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上使用的渦扇-10發動機,並非殲-11和殲-10C上使用的渦扇-10,他是殲-20特供版,國外稱其編號為渦扇-10改(FWS-10G)。因為殲-20的進氣道是為渦扇-15準備的,進氣口面積和吸氣流量都遠超過殲-11和殲-10C,所以殲-20預生產型用的渦扇-10也是進行特別設計生產的。這個版本的渦扇-10G的核心機氣流量要比之前渦扇-10B高很多,相當於給油更多換取更大推力,同時還應用部分渦扇-15技術作為技術驗證。關於渦扇-10G的推力,外網有兩個不同說法,一個說是155KN(約15.8噸),另一個版本則高達177KN(約20噸,覺得有點誇張)。
但不管哪個版本,F-22使用的F119-PW-100發動機推力是156KN,殲-20使用渦扇-10改在推力上已經不輸給F-22。但是F119-PW-100發動機是涵道比只有0.3的小涵道比發動機,而渦扇-10B的涵道比是0.59,再加上增推也很有可能學F-35的F135發動機一樣採用增加涵道比的方式進行(因為最簡單有效)。所有渦扇-10G的涵道比要比F119-PW-100發動機吃虧不少,在超音速巡航性能上肯定要吃虧。
飛機重量方面,F-22雖然要比殲-20小上一號,但是其垂尾面積和尾撐結構都太大了,外加上F119-PW-100發動機的二元矢量噴管結構複雜,重量沉重(裡面還有給尾焰製冷的液氮),所以F-22的空重是相當高,達到19.7噸。而殲-20雖然用尾鰭結構和無遮蔽尾噴管在隱身性能上受到不少批評和質疑,但是這種結構布局可以省相當的重量,他的空重被認為只有17噸,對此筆者個人雖然保留意見,應該不止,但不會比F-22重。
氣動布局方面,殲-20升力係數高的令人髮指,8X渦流係數都是目前各種戰機裡面最高的。再加上鴨翼結構在大仰角和跨音速方面有著天然優勢,所以在推力相差不大情況下,殲-20在跨音速以及大仰角方面有著優勢,同時瞬時機動方面也要強於F-22,這也是體現現代空戰發展趨勢。
但是殲-20機身更加細長,再加上常規布局在穩定盤旋方面有優勢,所以個人認為F-22在水平機動,特別是穩盤方面有優勢,這也是F-16和蘇-27等傳統四代機們所特長的。相比較來說,F-22的設計理念較早,其設置空戰優勢區還比較守舊。
殲-20換裝渦扇-15的話,推力現在還不得而知,但渦扇-15是小涵道比發動機是肯定的,這必然有利於超音速巡航,結合鴨翼正升力配平的話,殲-20的超音速巡航速度很可能達到2馬赫左右。但這對於機動性能改善並不大,如果殲-20想要提升水平機動能力的話,還是用三維矢量噴管更加現實,這方面已經在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