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7月7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俞靚 通訊員 朱崇飛 實習生 王約)2日,莆田市荔城區列入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範區名單。
長期以來,在慢性病領域中,「醫」和「防」是分離的。醫主要指臨床工作,防主要指公共衛生,它們在醫療衛生事業中分屬不同機構,自成體系。
「荔城區在醫防融合中探索出了一些有益經驗,有效防控了慢性病的發生。」荔城區衛健局局長蔡鍵恆說。
資源下沉
平日裡,荔城區新度鎮居民戴麗梅因血壓過高而出現不適,就會去位於莆田市中心的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掛專家號。沒想到,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和專家面對面。
這要歸功於荔城區在莆田市率先啟動的慢病分級診療服務。2016年,莆田學院附屬醫院與荔城區北高鎮衛生院合作,以高血壓、糖尿病的慢病防治管理為切入點,附屬醫院每周六選派名醫專家到基層衛生院坐診。
去年,為推進全區醫療設備、信息資源共享,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又在西天尾鎮、新度鎮成立分院,共建聯合病房,以心血管、內分泌、呼吸內科等門類的慢性病和神經內科康復、骨傷科康復病種為重點,構建「上聯三甲、下扶基層」的分級診療制度。
隨著醫療資源下沉,新度鎮衛生院院長歐一萍明顯感覺到,當地居民開始習慣到衛生院檢查身體,配合醫生做疾病跟蹤隨訪和健康管理。
加之荔城區推動由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專科醫生、衛生院全科醫生、衛生院健康管理員、鄉村醫生健康隨訪員組成的120支「雙醫兩員」家庭醫生籤約服務團隊,也促使居民越來越重視慢性病、常見病的及時診療。
以莆田學院附屬醫院新度分院為例,試點以來,院內慢性病首診人數明顯提升,2019年上半年接診高血壓、糖尿病患者23364人次,與2016年相比增長325.93%。
莆田學院附屬醫院兒科學教研室副主任曾慶煌認為,分級診療與聯合病訪若能形成長效機制,不但有利於解決基層醫療資源欠缺問題,為群眾提供更具針對性的慢性病診療服務,也可重新煥發基層衛生站點的生機活力,從而構建整合型健康服務體系。
關口前移
在健康小屋,一排儀器漸次排開,可測量身高、體重、血壓、血糖等。只需短短幾分鐘,體驗者的數據就實時錄入居民個人健康檔案。
這樣的自助式健康監測點,荔城區已設置53個。「昨天,不少附近的居民就來這裡體驗了一把。」6月17日,荔城區鎮海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任林志強告訴記者,居民可藉此掌握健康情況,更好地實施自我健康管理。同時,社區可最大限度地發現並管理好慢性病患者,及早對患者進行有效幹預。
想解決好慢性病防控這一老大難問題,預防是關鍵。蔡鍵恆說:「我們立足於關口前移,我們多花錢防治,群眾就少花錢看病。」
近年來,荔城區在防治上的一大亮點就是堅持疾病監測,連續6年開展死因監測,連續3年承擔國家傷害監測工作項目。歷年數據均被國家衛健委、省衛健委收錄發布,並多次獲省級業務主管部門好評。
2015年與2018年,全區又分別開展二次抽樣調查,監測人群中造成慢性病的行為危險因素的流行、變化情況,為慢性病綜合防控提供基礎資料和決策依據。
啟動腫瘤登記工作、心腦血管事件報告工作、兒童口腔衛生幹預項目;每年為65歲及以上老年人免費提供一次健康體檢、為中小學生提供健康體檢與發育監測;推廣中醫藥適宜技術在慢性疾病預防、保健、診療、康復中的作用……荔城區慢性病監測和預防的覆蓋面不斷擴大。
此外,荔城區著力建設健康支持性環境,全力打造健康荔城。目前,全區已建成健康教育宣傳欄166個、健康社區40個、健康單位16個、健康學校13個,還有健康餐廳、健康食堂、健康主題公園、健康步道等。
數據顯示,2014年荔城區過早死亡率為19.86%,2019年為18.05%。全區在70歲之前死於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癌症和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數量逐年減少。
轉變觀念
經過多年的探索,荔城區逐漸認識到,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需要制度化、常態化。而一個兼具可行性與靈活性的機制,則是慢性病綜合防控的靈魂。
怎麼做?荔城區成立了以區長為組長,衛健、發改、財政、教育、文旅、民政、人社、市場監管等19個部門為成員單位的慢性病示範區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全面指導協調示範區建設工作。
此外,將慢性病防控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管理,每年安排專項資金用於示範區建設。2014年以來,荔城區累計投入超千萬元用於慢性病綜合防控工作。去年,還啟動中醫院新址裝修改造工程及荔城區精神病防治院二期項目建設,對全區慢性病防控工作不斷進行升級。
不過,對荔城區而言,醫防融合還有很長的路。荔城區疾控中心環境衛生科科長黃文華介紹,慢性病防控要以排除疾病危險因素和改變生活行為方式的一級預防為核心。當前,無論居民、患者,還是管理人員、衛生技術人員,都需有一個從思想到行動逐步轉變的過程。
比如,慢性病本身並不可怕,由慢性病引起的併發症才可怕。「只有加快觀念轉變,持續推進以臨床診療為主的三級預防轉變到以開展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為主的二級預防等防控模式,才能達到慢病防控一級預防的目的。」黃文華說。
按計劃,下半年,荔城區又將在黃石鎮啟動消化道胃癌免費篩查。「方法總是比困難多。」蔡鍵恆說,樹立慢性病患者的信心,增強居民的健康獲得感,是他們義不容辭的擔當。