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任減宣之位的杜周,西漢十大酷吏之中結局最好的一位御史官

2020-12-22 甜果果的八卦小屋

導語:

在我國歷史中,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在採取的治國政策上,為了地方治理,和制約諸侯和地方豪強,曾採用了酷吏作為自己的治國手段。當然這個酷吏和後來逐漸演變成的那種完全欺壓百姓的官吏是有所區別的。指的是在治理手段上十分嚴格的官吏。在漢武帝時期就因為漢武帝的支持,曾出現了十大酷吏。

(《漢書·杜周傳》)

不過這些酷吏,由於一方面要制約地方豪強,所以在治理地方和管理百姓的時候,採用的都是十分嚴格的律法。不僅得罪了地方豪強,同時被壓迫強壓治理之下的百姓也是不滿意的。所以一般到最後,漢武帝為了收復民心,十大酷吏的結局都是沒有幾個落得了好下場,無一不是被處罰和問罪的。而在西漢十大酷吏之中,繼任減宣之位的杜周,結局卻是最好的一位。他是如何為官的呢?他又是因為什麼樣的做法才避免了自己悲慘的結局呢?現在就讓我們回顧歷史,去看看杜周這個酷吏的一生到底是怎樣的吧!

(杜周:唯上是從枉法取私的西漢酷吏)

⑴執法嚴苛尤為突出的杜周

關於杜周,他出生於另一個酷吏義縱治理下的南陽地區。不是一個世家大族的子弟,只是一個有些學識的寒門讀書人。據歷史記載,他只不過是一個在南陽太守義縱手底下做事的差吏,後來因為得到推薦,為張湯辦事,得到張湯的賞識,因此才接觸到了漢朝的政治中心,後來被漢武帝所用。

之後減宣被漢武帝所拋棄,杜周接過了減宣的官職,歷史上叫做御史大夫。成為御史大夫的杜周,掌管漢朝律法,相傳在幾大酷吏之中,這個杜周在其中是最為嚴苛的,十分擅長用刑,會給人以殘酷的法令進行判罪。在民間多數百姓都是畏懼於杜周其人的。

(減宣歷史圖像)

⑵以皇帝旨意為律法的杜周執法

在得到漢武帝重用之後,杜周很清楚自己是受誰的庇佑,他出身自寒門,自然沒有所謂了世家大族可以依靠。所以在朝廷之中從事的時候,他始終沒有參與黨派之爭,而是站在漢武帝這邊,極為忠誠的行事。相傳在他認定的律法之中。皇帝的旨意就是漢朝的律法。皇帝想要的結果就是他想得到的結果。因此杜周得到了漢武帝的重用,只不過在他人的眼中看來,不過是一個喜歡奉承的小人,背地裡受到了很多人的唾罵。

儘管遭受唾罵,杜周也並不是很在意,他有著很強大的抗壓能力,在漢武帝的庇護下,他曾經接手了很多的案件,其中涉及到的管理人群,在歷史的記載,可達到十餘萬人。由此可見杜周在其中執法的管理。而也是因為這段時期,他所執法嚴苛的名聲在民間也是廣為流傳的,以至於在歷史上留下了酷吏之名。

(漢武帝歷史圖像)

⑶罷官後重用,杜周執金吾

在杜周擔任廷尉的時候,順應漢武帝的要求,執法嚴苛,保證了當時社會的安定,但是卻因此得罪了當時京師的很多人。所以之後因為一些事情杜周遭到了罷官。至於具體是哪一件事,在歷史上並不可查。不過值得我們注意的是,罷官回鄉並不是杜周的最終結局。相反杜周是所有酷吏之中少有的最後善終的人。

(西漢職官制度)

杜周在他人口中是一個會溜須拍馬,迎合他人的人。似乎看上去並不是一個有真才實學的官吏,但是當我們回顧歷史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杜周作為一個寒門子弟,他的出頭本就是依靠著自己的才能得到了義縱的舉薦。而我們也知道,張湯雖為酷吏之一,但是他為官清廉,精於律法。

他能夠賞識杜周,其實可見杜周在律法之上也並不是全然不懂得,而且要想順從帝王的命令還要符合漢律,這其中看似要討好漢武帝是簡單的事,但是漢武帝作為一代明君,又怎會是一個只受他人迎合的帝王。所以其實從側面可以看出,杜周其實不僅精通律法之道,同時還善識人心,能夠處理好多方關係,是一個聰穎之人。所以最終杜周能夠再一次被重用,其實並僅僅是偶然之事。而是因為杜周本身就是有才能管理政事,才得到君王的重用。

(義縱影視圖像)

⑷後代相繼為高官,於西漢之時,門庭高位

杜周在執金吾期間,效命於漢昭帝,在漢昭帝時期,漢武帝時期留下的輔政大臣因功高而不羈。之後其中一位主管經濟大權的臣子桑弘羊卷進了當時燕王謀反之事。這時杜周以律法之罪捕抓桑弘羊,替漢昭帝解決了一大禍患,因此得到了漢昭帝的賞識,而這也是為何杜周成為了幾個酷吏之中,下場最好的一個的直接原因。

(杜周影視圖像)

杜周善猜人心,漢武帝時期他就因為善於猜解皇帝旨意,而得到重用,雖然得罪了當時朝中許多權貴,但是有漢武帝的庇護,再加上杜周善於經營人脈,為人處世之上也難有人抓住把柄,因此在漢昭帝時期,他能夠一舉抓住時機,建功立業,光耀自己的門楣,使得自己的家族在當時逐漸發展成一個赫赫有名的家族。後世子弟更是在西漢時期都有所作為。

(漢昭帝素服像)

結語:

通過對杜周故事的探討,我們也知道,一個人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其實是很難的。杜周從一個籍籍無名的寒門子弟,經營一生才在時局之中成就自己,蔭庇子孫。這其中遭遇的困難,史書之中寥寥幾筆根本是道不清,說不明的。

雖然杜周還是落得了一個酷吏之名,但是剖析歷史,卻不能僅僅是簡單的概括一個人的本性,對於杜周這個人的好壞我們無法定性,因為由於古代律法的不健全和局限性,再加上帝王的家天下統治制度,在執法一事上,對於執法的官吏我們並不能以一概全。而相反的是,杜周能從一個只有一匹瘦馬的寒門子弟,成為一個兩朝元老,為自己的後世子弟開路,其人的厲害之處,是不能被忽略的。

相關焦點

  • 從郅都到杜周,淺析西漢時期著名的幾個酷吏
    從郅都到杜周,淺析西漢時期著名的酷吏酷吏一詞,是對古代一類官員的專稱。酷吏不是貪官,也不是無所作為。作為酷吏,大多數擁有這樣幾點特點。用法過於嚴苛,懲罰過重,管理力度太大,而他本人大多數有很強的行政能力和魄力,做別人不敢做的事情,幹冒天下之大不韙。
  • 漢武帝時酷吏杜周善揣上意,雖在張湯手下卻遠不如其清廉
    漢武帝時代以執法嚴刻著稱的,除張湯外,還有杜周、趙禹、王溫舒、義縱、減宣等人,其中杜周尤為突出。這個時代確實有些不拘一格用人才的意思,很多出身低賤的人都受到了重用,如衛青原來就是個騎奴,後來成了國舅爺,大司馬大將軍。而杜周和衛青相比則好一點,他是南陽太守的一名辦事,靠的是逢迎巴結以上位。後來他被人推薦給張湯,當了廷尉史。
  • 漢武帝: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封建秩序的維持,需要酷吏為民除害
    正如司馬遷所說,「雖慘酷,斯稱其位」,漢武帝劉徹執政時期的情況便是如此,雖然出現了許多「酷吏」,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實則都屬於「廉吏」,「執法必嚴」的特性也只是漢武帝為了維持封建秩序,故而才在非常之時行非常之法,通過重用酷吏的方式來為民除害,藉以維持封建秩序罷了。
  • 西漢時期為什麼會存在酷吏?
    在關於西漢的史書中,記載了十多位酷吏。酷吏現象發端於西漢,深刻影響後世,從漢到唐,甚至明清,史籍中都有酷吏的身影。從古至今,關於酷吏的討論大多是抱有否定、指責的態度,稱其出現的主要目的是壓制下層反抗,也有部分人持有不同的看法。然而,要準確地認識這種現象,就必須去看其出現的深層原因。
  • 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白話翻譯
    說起歷史上的酷吏,相信很多人會想起周興、來俊臣,以及著名的「請君入甕」。武氏王朝多酷吏,因為武則天得位不正,需要靠酷吏來鎮壓反對者。但如果據此認為,酷吏是亂世的產物,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歷史上不少所謂的「盛世」,也盛產酷吏。比如文景之治,以及,偉大的漢武帝治下。
  • 司馬遷《史記·酷吏列傳》白話翻譯,初中以下文化不建議閱讀
    說起歷史上的酷吏,相信很多人會想起周興、來俊臣,以及著名的「請君入甕」。武氏王朝多酷吏,因為武則天得位不正,需要靠酷吏來鎮壓反對者。但如果據此認為,酷吏是亂世的產物,那就大錯特錯了。中國歷史上不少所謂的「盛世」,也盛產酷吏。比如文景之治,以及,偉大的漢武帝治下。
  • 酷吏品行有優劣:非典型酷吏郅都和模範酷吏張湯
    這些酷吏的人品,也有高低之分。有些酷吏,其人品是讓人欽佩的。西漢一位酷吏有些「二二乎乎」的,用現在功利的思維來衡量,有些不夠精明,辦起案來不怕得罪人,手段嚴酷,什麼硬茬都敢碰,不畏懼前面有地雷陣還是萬丈深淵。這人就是《史記• 酷吏列傳》中的郅都,楊人(今天的山西洪洞),這種古典派的酷吏後世是很難找到了。
  • 西漢最著名的四位「大司馬」:兩位戰功赫赫,一位登基稱帝
    在此基礎上,西漢最著名的四位「大司馬」:兩位戰功赫赫,一位登基稱帝!一、衛青衛青(?-前106年),字仲卿,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漢朝著名的將領。對於衛青來說,生父鄭季,是平陽侯曹壽手下的一名小吏。其母衛媼是平陽公主的奴婢。衛青從小就給人家做牧童,受盡苦楚。成年後,又開始侍奉平陽公主。他的姐姐衛子夫被選入宮,得到武帝寵幸,他才被提為太中大夫。
  • 羽戈:酷吏為什麼都沒有好下場?
    這二人之死,都值得玩味。竇太后欲殺郅都,因無罪證可尋,只能「以危法中都」,「中都以漢法」,這則有些以彼之道,還施彼身的意思。張湯被審訊,拼命辯解,不甘就範,皇帝急了,派酷吏趙禹前去開導:「君何不知分也。君所治夷滅者幾何人矣?今人言君皆有狀,天子重致君獄,欲令君自為計,何多以對簿為?」於是張湯自殺。假如這兩個人都是貪官,殺起來便輕而易舉,何必羅織、威逼。
  • 名聲極差、但卻協助西漢走向強盛的酷吏群體
    這個「侍衛」的身份可不一般,他名為郅都,不救妃子算小意思,後來他成了西漢知名酷吏,屠殺豪族、收拾皇親國戚毫不手軟,眾人聞風喪膽,送給他「蒼鷹」的外號;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司馬遷也毫不吝嗇的對他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
  • 東漢酷吏的掃黑除惡鬥爭
    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為西漢時期的12個酷吏單獨做傳,反映了漢武帝時期開始一反漢初「無為而治」「以德化民」的政策。「獨尊儒術」外衣下的「法治」開始成為西漢國家治理的一個「殺手鐧」。光武帝劉秀開創的東漢王朝,承襲著西漢時期的各種社會問題,再加上自身在國家治理上的短板和「病灶」,酷吏這一現象在東漢王朝的各個時期又以不同的面貌出現了。
  • 聊聊價值獨特的西漢酷吏群體
    這個「侍衛」的身份可不一般,他名為郅都,不救妃子算小意思,後來他成了西漢知名酷吏,屠殺豪族、收拾皇親國戚毫不手軟,眾人聞風喪膽,送給他「蒼鷹」的外號;在《史記·酷吏列傳》中,司馬遷也毫不吝嗇的對他進行濃墨重彩的描寫。
  • 西漢酷吏,國之爪牙——郅都的悲劇人生
    他是豪強眼中不敢仰視的『蒼鷹』,也是戰克之將,國之爪牙。同時他也因為得罪權貴落得了悲慘的下場。他就是西漢酷吏,名將——郅都。蒼鷹正因為郅都的種性格,得罪了太多的人,他最終捲入了政治鬥爭,落得個身首異處的悲慘結局。事情起源於廢立太子的風波。漢景帝原本立的太子是他的長子劉榮。
  • 中國酷吏:戰友、夜壺和背鍋俠
    其實具有酷吏屬性的人,在我們身邊也有很多。讀懂酷吏的背後運作邏輯,實在有利於看清生活中的事。在中國歷史上,有種人叫做酷吏。他們可能貌不驚人,姿勢也不拉風,但一定是心狠手辣的殘酷之人。所謂吏,則是有編制的官場人員。
  • 西漢歷代皇帝順序,漢武帝原來排第十位
    第3位:漢哀帝——劉欣劉欣(前25年-前1年8月15日),即漢哀帝(前7年―前1年在位),字和,漢元帝劉奭之孫,漢成帝劉驁之侄,定陶恭王劉康之子,母丁姬,西漢第十三位皇帝,在位7年。陽朔二年(前23年)八月二十二日,劉欣父定陶恭王劉康去世,劉欣襲封定陶王爵位。
  • 西漢15位皇帝,他們的繼任者中有多少是自己的直系後代?
    西漢是我國歷史上第二個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根據史書記載,西漢王朝真正登上帝位的有15位皇帝,包括漢高祖劉邦、漢武帝劉徹、漢宣帝劉詢等,之前我們著文講過,西漢的皇位傳承很有意思,在14次皇位傳承中,真正父死子繼的只有7次,佔比僅50%。
  • 漢朝的人物:酷吏郅都,身死長安城,常使英雄淚滿襟
    《史記》、《漢書》、《後漢書》記載酷吏共計16位,得善終者僅5位。多少為非作歹之徒,死於酷吏之手,酷吏們為民除害,維持著地方、京師的朗朗乾坤,而來自於貴戚與官宦階層的怨恨情緒,卻如火山內的巖漿般積聚。郅都,河東大陽人(今山西洪洞縣),景帝時,任中郎將。
  • 西漢開國功臣之中,為何韓信僅排21位,張良排在62位?
    漢初三傑,指西漢建立時張良、蕭何、韓信這三位開國功臣,劉邦曾經直言「三位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因此漢初三傑可謂是劉邦奪取天下的最大功臣。然而,在一份西漢開國功臣列表中,後人可以清晰地看到,蕭何排在第一,韓信排在第二十一,張良更慘排在第六十二,居功至偉的張良與韓信為何排名如此之低,漢初三傑的排名又為何區別如此之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