,但是有漢武帝的庇護,再加上杜周善於經營人脈,為人處世之上也難有人抓住把柄,因此在漢昭帝時期,他能夠一舉抓住時機,建功立業,光耀自己的門楣,使得自己的家族在當時逐漸發展成一個赫赫有名的家族。後世子弟更是在西漢時期都有所作為。
結語:
通過對杜周故事的探討,我們也知道,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實是很難的。杜周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寒門子弟,經營一生才在時局之中成就自己,蔭庇子孫。這其中遭遇的困難,史書之中寥寥幾筆根本是道不清,說不明的。
雖然杜周還是落得了一個酷吏之名,但是剖析歷史,卻不能僅僅是簡單的概括一個人的本性,對於杜周這個人的好壞我們無法定性,因為由於古代律法的不健全和局限性,再加上帝王的家天下統治制度,在執法一事上,對於執法的官吏我們並不能以一概全。而相反的是,杜周能從一個只有一匹瘦馬的寒門子弟,成為一個兩朝元老,為自己的後世子弟開路,其人的厲害之處,是不能被忽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