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黎平境內人們對羅裡鄉的了解莫過於」羅裡大地方「,這五個字意味著什麼?為什麼會成為羅裡鄉的標籤?今天我們就來一起揭開羅裡鄉」大地方「的歷史淵源。
歷史上黎平府轄區域內,曾經有過兩個「古州」:一個是自宋至元明直到清朝順治康熙,設州設長官司的黎平縣羅裡鄉。另一個是在清朝雍正八年設置「古州廳同知」的古州就是今天榕江縣城。但是,現今很多人不知道歷史悠久的黎平羅裡「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只知道榕江縣古州。有一些地方志甚至學者提起古州,往往把設於黎平羅裡的「古州八萬軍民總管府」、「古州軍民長官司」、「古州蠻夷長官司」、「古州長官司」的駐地誤認為是榕江縣城。
清政府在雍正年間,為加強對貴州黔東南地區少數民族的統治,除設置「古州鎮」總兵外,還增設古州、清江、丹江、臺拱四「廳」作為地方政權。據光緒《古州廳志》地裡志一第二頁載:「古州有裡外之分,自宋至元明,建寨設州設長官司,皆外古州也。自宋至元明直到清朝順治康熙,設州設長官司的只有一個古州,即現今的黎平羅裡,那時沒有「裡古州」「外古州」之分之稱。
直到清雍正五年設「古州鎮總兵」,並建城修築石城牆成為軍事要地後,此時,沿續幾個朝代的「古州長官司」同時存在黎平羅裡。為了區別方便,清朝地方政府把修築有石城牆的溶江「諸葛營」古州鎮稱「裡古州」,把黎平羅裡「古州長官司」稱為「外古州」。
如今提到」羅裡大地方「可謂路人皆知,但是問起歷史淵源,確實啞口無言,羅裡曾經光輝的歷史文化需要代代相知相傳。相信羅裡人民在今後發展中不斷加強自身經濟建設,不斷發掘歷史文化底蘊,傳承「大地方」精神,將」羅裡大地方「的文化品牌,重新」立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